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1998-2011 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第1部分 青岛.PDF
《DB37 T 1998-2011 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第1部分 青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1998-2011 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第1部分 青岛.PDF(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19982011 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第 1 部分:青岛 2011 - 12 - 14 发布 2012 - 01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1998201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分级 . 2 4.1 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分级判据 . 2 4.2 参证站代表性判据 . 2 4.3 各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内容 . 2 5 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步骤 . 2 5.1 基本情况调查 . 2 5.2 现场气象数据
2、采集 . 3 5.3 气象资料计算分析 . 3 5.4 技术工作流程 . 3 6 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技术方法 . 3 6.1 基本气候背景分析 . 4 6.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 5 6.3 工程气象参数推算 . 6 6.4 气候资源评估 . 8 6.5 气候环境现状观测 . 9 6.6 气候环境影响预评估 . 10 7 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书的编制 . 1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技术工作流程 . 12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气候极值推算方法 . 13 参考文献 . 16 DB37/T 1998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
3、准由青岛市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市气象局,青岛市气象台。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洪光、胡立国、马艳、徐晓亮、王新功、李德萍、郭丽娜、宋涌。 DB37/T 19982011 1 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第 1 部分:青岛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术语和定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分级、气候可行性 论证工作步骤、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技术方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书的编制。 本标准适用于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开发利 用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其他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也可参照
4、本规范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40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DL/T 5252 火力发电厂环境影响评价气象测试技术规定 中国气象局(气象出版社.2003年7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中国气象局(气象出版社.2002年11月) 高空气象观测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参证站 建设项目气象分析计算所参照移用的具有长系列气象数据的气象观测站。 3.2 参证站距离
5、 建设项目中心区域与参证站的直线距离。 3.3 复杂地形 丘陵、山区、城区、沿海地区或靠近大面积水体的地方。 3.4 代表月 代表季节的月份。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的代表月分别为1月、4月、7月、10月。 DB37/T 19982011 2 3.5 气象敏感度 与气象参数关系密切程度或与气候环境相互影响程度。 4 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分级 4.1 参证站代表性判据 参证站的选取应从其可靠性、代表性、一致性三方面综合分析后确定。根据建设项目周围的地表特 征和项目与参证站的距离等因素,判断参证站的代表性,其判据见表1。 表1 参证站代表性判据 与参证站距离(km ) 地表特征 15 515 5 复杂
6、地形 差 较差 较好 平坦地形 较差 较好 好 4.2 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分级判据 根据建设项目的气象敏感度和参证站的代表性,将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其分 级判据见表2。 表2 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分级判据 参证站代表性 气象敏感度 差 较差 较好 好 敏感 一级 一级 一级 二级 较敏感 一级 二级 二级 三级 弱敏感 二级 二级 三级 三级 4.3 各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内容 根据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等级,确定各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内容,见表3。 表3 各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内容 论证内容 级别 基本气候背景 分 析 气象灾害风险 评 估 工程气象参数 推 算 气候环境
7、现状 观测 气候环境影响 预评估 一级 二级 三级 5 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步骤 5.1 基本情况调查 DB37/T 19982011 3 5.1.1 收集建设项目所在地及其参证站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资料,调查项目周围的地形地貌特 征,包括山地、水域、林地以及大型人工构筑物等。 5.1.2 调查建设项目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情况。 5.1.3 调查建设项目对气象资料的需求情况。 5.1.4 收集的气象资料应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风向、风速、雷电、日照时数、太阳辐射、蒸发等 要素。 5.1.5 收集的气象资料应由气象主管机构提供或者经过其审查。 5.1.6 收集的气象资料应能充分代表当地的气候状
8、况。 5.1.7 气象资料的收集、处理和表达形式应采用统一方式。 5.2 现场气象数据采集 5.2.1 对于一级和二级气候可行性论证,应在建设项目所在地设立一个或几个临时气象观测站进行短 期气象观测,以获取与参证站进行对比分析的气象资料序列。 5.2.2 设立临时气象观测站进行观测的时间应根据当地的季风特征来确定,一般进行春、夏、秋、冬 四季代表月的观测,至少应在冬、夏季的代表月各进行 15 天以上的短期观测,以获取不同季节的短期 气象观测资料。 5.2.3 对于一级气候可行性论证,应在项目建设前期、建设期和运行期进行连续的气象跟踪观测,以 了解项目建设地稳定的天气气候状况,评估建设项目对该地
9、区的气候产生的影响,同时为制定和执行应 急措施提供气象资料。 5.2.4 对低空气象条件要求较高的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应在建设项目所在地区设立一个或一个以上 临时低空气象探测点,选择代表月进行短期探测,探测时间要求以能够获取足够的统计分析样本为原则, 一般一个代表月应进行 15 天以上的探测。 5.2.5 临时气象观测所采用的仪器应经过气象主管机构认可并通过相应资质部门的技术检定,观测采 用的技术方法应与参证站相同,以确保观测数据的一致性。 5.2.6 对于三级气候可行性论证,可以直接收集参证站的气象资料作为建设项目现场数据的代表,进 行分析、论证。 5.2.7 对于与地理因子有较好相关关系的
10、气象要素,如气温、风等,可采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经验统 计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论证所在地的数据。 5.3 气象资料计算分析 5.3.1 应对临时观测站的气象资料的质量进行审查,对气象资料序列中缺漏、可疑或错误的记录要用 适当的方法插补和订正。 5.3.2 利用参证站与临时观测站同期观测的气象资料,采用差值线性内插法、时联法、比值线性内插 法、分量回归法等方法对临时观测站的气象资料进行延长。 5.3.3 利用气候学方法建立经验模型,对项目所在地的气象要素进行推算。 5.3.4 利用数值模式对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状况进行模拟分析。 5.4 技术工作流程 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技术工作流程,参见附录A。 6 气
11、候可行性论证的技术方法 DB37/T 19982011 4 6.1 基本气候背景分析 6.1.1 气象资料的获取 应按5.1.45.1.7的要求进行。 6.1.2 选用资料的时段 所用于气候背景分析的气象资料应是最近30年的气象资料。 6.1.3 基本气候背景分析 应包括以下一项或几项: 天气背景分析; 气温状况; 降水状况; 湿度状况; 地面风特征; 雷电活动状况; 日照时数; 蒸发状况; 其他气象要素(大雾日、冰雹日等)。 6.1.4 天气背景分析 应对论证区域进行天气系统的分析研究以便确定: 影响本区域的强影响天气系统,如副热带高压、热(温)带气旋、西风槽等(取决于地理位置 和地形);
12、强影响天气系统的季节性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强影响天气系统的强度变化范围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强影响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和移动方向的范围; 本区域的高影响天气,如暴雨、雷电、大雾、大风等的季节性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当某区域的资料不完整时,为了评估该区域的主要天气气候特征,可以利用类似气候条件区域的经 过校正的有关记录。 6.1.5 气温状况 收集参证站各月、季、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累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等,并对其进 行分析。 6.1.6 降水状况 收集参证站的小时、日、月、季、年降水量,并对其进行分析。 6.1.7 湿度状况 收集参证站的日、月、季、年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等
13、,并对其进行分析。 6.1.8 地面风特征 DB37/T 19982011 5 收集参证站的小时、日、月、季、年平均风速,季、年各风向平均风速,季、年各风向频率,绘制 季、年风向玫瑰图,确定季、年的主导风向,分析风速的时间变化特征。 6.1.9 雷电活动状况 收集参证站的雷暴日数,小时、日、月、季、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雷电活动规律。 6.1.10 日照状况 收集参证站的月、季、年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6.1.11 蒸发状况 收集参证站的月、季、年蒸发量,最大、最小蒸发量,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6.1.12 其他气象要素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天气气候特点,收集参证站的大雾日、冰
14、雹日等其他气象要素的月、年平均 值,并对其进行分析。 6.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6.2.1 数据来源与收集 应按5.1.45.1.7的要求进行。 6.2.2 选用资料的时段 所用的气象灾害资料应是从参证站建站至项目被论证的当年为止。 6.2.3 气象灾害的类型 气象灾害的类型包括: 暴雨洪涝; 台风; 大风; 雷电; 大雾; 冰雹; 干旱; 高温; 低温冷害; 其他气象灾害。 6.2.4 气象灾害资料的收集 6.2.4.1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气候与地形条件,以及不同建设项目的需求,收集建设项目周边或附 近地区一个或数个气象站记录的气象灾害资料及对应的灾情,气象主管机构保存的气象灾害年鉴及与气
15、 象灾害有关的历史天气图、雷达探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记录、卫星云图等资料。 6.2.4.2 收集由气象、民政、水利、水文、国土等部门保存的气象灾害相关资料,内容包括:气象灾 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山洪爆发、泥石流等)出现的时间、地点、强度、持续时间。 DB37/T 19982011 6 6.2.4.3 现场调查建设项目周围发生的气象灾害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对农田、海堤、码头、 厂房、民房、水利、电力、交通、电信等造成的损失。 6.2.5 气象灾害的评估 气象灾害评估的内容: 气象灾害的平均发生频率及气候变化趋势; 气象灾害对建设项目安全及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提出趋利避害的
16、对策。 6.3 工程气象参数推算 6.3.1 数据来源与收集 应按5.1.45.1.7的要求进行。 6.3.2 推算数据序列的选取 推算所用的气象资料应是从参证站建站至项目被论证的当年为止。如果参证站的资料不能代表建设 项目所在地的实况,应在项目所在地建立临时气象观测站进行短期气象观测,以确定推算气象要素两地 之间的差异,并用统计方法进行修正。 6.3.3 工程气象参数推算 工程气象参数推算一般包括以下几项: 极端最高气温推算; 极端最低气温推算; 最大风速推算; 最大降水推算; 污染气象条件计算; 其他单要素和复合要素工程气象参数的推算。 6.3.4 极端最高气温推算 6.3.4.1 收集参
17、证站历年的极端最高气温资料。 6.3.4.2 采用皮尔森型或耿贝尔概率分布进行不同重现期极端最高气温的推算,推算方法见附录 B。 6.3.5 极端最低气温推算 6.3.5.1 收集参证站历年的极端最低气温资料。 6.3.5.2 将极端最低气温进行变换,变换公式如下: minmin XX = (1) 式中: min X 变换后的新气温序列; min X 变换前的最低气温序列。 DB37/T 19982011 7 6.3.5.3 采用皮尔森型或耿贝尔概率分布对变换后的气温序列进行推算,推算方法见附录 B,推算 结果乘以-1 即可得到极端最低气温的推算值。 6.3.6 最大风速推算 6.3.6.1
18、资料的收集 6.3.6.1.1 若参证站有历年自记风观测记录,则收集参证站历年 10 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和测风高度。 6.3.6.1.2 若参证站有自记风观测记录但有缺测,则收集参证站历年定时观测(4 次或 3 次)2 分钟平 均最大风速、有记录的 10 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和测风高度。 6.3.6.1.3 若参证站无自记风观测记录,只有 4 次或 3 次定时风观测的,则收集参证站历年定时观测 (4 次或 3 次)2 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和测风高度;收集与参证站相邻并有自记风记录的气象站的定时观 测(4 次或 3 次,必须与参证站一致)2 分钟平均最大风速、10 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和测风高度。 6.3.6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1998-2011 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第1部分 青岛 1998 2011 重大 建设项目 气候 可行性 论证 技术规范 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