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 T 1964-2013 小麦测产技术规范.pdf
《DB34 T 1964-2013 小麦测产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 T 1964-2013 小麦测产技术规范.pdf(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9642013 小麦测产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Wheat Yield Estimation 2013 - 09 - 28发布 2013 - 10 - 28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964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
2、准主要起草人:田灵芝、汪新国、邢君、杨永华、陈峰、杨泽峰、王安庆、张贤菊、夏来修、 汪家多、李福军、杨晓琴、欧明霞、王祥胜、李春明、赵炜、朱克响、张庆跃。 DB34/T 19642013 1 小麦测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灌浆速率、实际千粒重、监测点预产和测产、监测点实收测产、县市区面上理论 测产、示范片理论测产、核心示范片实收测产的的取样方法及测产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小麦苗情点、大面积生产及示范片测产验收。对综合评价小麦生产管理技术应 用效果提供数据支撑,并对周边小麦主产省小麦测产具有借鉴作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预计千粒重 根据小麦长
3、势及灌浆期间的气候条件并结合品种特性估计的千粒重(g)。 2.2 实际千粒重 小麦收获后测得的千粒重(g)。 2.3 亩有效穗数 每亩单穗结实 5 粒以上的麦穗数(万/667m 2 )。 3 监测点测产 3.1 灌浆速率测定 3.1.1 测定次数 从4月30日开始,每隔 5 天监测 1 次,收获时监测最后一次。 3.1.2 取样方法 于开花期分别标注生育进程一致的样点(67 处),顺次在样点中随机抓取 20 穗进行测定。 3.1.3 测定方法 DB34/T 19642013 2 105烘籽粒 15 min 杀青(第一、二期由于籽粒过小,不易脱粒,先对穗子杀青而后脱粒),70 烘 8 h 左右至
4、恒重(放入干燥器冷却约 30 分钟至室温称重)测定籽粒干重,计算灌浆速率,按标 准含水量 13折算千粒重。 3.1.4 灌浆速率计算 灌浆速率(g/千粒d)=(Gn+5Gn)/5。 其中: Gn+5 第(n+5)天的千粒干重(g); Gn 第 n 天千粒干重(g)。 3.1.5 千粒重折算 千粒重(g)= 千粒干重(恒重)(17)(113)。测定结果记载见表A.1。 3.2 实际千粒重测定 3.2.1 定点测定 小麦收获时分别取回监测区(每个监测点设 3 个监测区,每个监测区为 1 个取样点)全部麦穗, 脱粒晒干(标准含水量 13),每样点随机数籽粒 1000 粒(剔除不完全粒),测定千粒重,
5、求平均 值。测定结果记载见表A.2。 3.2.2 混样测定 监测点小麦收获后自然晒干,随机取 3 份样品,每份样品数 1000 粒(剔除不完全粒),测定千 粒重,求平均值。 3.3 监测点预产和测产 3.3.1 监测内容 主要监测亩有效穗数及穗粒数。用监测品种常年千粒重(审定千粒重)进行预产,用预计千粒重(根 据小麦长势及灌浆期间的气候条件预测的千粒重)进行测产。 3.3.2 取样方法 3.3.2.1 亩有效穗数 固定监测区用半径约 0.5 米的呼啦圈取样,数小麦穗数,剔除 5 粒以下的小穗,计算亩有效穗。 3.3.2.2 穗粒数 固定监测区从根部随机抓取 20 穗小麦,剔除 5 粒以下的麦穗
6、,数粒数,计算平均穗粒数。 3.3.3 监测时间 5月10日调查产量结构,进行预产,预产结果记载见表A.3。 5月25日复查产量结构,进行测产,测产结果记载见表A.4。 3.4 监测点产量校正 DB34/T 19642013 3 小麦成熟时每个监测区(每个监测点设 3 个监测区)实收 2 计产,3 个样点产量平均,按含水 量 13折算亩产量,校正预产和测产结果。 产量校正结果记载见表A.5。 4 面上测产 4.1 县市区面上理论测产 4.1.1 测定内容 小麦大面积生产面上亩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及理论亩产量。 4.1.2 测定方法 在测产区域内(一般以县(市、区)为单位),把小麦按好、中
7、、差分成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选择 10 个田块,每个田块对角线法 3 点取样,每点用呼啦圈(半径约 0.5 米)随机套取样点,数麦穗,剔除 5 粒以下的小麦穗,计算亩有效穗数;在样点中随机从基部抓 20 个麦穗(剔除5粒以下的小麦穗)数 粒数,计算穗粒数;按品种特性并结合灌浆期间气候条件预测千粒重,计算每种类型田块的平均产量(算 术平均)。 根据各类型田块所占比重,计算当地小麦平均亩产量(加权平均),测产结果记载见表A.6。 4.1.3 测定时间 5月25日。 4.1.4 产量计算 4.1.4.1 算术平均亩产量 理论产量(kg/667m 2 )=每667m 2 穗数(穗)每穗粒数(粒)千粒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4 1964-2013 小麦测产技术规范 1964 2013 小麦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