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T 5326.3-2020 进出口食品化妆品专业分析方法验证指南 第3部分:传统微生物学方法.pdf
《SN T 5326.3-2020 进出口食品化妆品专业分析方法验证指南 第3部分:传统微生物学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N T 5326.3-2020 进出口食品化妆品专业分析方法验证指南 第3部分:传统微生物学方法.pdf(3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 5326.3 2020 进出口食品化妆品专业分析方法验证指南 第 3 部分:传统微生物学方法 Guideline for validation of test methods for food and cosmetics of import and export Part 3: traditional microbiological method 2020-12-30 发布 2021-07-01 实施 ICS 67.050 CCS X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 布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SN/T 532
2、6.3 2020 I 前 言 进出口食品化妆品专业分析方法验证指南系列标准由以下 6 个部分组成: 第 1 部分:通用指南; 第 2 部分:化学方法; 第 3 部分:传统微生物学方法; 第 4 部分: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 5 部分:免疫学方法; 第 6 部分:放射性分析方法。 本部分为系列标准的第 3 部分。 本部分根据 GB/T 1.12009 的要求进行编写。 请注意本部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深圳市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 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
3、国天津海关、南京农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 福州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拱北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连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海关、中华人 民共和国石家庄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太原海关。 本部分标准主要起草人:蒋原、薛峰、岳振峰、陈颖、杨捷琳、曾德新、郑文杰、冯家望、黄 晓蓉、吕敬章、郑晶、曹际娟、王娉、王建昌、张敏爱。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1 SN/T 5326.3 2020 进出口食品化妆品专业分析方法验证指南 第 3 部分:传统微生物学方法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传统微生物学检验类标准的验证指南,是对进出口食品化妆品专业分析方法验证 指南第 1 部分:通
4、用指南在传统微生物学检验类标准验证方面的具体要求和补充。 本部分适用于传统微生物学检验类标准建立过程中方法的验证,无论该标准是新制定标准、修 订标准,还是等同采用或修改采用国际标准。此外,实验室采用非标准方法及自主研究开发新方法时, 也可参照本指南用以验证这些方法的适用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379.2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 2 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 性与再现性的基本方法(ISO 5725-
5、2:1994 IDT) GB/T 2702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SN/T 3266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确认技术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待确认方法 Scope of method validation 拟制订或修订的用于检验给定食品种类中目标生物的分析方法。 3.2 参考方法 reference method 国际、国家、行业或组织认可并被广泛接受的方法。优先考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分析 家协会(AOAC)、中国国家标准(GB)推荐的方法,其他国际认可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参考方法。 3.3 方法确认 validation of method
6、 使用批准生效的确认方案中所规定的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使用待确认方法(3.1)和参考方法 (3.2)获得的检测结果,证实待确认方法有足够的可信度。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2 SN/T 5326.3 2020 3.4 被分析物 analyte 分析方法所测定的成分。在微生物学方法中指的是微生物本身及其相关的副产物(如:酶或 毒素)。 3.5 定性方法 qualitative method 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检测被分析物是否存在的分析方法。 3.6 定量方法 quantitative method 对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直接(例如:对一定质量或体积样品进行计数)或间接(如:颜色吸收、 阻抗等)测量被分
7、析物数量的分析方法。 3.7 实验室内确认 validated in the laboratory 在组织实验室或方法确认负责人的指导下,在方法制定或使用的实验室内对待确认方法和参考 方法进行比较。 3.8 实验室间协同试验 inter-laboratory collaborative study 在组织实验室和方法确认主持人的控制下,由几个实验室用同样的样品对待确认方法进行试验。 3.9 部分回收 fractional recovery 一组相同接种水平的样品获得阳性结果的数量和阴性结果的数量,阳性结果比例应该大约占总 样品数的 50%,则满足确认标准。 3.10 方法确认负责人或组织实验室
8、的负责人 study director or organizing laboratory responsibilities 负责组织实验室内方法比较,提出参考方法,依照方法确认标准来确定提供试验数据;并制定 和组织实施实验室间协同试验方案等确认工作的人员。 3.11 协作者 collaborator 在方法确认负责人或组织实验室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分析,并按照要求对待确认方法进行各项确 认试验并报告所有结果的人员。协作者可以是管理机构、工厂或研究院等不同实验室的有微生物学试 验经验的人员。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3 SN/T 5326.3 2020 3.12 协作实验室 collaborate la
9、boratory 协作者所属的实验室。协作实验室应通过 GB/T 27025(ISO/IEC 17025 :2005 IDT)认可,实验 室间协同试验所需的参考方法在实验室认可范围内。 3.13 独立实验室验证 independent laboratory validation 独立于方法制定方的实验室内验证。用于复核方法的性能指标是否能够满足预期的分析目的。 3.14 定量限 limit of quantitation 指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样品中的目标微生物能被可靠检出的最低浓度或含量。 3.15 包容性 Inclusivity 包容性指使用待验证方法从众多菌中检测到目标菌的能力。 3.1
10、6 排他性 exclusivity 排他性指待验证方法对可能引起交叉反应的相关非目标菌株的抗干扰能力。 4 分析方法的性能参数规定 4.1 验证参数的选择 4.1.1 方法制定方应根据所制定方法的预期用途选择合适的验证参数,并形成实验室内验证方案。 4.1.2 对于定性方法,典型的验证参数包括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相对准 确度、检测限。 4.1.3 对于定量方法,典型的验证参数包括方法的定量限、选择性(包容性、排他性)、重复性、重 复性值、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 4.2 性能指标 4.2.1 待确认方法与参考方法比较时,定性方法应达到以下性能指标: 灵敏度 98% ; 特异性
11、 90.4% ; 假阴性率 2% ; 假阳性率 9.6% ; 相对准确度 94% ; 检测限 3 CFU/25 g 或 mL 5 CFU/25 g 或 mL。 4.2.2 待确认方法与参考方法比较时,定量方法应达到以下性能指标: 选择性:包容性 98%(30 个目标菌株),排他性 10%(20 个竞争菌株)。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4 SN/T 5326.3 2020 重复性:待确方法与参考方法比较时,需提供二者的重复性值(r)、重复性标准偏差(Sr)、 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r),且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没有显著差别。 4.3 传统微生物学方法性能参数的具体规定 传统微生物学方法性能参数的具体
12、规定可参考 SN/T 3266。 5 微生物分析方法性能指标的验证 5.1 规范与要求 5.1.1 采用的参考方法 参考方法优先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分析家协会(AOAC)、中国国家标准(GB)推 荐的方法,其他国际认可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参考方法(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 FDA/ BAM 等)。 5.1.2 实验室的数量 对于实验室间协同试验每个食品类型至少需要 8 个协作实验室的数据,涉及到对实验室或仪器设 备有特殊要求时,最少应在 5 个实验室进行。 5.1.3 食品种类和类型 5.1.3.1 微生物学方法推荐的食品种类和食品类型参见附录 A。如果方法适用范围为所有或
13、绝大部分 食品,那么应从附录 A 中选择至少 5 个食品种类,每个种类中选 3 个类型的食品进行分析。如果方 法仅限于特定的食品范围,从附录 A 中挑选的食品种类数目可以缩减到 1、2、3 或 4 类食品。 5.1.3.2 为减少当地特殊食品造成的偏差,宜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选择食品种类,并且宜包括那些 涉及食物中毒和有召回要求的食品。 5.1.3.3 对于每一类食品,如果不可能获得足够数目的自然污染食品,允许使用人工污染食品样品。 5.1.4 接种培养物 5.1.4.1 自然污染的样品有时很难得到,因此常使用目标菌接种制备人工污染食品样品。对于一个 属水平的方法,应尽可能使用不同种或不同血清型
14、的菌株,并且每个食品类型都应接种有代表性的不 同种或不同血清型的菌株。 5.1.4.2 加工食品中的微生物是典型的受损伤菌。因此,对这些类型的食品进行人工污染的微生物 也应该是受损伤的。可把未受损伤的微生物接种到未加工食品中,把冻干菌种接种到干粉或粒状食品 中,把湿润菌株接种到潮湿食品中。 5.1.4.3 如果一种方法用来检测通常在所有的食品类型中都不易发现的特定菌株,或者根据参考文 献,某类食品的目标微生物不在检测水平内,也可以接种培养物制备人工污染样品进行试验。 5.1.4.4 人工污染后的食品样品应小心处理,保存在合适的条件下,使微生物在分析前保持稳定。 5.1.5 接种水平和对照 定性
15、方法和定量方法的接种水平和阴性对照样品按如下要求执行: a) 定性方法验证:每一种食品至少分成两份,一份作为阴性对照,另一份在保证部分回 收的水平上接种,一般情况下,根据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设定低接种水平,例如: 每份检测样品1 CFU/25g5 CFU/25g。如果需要,推荐制备一份高接种水平样品,设 定为每份检测样品 10 CFU/25g50 CFU/25g,而这一水平是唯一可接受的部分回收率的要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5 SN/T 5326.3 2020 求。其他接种水平可根据需要增加; b) 定量方法验证:对于人工污染的食品,要求有高、中、低 3 个接种水平(例如:10 2 10 3 C
16、FU/g、10 4 CFU/g、10 5 CFU/g)和一个未接种对照。低接种水平应设定在检测限左右,中、 高接种水平应当分别高 1 和 2 个对数级。如有必要,可加做中间水平以提高精密度。 5.1.6 测试样品数量 不同验证试验的测试样品数量要求如下: a) 定性方法实验室内验证:每一接种水平的测试样品数量是 20 份。即每一种类食品应测试 60 个样品(3 个类型 20 个样品); b) 定性方法实验室间协同验证:每一种食品类型每一接种水平做 6 个样品; C) 定量方法实验室内验证:对每个接种水平和阴性对照,都要用待验证方法和参考方法各检 测 5 个样品; d) 定量方法实验室间协同验证
17、:测试样品数量,每一种食品类型每一接种水平做 2 个样品。 5.1.7 自然污染样品 自然污染样品的要求如下: a) 定性方法验证:每个自然污染的食品类型至少需要 2 批。应努力获得自然污染样品,这些产 品最大程度的代表了方法使用的真实环境。对于这些自然污染样品,没有阴性对照。要分析 20 份由每批自然污染制品而成的样品,如果所有的 20 份都是阳性,可将样品稀释以获得部 分阳性,并重复分析该批样品; b) 定量方法验证:要求大约 50% 的食品类型为自然污染,除非方法用来检测某一特定微生物, 而这一微生物可能极少发生自然污染各食品种类。对于自然污染的食品,要求每个食品类型 做 3 个不同的批
18、次。自然污染的食品类型不要求未接种对照。食品类型应既有自然污染的样 品又有人工污染的样品。 5.1.8 竞争菌群 竞争菌群的存在使微生物检验更符合实际和更具挑战性。加入竞争菌群可使食品样品最接近于自 然状态,其足以证实某类食品中目标微生物的部分回收率。竞争菌群的污染水平应比目标微生物至少 高一个对数级。 5.1.9 灵敏度和特异性 灵敏度是待验证方法从众多菌中检测到目标菌的能力。特异性是待验证方法对可能引起交叉反应 的相关非目标菌的抗干扰能力。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数据可以用来证实某个方法能够检测目标菌的主要 血清型而对相关的不同属和 / 或种不反应。至少选择 50 株目标微生物菌株和 30 株非目
19、标菌株来分析 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5.1.10 包容性和排他性 5.1.10.1 不适用于总菌落计数、霉菌酵母菌计数以及类似的不针对某种具体菌的总数计数的方法。 5.1.10.2 针对某种具体菌的总数计数方法,需要至少 30 株目标微生物纯化菌株进行包容性试验, 至少 20 株已知在一般情况下对目标微生物有干扰的纯化菌株进行排他性试验。 5.1.11 污染对照 同时制备人工污染样品和未接种的对照样品。如果从阴性对照样品中检出目标菌阳性,表明可能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6 SN/T 5326.3 2020 发生了交叉污染,则该测试结果无效,此时需要进行重复测试。对照样品不包括自然污染食品。 5
20、.2 方法性能指标计算与判定 5.2.1 定性方法性能指标计算与判定 5.2.1.1 方法的显著性差异检验 5.2.1.1.1 适用于实验室内验证试验和实验室间协同试验,用于判断待验证方法与参考方法阳性比例 的差异显著性。统计待验证方法和参考方法针对每个食品类型和每个接种水平得到的检验结果,按公 式(1)进行计算,采用卡方检验(2 检验)来比较两种方法。 2= ( ) b a 1b - a 2 + (1) 式中: a 样品被待验证方法证实为阳性而参考方法检验为阴性的数目; b 样品被待验证方法证实为阴性而参考方法检验为阳性的数目。 5.2.1.1.2 如果 23.84,表示待验证方法与参考方法
21、的阳性确证比率在 5% 的置信区间内没有统计 学差异。每一类食品的每一个接种水平必须达到该标准。然而,如果待验证方法比参考方法有更高的 回收率,则以上两种方法的阳性确证比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是可以接受的。 5.2.1.1.3 如果 2 3.84,表示两种方法的阳性确证比率在 5% 的置信区间内有统计学差异。如果 某类食品的某一个接种水平的分析结果经卡平方检验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该类食品必须从适用范围 中删除,或对待验证方法进行修订,重新进行方法验证。 5.2.1.1.4 在某一食品类别发现不明原因错误,可假定为随机错误。这种情况下,可根据上述方案对 该食品类别检测 3 批产品以重新进行评估。如果能
22、够证实待验证方法灵敏度优于参考方法 , 则两种方 法阳性比例的显著性差异可以接受。 5.2.1.2 定性方法的性能指标 5.2.1.2.1 灵敏度(p+) 被待验证方法和参考方法均确证为阳性的数量除以参考方法确证为阳性的总数,用 P+ 表示。 5.2.1.2.2 特异性(p-) 被待验证方法和参考方法均确证为阴性的总数除以参考方法确证为阴性的总数,用 P- 表示。 5.2.1.2.3 假阴性率(pf-) 待验证方法确证为阴性而参考方法确证为阳性的数量除以参考方法确证为阳性的总数,假阴性 率 =100 - 灵敏度。 5.2.1.2.4 假阳性率(pf+) 待验证方法确证为阳性而参考方法确证为阴性
23、的数量除以参考方法确证为阴性的总数,假阳性 率 =100 - 特异性。 5.2.1.2.5 相对准确度(relative accuracy) 相同的样品用待验证方法和参考方法测试结果的一致程度。即:待验证方法和参考方法均确证为 阳性的数量与均确证为阴性的数量之和除以用于确证的样品总数。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7 SN/T 5326.3 2020 5.2.1.2.6 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5.2.1.3 计算 统计待验证方法和参考方法针对每个食品类型和每个接种水平得到的检验结果,将试验数据按 表
24、1 填入,计算出显著性差异和性能指标。 表 1 性能指标的计算 样品情况 a 检验结果 b 总数 阳性 阴性 阳性 N11 N12 N1= N11+ N12 阴性 N21 N22 N2= N21+ N22 总数 N1= N11+ N21 N2= N12+ N22 N=N1+N2或 N1+N2 显著性差异(2) 2=( N12 -N21 -1)2/( N12 +N21),自由度(df)=1 灵敏度(p+) p+= N11/ N1 特异性(p-) p-= N22/ N2 假阴性率(pf-) pf-= N12/ N1=1- 灵敏度 假阳性率(pf+) pf+= N21/ N2=1- 特异性 相对准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N 5326.3-2020 进出口食品化妆品专业分析方法验证指南 第3部分:传统微生物学方法 5326.3 2020 进出口 食品 化妆品 专业 分析 方法 验证 指南 部分 传统 微生物学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52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