DB12 T 1053-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pdf
《DB12 T 1053-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2 T 1053-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pdf(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27.180 CCS F 15 12 天津市 地方 标准 DB12/T 1053 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 The regulation for geothermal resources dynamic monitoring 2021 - 04 - 30 发布 2021 - 06 - 01 实施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 布 DB12/T 1053 2021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提出 并归口 。 本文件起草单位: 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 。
2、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赵苏民、田光辉、闫佳贤、宗振海、阮传侠、张森、殷肖肖、李虎、赵娜、曾 梅香、岳丽燕、董路飞。 DB12/T 1053 2021 1 地热资源 动态监测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天津市水热型地热资源(以下简称地热资源)动态监测的总则、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监测网点布设、监测设施及相关要求、监测技术要求、动态监测资料的整编和分析、水位动态预报、报 告编写及资料汇交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地区地热资源动态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
3、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1615-2010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DA/T 41-2008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 DZ/T 0133-19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B12/T 664 地热单(对)井资源评价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热储 geothermal reservoir 简称热储,埋藏于地下,具有有效空隙和渗透性的地层、岩体或构造带,其中储存的地热流体可供 开发利用。 3.2 静水位埋深 static water level 在非开采(或回灌)条 件下,某一
4、时刻井筒内具备某一液面温度的静止液面到自然地面的垂直距离。 3.3 动水位埋深 dynamic water level 在开采(或回灌)条件下,某一时刻井筒内对应某一液面温度和流量的筒内液面到自然地面的垂直 距离。 3.4 井口稳定流温 wellhead steady flow temperature 地热井以某一稳定流量抽水时井口流体所能达到的稳定温度。 3.5 地热资源动态 dynamic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DB12/T 1053 2021 2 热储中地热流体的压力、水质、流量、水温等要素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按时间尺度的不同,可分为多
5、年动态、年动态、月动态和日动态(微动态)等。 3.6 压力降落漏斗 press depression cone 地热井抽水时,在井底附近不同的地点,压力下降(降深)不同,总体上形成以抽水井为中心的漏 斗状压力下降区,称为压力降落漏斗。在集中开采区域,多个地热井的压力降落漏斗相互叠加,通常形 成区域压力降落漏斗。 3.7 井筒效应 wellbore effect 由于地热流体的密度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会出现抽水初期地热井内水位上升或保持不变但热储压 力却持续下降的现象,或者在同一储层中压力相同的观测孔中水位不一致的现象。 3.8 地热尾水 geothermal tail water 经利用后的地
6、热水 。 3.9 地热回灌 geothermal reinjection 为保持热储压力、充分利用能源和减少地热流体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将 符合相关回灌水质标准 的水源通过 回灌井注回热储。 3.10 压力场 pressure field 热储内部地热流体空间各点在某一时刻的压力分布状态。 3.11 温度场 temperature field 热储内部空间各点在某一时刻的温度分布状态。 3.12 化学场 chemical field 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3.13 动态监测 dynamic monitoring 地热资源在勘探、开采及停采阶段,连续记录水位、井口温度、井口
7、压力、开 采量、回灌量和蒸汽 比例等,并定时分析地热流体化学组分和同位素值的 过程。 3.14 统测 unified measurement 为了解 冬季集中开采期前后 地热资源动态情况, 开展所有地热井的统一测量工作。 3.15 采灌系统 production and reinjection system 由地热开采井、取水设备、相应的回灌井、回灌设备以及连接采灌井的管路等一系列地热开发利用 装置组成的采灌式地热利用系统。包括对井系统和多井系统,对井系统指一采一灌,多井系统有一采两 灌、两采一灌、三采一灌等组合模式。 4 总则 地热动态监测应贯穿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的全过程。 4.1 D
8、B12/T 1053 2021 3 地热动态监测的目的是研究并掌握地热开发利用动态变化规律,预测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为资4.2 源评价和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工作应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科学 规划、群专结合的原则。 4.3 动态监测工作包 括项目设计 -数据调查和监测 -监测系统安装、运行维护 -监测 数据整理分析 -成果4.4 报告编制 -资料汇交等内容。项目设计书编制内容详见附录 A。 动态监测工作应按年度开展,工作周期应与天津市地热供暖周期相吻合,即一个周期起始时间为4.5 上一年度的 11 月份,结束时间为本年度 10 月份。 所有地热井均应纳入动态监测范围,根据监
9、测需要布设各类监测网点。监测项目包括地热井的水4.6 位、水质、流量和温度。保障地热动态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固定监测点非特殊情况不得随意变更。 专业机构承担全市动态监测的主体工作,负责大部分地热井的全面监测,建立地热动态监测年报4.7 制度;采矿权人承担开采量、回灌量及温度、水位等数据监测、录入和即时上传义务。 5 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地热利用情况调查 5.1 5.1.1 调查地热井的编号、位置、热储层类别、基点高度、井权单位等基本信息。 5.1.2 调查在用 地热井的开采用途及开采方式,查清利用规模。 5.1.3 调查井口测管、温度计、流量计等监测设施安装及运行情况、有无保护装置及保护措施。无测
10、 管或测管堵的地热井,应调查并记录其提泵检修维护时间和周期。 5.1.4 调查地热 尾水处理和排放情况。 5.1.5 对于新建地热井和地热系统,除了调查 5.1.1 5.1.4 条要求的各项内容外,还应收集井的完井 资料、各类试验数据资料并测量和记录井坐标。 5.1.6 地热利用情况调查在统测期间开展,与统测工作和日常监测工作同步进行,调查信息记入相应 表格。 开 采 量和回 灌量调查 5.2 5.2.1 调查在用地热井累计开采量、回 灌量,读取井口流量计的累计读数,调查频率宜每月 1 次,单 位精确到 1m3。累计采灌量调查表见附录 B。 5.2.2 采灌量计量设施损坏 应及时 更换,应详细
11、记录损坏或更换日期,并记录下最后水表读数。 采灌系统调查 5.3 5.3.1 采灌系统在供暖运行期间应重点调查,调查频次每个 供暖季应不少于 2 次,调查记录表见附录 C。 5.3.2 调查内容包括设备运行情况、瞬时灌量衰减情况、回灌尾水温度、回灌井水位埋深、管道腐蚀 结垢现象等。 6 监测网点布设 一般要求 6.1 6.1.1 地热动态监测网分为控制性监测网和专门性监测网,控制性监测网分为区域网和局部网,区域 网控制整个监测区范围,局部网控制局部重点地区;控制性监测网内设重点监测点(构成重点监测网)、 一般监测点(构成一般监测网)和统测点。专门性监测网点主要为专门研究而设,由稳态测温测压点、
12、 DB12/T 1053 2021 4 地震监测井点构成。 6.1.2 监测网点布设的总体原则是点线结合、分层布设、区域控制、局部加密,力 求全面控制热储动 态,重点反应地热流体的补径排规律。此外还应考虑井的实际监测条件。 6.1.3 监测 点布设前应收集监测区基础地热地质资料,了解监测区热储类型、热储分布范围及发育状 况、地质构造单元分区及边界条件、控热导热构造、地热井分布情况等。 6.1.4 调查监测区监测现状,现有监测网的设置情况, 全面分析并 掌握 地热动态规律 。 6.1.5 做好监测设施的维护工作。 监测 点分类 6.2 6.2.1 根据监测点控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 3 类。 a)
13、 重点监测点:对区域上各构造单元的热储动态具有控制意义的代表性地热井点,具备完整翔 实的成井资料,观测条件和监测设施完好,具备连续监测数据。 b) 一般监测点:在重点监测点的基础上进行布设,对热储动态具有进一步控制作用。具备基本 的成井资料,监测条件基本良好,监测数据基本连续。 c) 统测点:重点和一般监测点以外的所有井点,监测数据不连续,监测条件随机变动,为掌握 特定时期资源动态设置,可作为一般和重点监测点数据的参考和补充,便于绘制大比例尺图 件。 6.2.2 根据监测内容不同,可将监测点分为水位监测点、水质监测点、稳态测温测压监测点。监 测点 可多项内容同时监测。 6.2.3 根据监测方式
14、不同,可分为自动化监测点和人工监测点。 6.2.4 根据监测主体不同,可分为专业机构自测点和委托监测点。 各类监测点 布设 6.3 6.3.1 重点监测 点布设 6.3.1.1 重点监测 点布设首先应突出 井位 控制作用, 以覆盖全部监测范围; 其次应监测重要水文地质 单元、集中开采区、重要经济开发区、规划区等重点地区 ; 再次应以目前开发利用主要热储层为监测重 点。 6.3.1.2 以现有热储动态规律为基础,布置与流体径流方向垂直相交的监测线,水位降落漏斗区 宜 布 置相交于漏斗中心的垂直十字交叉线。 6.3.1.3 区域网重点监测点的布设应主要考虑地热流体的总体径流方向、孔隙型热储以平行和
15、垂直北 东 -南西走向为主线布设,裂隙型热储以垂直和平行于主要断裂走向为主线布设。 6.3.1.4 局部网重点监测点的布设应综合考虑漏斗区形状、断裂发育特征、热储动态特征的突变性。 6.3.1.5 重点监测点要求 监测井 成井工艺 合理,热储段厚度较大,井孔与热储层之间具有良好沟通条 件,能灵敏反应热储层动态变化情况 。 6.3.1.6 监测网点的布设密度考虑热储类型、地热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以及开发利用程度,以满足对 监测数据的需求。布设密度详见表 1。 表 1 监测点布设密度表 监测网点类别 热储类型 重点监测点 一般监测点 孔隙型 裂隙型 孔隙型 裂隙型 区域网 1 2 (点 /100 k
16、m2) 2 4 (点 /100 km2) 2 3 (点 /100 km2) 4 6 (点 /100 km2) 局部网 1 2 (点 /50 km2) 2 4 (点 /50 km2) 2 3 (点 /50 km2) 4 6 (点 /50 km2) DB12/T 1053 2021 5 6.3.2 一般监测 点布设 6.3.2.1 一般监测点在重点监测点的基础上进行布设,进一步掌握和补充监测范围 热储动态特征。 6.3.2.2 一般监测点的布设原则可适当参考重点监测点的布设原则,在重点监测网的基础上加密监测 线,以弥补重点监测点之间的监测空白区。 6.3.2.3 断裂两侧 可分层加密 布置水位监测
17、点,以分析热储之间 的水力联系。 6.3.2.4 一般监测网点的布设密度可在重点监测点布设密度的基础上适当加密,详见表 1。重点监测 点和一般监测点的数量比例宜控制在 1:2。 6.3.2.5 重点开采层位、集中开采区、压力降落漏斗区、年降幅高值区、重要构造部位监测点的布设 取表 1 的上限值,一般监测区域取下限值。 6.3.2.6 针对目前数量相对较少的东营组和寒武系地热井,达不到表 1 中布设密度要求,按照实际监 测需求布 设。奥陶系地热井按照表 1 仅布设区域网即可。 6.3.3 水质监测点布设 6.3.3.1 水质监测点在控制性监测网点内选取监测条件良好的井点进行布设,综合考虑区域水文
18、地质 单元特征、地热流体补径排条件、热储类型 及开发利用强度 等分区分层布设,以能 全面监测 区域地热流 体化学特征 动态变化 为宜。 6.3.3.2 水质监测点布设数量宜控制在重点和一般监测点总数的 1/2 左右 。 6.3.3.3 地热地质条件复杂、水质变化幅度大 、水位差异大、水温变化明显、 具有严重 结垢腐蚀性的 区域可适当加密布设、集中回灌区域、地表水回灌区重点监测。 6.3.4 稳态测温测压点布设 6.3.4.1 为专门研究热储温压状态布设的监测井点,应布设在主要开采层位的集中采灌区, 布设时 以 回灌井为主、开采井为辅,且在区域上具有代表性 ,确保监测的连续性 。 6.3.4.2
19、 布设井点 在非供暖期 应 停止采 (灌 ),不应在非供暖期进行抽水试井、回灌试验等干扰井动态 的行为 ,确保地热井供暖期结束后 在自然条件稳态恢复 ,直至下一个供暖期开始前。 7 监测设施及相关要求 监测设施及安装 7.1 7.1.1 监测设备主要有水位观测管、电磁流量计、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下位机、自动化水位监 测仪等。 7.1.2 监测工具包 括测线、卷尺、留点温度计、测温枪、电流表、钢尺水位计、定位器等。 7.1.3 应保障各项监测 设备的正常使用,测量 工具的准确 性 和灵敏度。 7.1.4 井管内水位观测管为镀锌钢 管 ,直径不小于 25mm,与泵管分段焊接并对齐后下入地热井内
20、; 井 管外水位观测管 选择直径 42mm 无缝钢管,长度不小于 300m,通过接口与表层套管连接。测管安装设计 图见附录 D。 7.1.5 投入生产的井应按照标准井口装置进行各类监测设备的安装,包括在井管内安装水位测管、在 井口主管道上安装电磁流量计及温度传感器、并连接到下位机实现采灌量及出水温度的实时传输和远程 监控。仪表安装应参照安装说明书,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保障测量准确度。 运行 维护与管理 7.2 7.2.1 井权单位负责相关监测点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安装 各监测设备 相应的防护装置 , 并协助监测部 DB12/T 1053 2021 6 门的日常监测工作。 7.2.2 井口流量计
21、、下位机等监测设备,由专人定期检修维护,避免人 为破坏和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 发现问题或故障,应及时反馈 ,查找故障原因并进行处理,无法修复的设备应及时更换。 7.2.3 重点监测点每月进行一次监测设备检查 。 7.2.4 地热井测管 连同泵管宜定期进行防腐处理。进行提下泵作业时,应注意测管、密封垫对齐,防 止 错位 而遮挡测管接口; 锈蚀严重的测管段应及时更换,发生堵塞的管段应疏通后再下入。 7.2.5 地面高程、井口变动等 情况,会导致 基点高度 产生变化, 在监测过程中 应重新测量并更新。 所 有井每年进行一次 基点 统一校准。 7.2.6 人工测线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校准,标签松动、字 迹
22、模糊的应校准 后重新标记。钢尺水位计 每三 个月进行一次校准, 避免测线弯折、测头避免长期浸水。 7.2.7 自动化水位监测点应 安装 专门的井口防护装置, 保障仪器设备正常运行 。 8 监测技术要求 水位监测 8.1 8.1.1 监测方法 8.1.1.1 包括人工监测和自动水位仪监测。 8.1.1.2 水位测量时应同时测量基点高度,即起测点与自然地面的垂直距离,起测点高于自然地面记 为正值,低于自然地面记为负值,精确到 0.01m。 8.1.1.3 监测动水位数据还应同时测量对应的稳定流量, 精确到 1m3。 8.1.2 监测频率及 监测 时间 8.1.2.1 重点监测点水位每月测量 1 次
23、;一般监测点水位每两个月测量 1 次 2 次;统测监测点每年 测量 2 次。 8.1.2.2 重点监测点和一般监测点水位应于每月月底前完成测量;统测监测点于供暖前( 9 月 10 月 ) 和供暖后( 4 月 5 月 )各进行一次测量。 8.1.2.3 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井监测日期应尽量一致,同一眼井的测量日期应相对固定。 8.1.3 监测精度及数据记录 8.1.3.1 水位测量精确到 0.01m,温度测量精确到 0.1。 8.1.3.2 水位监测数据进行现场记录,重点和一般监测点水位记入水位月报表,统测点水位数据记入 统测表,见附录 E、附录 F。 8.1.4 其它要求 8.1.4.1 对间歇
24、开采(回灌)的监测井进行静水位观测,应记录好测量时间 距离 最近一次 停泵 时间的 时长,精确到 0.5h。 8.1.4.2 通过测管进行水位人工测量时,应 匀速 提下放测线 ,遇到卡顿及时调整,避免卡线和管内堆 线。如遇卡线情况,应与井权单位协商, 采取合理处置措施 ,严禁将测线扯断掉入井中。 8.1.4.3 无测管或测管堵导致水位无法测量时,应调查井权单位提泵时 水位 测量和 记录 数据;未 测量 的,应调查下泵深度、泵管浸润线位置,作为水位 估值的 参考 依据 。 8.1.4.4 利用留点温度计监测液面温度时应注意环境温度对读数的影响,下放测线前温度计读数要确 保不高于外界温度,测量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2 1053-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 1053 2021 地热资源 动态 监测 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