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 T 1342-2015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pdf
《DB63 T 1342-2015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3 T 1342-2015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pdf(4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3.020.01 Z 04 备案号:45000-2015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3422015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 评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s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Projects in San Jiang Yuan Region 2015 - 02 - 09 发布 2015 - 03 - 15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3422015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2、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评估指标体系 . . 4 5 数据源及 指标计算方法 . . 5 6 生态保护 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 . 5 7 评估结论 . . 17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土地覆被与生态系统遥感分类体系 . 18 附录 B(资料 性附录) 数据源. . 21 附录 C(资料 性附录)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23 附录 D(规范 性附录) 参数变化统计表 . 35 DB63/T 13422015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青海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海省生态环境
3、遥感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青海省 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水土保持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全琴、樊江文、刘纪远、曹巍、黄麟、葛劲松、吴丹、巩国丽、李志强、徐 新良、田俊量、聂学敏、鲁子豫、罗淑英、王立亚、李其江、唐洪波、张富强、祁永刚、杨永顺、颜亮 东。 DB63/T 13422015 1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的数据来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的计算方 法、评估分析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三江源区
4、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生态效果评估及区域生态本底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LY/T 17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DB63/T 993 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 DB63/T 1176 草地合理载畜量计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三江源区 指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即青海三江源国家生
5、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3.2 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优良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以及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重 建的工程项目,简称生态工程。 3.3 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 指被评价区域通过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的效果。 3.4 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 DB63/T 13422015 2 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分析和评价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后区域生态状况变化情况,以及所达 到预期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状况。 3.5 生态本底 指被评价区域生态工程实施前510年或更长时间的生态系统平均状况,以及变化趋势。 3.6 背景年 指被评价区域生态工程的生态本底
6、评估起始年份。 3.7 基准年 指被评价区域生态工程实施的前一年。 3.8 评估年 指被评价区域生态工程实施后开展生态评估的年份,可以是工程实施期间的某一年,或工程结束的 年份。 3.9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 指被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各类型的组成状况与面积占比。 3.10 生态系统质量 指被评价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优劣程度。 3.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见LY/T 1721),本规范 涉及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牧草供给、水供给等。 3.12 生态系统变化动态度 指表征生态系统类型发生变化的指数。 3.13
7、 土地覆被状况指数 Land Cover Situation Index(LCSI) DB63/T 13422015 3 土地覆被状况指数是用来衡量评价区域土地覆被状况的指数。 3.14 土地覆被转类指数 Land Cover Change Index(LCCI) 土地覆被转类指数是定量表征评价区域土地覆被与宏观生态状况转好和转差程度的指数。 3.15 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 Grassland Degration Change Index(GDCI) 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是反映评价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状况变化的指数。 3.16 水源涵养量 与裸地相比较,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涵养水分的增加量。
8、3.17 水源涵养服务功能保有率 指被评价区域某类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达到同类最优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的水平。 3.18 夏汛期河流径流调节系数 指被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夏汛期调节河流径流的能力。 3.19 土壤保持量 指被评价区域无植被保护下的潜在土壤侵蚀量与现实植被覆被状态下的土壤侵蚀量的差值。 3.20 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保有率 指被评价区域某类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达到同类最优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的水平。 3.21 防风固沙量 指被评价区域无植被状况下的潜在土壤风蚀量与现实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风蚀量的差值。 3.22 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 指被评价区域某类生态系统防风固沙量达到同类最优生态系统防风固
9、沙量的水平。 DB63/T 13422015 4 3.23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指数 Ecosytem Quality Change Index(EQCI)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指数是反映评价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状况的综合指数。 3.2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指数 Ecosytem Service Change Index(ESCI)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指数是反映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状况的综合指数。 3.25 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工程影响指数 Impact of Ecological Project on Ecosytem Change(EPECI P) 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工程影响指数是反映生态
10、工程对被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综合指数。 3.26 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工程贡献率 Contribution of Ecological Project on Ecosytem Change(CEPEC) 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工程贡献率是反映生态工程对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变化贡献率的综合指数。 4 评估指标体系 包括生态系统宏观结构、质量、服务功能及变化影响因素等四个类别,见表1。 表1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 指标类别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 生态系统分类面积、变化率、动态度( S)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 EMSCI) 草地退化与
11、恢复 草地退化与恢复分类面积、草地退化与恢复分类面积占比、草 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 GDCI) 植被状况 植被生物量、植被覆盖度( F c )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 、植 被状况变化指数( VCCI) 宏观生态状况 土地覆被状况指数( LCSI) 、土地覆被转类指数( LCCI) 植物物种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物种重要值( P) 、多样性指数( H) 、均匀度指数 ( J) 环境质量 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 WI i ) 、土壤环境质量指数( SI i ) 、环境空 气质量指数( AI i ) 多年冻土上限深度 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指数( EQCI) DB63/T 134220
12、15 5 表 1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续 ) 评估指标 指标类别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水源涵养 枯水季河流径流量、水源涵养量( W) 、水源涵养服务功能保有 率( WP) 、夏汛期河流径流调节系数( RS) 土壤保持 河流径流含沙量、土壤水蚀模数( A) 、土壤保持量( SK) 、土壤 保持服务功能保有率( SP) 防风固沙 土壤风蚀模数( SL) 、防风固沙量( FS) 、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 有率( FP) 牧草供给 草地产草量( GY) 、草地理论载畜量( C l ) 水供给 河流径流量、湖泊面积、湖泊水量、冰川面积、地下水资源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
13、功能变化指数( ESCI) 气候变化 气温、降水、湿润系数 人类活动 生态工程、草地载畜压力指数( I p ) 生态系统变化的工程影响指数( EPECI P ) 评价参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 防风固沙功能)变化的生态工程贡献率( EPC) 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因素 生态工程和气候变化 贡献率 评价参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 防风固沙功能)变化的气候变化贡献率( CEPC) 5 数据源及指标计算方法 评估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遥感监测数据(遥感解译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生态系统类型数据转换 见附录A)、三江源生态监测站网获得的地面监测数据(见DB6
14、3/T 993)和调查统计数据(见附录B)。 评估指标计算方法见附录C。 评估指标参数变化统计见附录D。 6 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 6.1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评价 6.1.1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 根据评价区域各类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的统计结果(见表D.1、表D.2),判断各类生态系统变化程度 (见表2),对评价区域各类生态系统面积变化进行归一化(见表3、表4),计算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 化指数( EMSCI) 。 表2 各类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分级 类别 判别等级 面积变化率( %) -15 -15-10 -10-5 -5-1 -11 15 510 1015 15 变化程度 显著 减少 明
15、显 减少 较明显 减少 微弱 减少 基本 持平 微弱 增加 较明显 增加 明显 增加 显著 增加 DB63/T 13422015 6 表3 湿地、森林、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归一化表 类别 判别等级 面积变化率( %) 15 1015 510 15 -11 -5-1 -10-5 -15-10 -15 变化程度 显著 增加 明显 增加 较明显 增加 微弱 增加 基本 持平 微弱 减少 较明显 减少 明显 减少 显著 减少 归一化值 1 2 3 4 5 6 7 8 9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 EMSCI)计算见公式( 1): 0.25 0.1 0.2 0.15 0.1 0.1 0.1 WFG
16、 DCRO EMSCI EMSC EMSC EMSC EMSC EMSC EMSC EMSC .(1) 式中: EMSCI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 EMSC W 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归一化值; EMSC F 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归一化值; EMSC G 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归一化值; EMSC D 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归一化值; EMSC C 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归一化值; EMSC R 聚落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归一化值; EMSC O 其他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程度归一化值。 用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 EMSCI),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程度(见表5)。 表5 生
17、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 EMSCI)变化评价分级 类别 判别等级 EMSCI 1 2 3 4 5 6 7 8 9 变化程度 显著 转差 明显 转差 较明显 转差 微弱 转差 基本 不变 微弱 转好 较明显 转好 明显 转好 显著 转好 6.1.2 生态系统变化动态评价 根据各类生态系统动态度( S)变化,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程度(见表 6)。 生态系统动态度计算方法见公式( 2): 1 100% n i i i S S S t . (2) 式中: S 与 t时段对应的被评估区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动态度(无量纲); DB63/T 13422015 7 S i 监测开始时间第 i类生态系统类型的总面
18、积( km 2 ); S i 由监测开始至监测结束时段内第 i类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为其它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总和 ( km 2 ); t 时间段(年)。 表6 生态系统变化动态度( S)评价分级 类别 判别等级 动态度( %) 0.1 0.11 15 510 1020 20 变化程度 稳定少动 微弱变动 较明显变动 明显变动 显著变动 极显著变动 6.2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 6.2.1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分类评价 6.2.1.1 草地退化与恢复评价 根据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 GDCI)统计结果(见表 D.4),评价区域草地退化和恢复状况(见表 7)。 表7 草地退化和恢复状况评价表 类别 判别等
19、级 草地退化和恢复 状况 好转面积 变化比例 无退化面积 变化比例 轻度退化 面积变化比例 中度退化 面积变化比例 重度退化 面积变化比例 退化草地总 面积变化比例 退化趋势没有得到 遏制 不变或减少 不变或减少 不变或增加 不变或增加 不变或增加 增加 退化趋势得到初步 遏制,局部好转 不变或增加 不变或增加 不变或减少 不变或减少 不变或减少 减少 退化趋势明显遏 制,初步好转 增加 增加 减少 减少 减少 明显减少 6.2.1.2 基于草地退化状况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 根据草地退化状况变化指数( GDCI)变化幅度,判断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程度(见表8)。 表8 基于草地退化状况变
20、化指数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判断 类别 判别等级 GDCI -5 -5-2.5 -2.5-1 -1-0.01 -0.010.01 0.011 12.5 2.55 5 变化程度 显著 转差 明显 转差 较明显 转差 微弱 转差 基本 不变 微弱 转好 较明显 转好 明显 转好 显著 转好 归一化值 1 2 3 4 5 6 7 8 9 6.2.1.3 基于植被状况变化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 根据植被盖度、 NPP、生物量统计结果(见表D.6、表D.7、表D.8)变化率,判断区域生态系统质量 变化程度(见表9)。 DB63/T 13422015 8 表9 基于植被覆盖度、 NPP 和生物量的生态系统质量
21、变化分类判断 类别 判别等级 变化率(%) -10 -10 -5 -5-1 -1-0.1 -0.10.1 0.11 15 510 10 变化程度 显著 转差 明显 转差 较明显 转差 微弱 转差 基本 不变 微弱 转好 较明 显转好 明显 转好 显著 转好 归一化值 1 2 3 4 5 6 7 8 9 用植被状况变化指数( VCCI),评价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见表10)。 植被状况变化指数计算方法见公式( 3): 0.4 0.3 0.3 VC NPP VB VCCI VCC VCC VCC . (3) 式中: VCCI 植被状况变化指数; VCCI VC 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归一化值; VCCI
22、 NPP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归一化值; VCCI VB 植被生物量变化的归一化值。 表10 基于植被状况变化指数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 类别 判别等级 VCCI 1 2 3 4 5 6 7 8 9 评价结果 显著 转差 明显 转差 较明显 转差 微弱 转差 基本 不变 微弱 转好 较明 显转好 明显 转好 显著 转好 6.2.1.4 基于宏观生态状况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价 根据土地覆被状况指数、转类指数统计结果(见表D.9、 表D.10),判断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程 度(见表11、表12)。 表11 基于土地覆被转类指数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判断 类别 判别等级 土地覆被转类指数 -5 -5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63 1342-2015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1342 2015 江源 生态 保护 建设 效果 评估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