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模拟26答案.doc
《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模拟26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模拟26答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模拟26答案模拟 120单选题第1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法律现象及其规律,并不限于应然、实然状态。第2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只要紧抓国家意志性、物质制约性两方面即可。因此法律不可能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故A选项错误。法律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故C选项错误。法要符合客观规律,故D选项错误。第3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对法的规范作用的分类就是从行为的不同主体即法作用的对象上进行划分的,指引、预测、评价作用都是法的规范作用,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第4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自治区的自治条例
2、和单行条例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才能生效,而不像其他省级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仅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第5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有些情况下仅凭调整对象难以对法律规范进行划分,这时采用另一标准即以调整方法为标准,就可以划分出刑法这个法律部门。民法、刑法等法律部门都是按照其调整的对象所作的划分。第6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首先肯定这条规则是确定性规范,因而可以排除两类非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与准用性规范,从其内容看是授权性规则中的职权性规范,故排除D项。第7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理性论认为法是人的理性的产物,法律要合乎自然规律,因而认为自然法高于实在法,故A选项正确。判决书等非规范性
3、法律文件仅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故不能被反复适用,故B项错误。法律事件是指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事实,而并非是与人的意志无关的,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的行为是否与意志有关不是判断该法律事实是行为还是事件的标准,故C选项错误。法律的制定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是民主性原则的要求,故D选项错误。第8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尚未在正式法律中得到明文体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它在适用上具有补充性和间接性的特点,但绝不是不能被法院适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主要是根据其效力层次而做出的分类;根据“条约必守”的原则,我国缔结或参
4、加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均构成我国法的渊源。第9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政治对法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法律对政治具有促进和保障作用,抓住这两方面即可理解二者关系。A、B、D三个选项正是这一关系的体现,C选项是错误的。第10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法对人的效力的一般原则。法的对人效力是指法对什么样的自然人和法人适用的问题,法的对人效力有以下几种原则:(1)属人主义原则,是指一国法对有本国国籍的公民和本国注册登记的法人适用;(2)属地主义原则,是指一国法对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人均生效,对本国人在域外的行为无约束力;(3)保护主义原则,是指一国法对任何损害本国利益的行为均适用,不论其国籍或
5、行为发生地。可见刑法第8条的规定由于是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域外对中国国家或公民犯罪,适用了我国刑法,故是典型的保护主义原则。第11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区分法律原则、规则的关键是看其提供的法的三要素是否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凡是对假定条件、法律后果和行为模式均未明确规定者即为原则。各选项中C选项中的行为模式具有明确性、确定性,故是法律规则。第12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由于刑事责任是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认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故A、B、C项正确。刑事责任主要是惩罚性责任,故D项错误。第13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与道德都属于
6、社会规范的一种,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区别。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C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法律与道德的适用范围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既有相同的领域,但又不完全相同。首先,法律一般只能约束人的外在行为,而道德既要约束人的行为,又要干预人的内心世界。其次,有些由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与道德无关,如程序性法律关系;有些道德问题又是法律不宜涉及的,如友谊问题。即使在两者共同调整的领域,二者的侧重点和调整方式也有所不同。法律通常只对其中严重的、需要运用国家强制力的行为作出反应,而道德的反应则不限于此。第14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考查要点
7、是对法律作用的理解和判断。“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除了法律之外,还有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其他手段,法律规范是现代社会一种很重要的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法需要人的正确执行和适用”是正确的,因为法律制定得再好,如果没有人们的自觉遵守、有关国家机关的执行和适用,也不具有法律实效。“法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矛盾”也是正确的。法律一旦制定出来以后,在一段时间内应当保持稳定,不能“朝令夕改”,而社会生活又千变万化,法律很难完全吻合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变化,难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是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矛
8、盾的原因。第15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法律的特征问题。法规范性是法律的首要特征法是一种行为规范的表现。“法律规范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制定和认可”;是法律的另一个特征。法的规范性的构成要素中以法律规范为主。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包括行为模式、条杵假设和法律后果。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第16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我国宪法的四次修正。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内容包括把“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因此,C项是正确的;A项,B项,D项是错误的。第17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公民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9、。我国目前实行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因此,D项是正确的;A项、B项、C项是错误的。第18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因此,D项是正确的;A项、B项、C项是错误的。第19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我国宪法的制定。在我国,公布宪法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C项、D项是错误的。第20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直接选举。根据我国
10、选举法的有关规定,在直接选举中,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因此,C项是正确的;A项、B项、D项是错误的。第21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临时性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实际需要为完成某项特定工作任务而设定的临时性工作机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都是临时性委员会。第22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我国的法律体系。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因
11、此,A项是正确的,B项,C项、D项是错误的。第23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冲突解决机制。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根据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因此,D项是正确的;A项、B项、C项是错误的。第24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直接选举。根据我国选举法的有关规定,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选民根据选举委员会的规定,凭身份证或者选民证领取选票。因此,D项是正确的:A项、B项、C项是错误的。第25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选举的民主程序。根据我国选举法的有关规定,直辖市、市、市辖区的农村每
12、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多于市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因此,B项是正确的;A项、C项、D项是错误的。第26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在省内按地区设立的和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由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C项、D项是错误的。第27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设助
13、理检察员和书记员各若干人,经检察长批准,助理检察员可以代行检察员职务。书记员办理案件的记录工作和有关事项。助理检察员,书记员由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免。因此, D项是正确的,A项、B项、C项是错误的。第28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从树立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角度来看,宪法的无形修改方式需要严格限制。第29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它行使职权到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新的常务委员会为止。第30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选民登记是对选民资格的法律认可,是关系到公民是否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能否行使选举权的重大问题
14、。第31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第32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法经的主要内容。法经是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由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六篇组成。其中,盗法是关于侵犯财产的规定,后世法典有关侵犯财产类犯罪相关篇目,都沿袭法经,如秦律、汉律的盗律,开皇律、大业律、唐律疏议、宋刑统中的贼盗律等。所以,A项是正确答案,排除B项、C项和D项。第33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曹魏律(又称为魏律、新律)。曹魏律是三国时期曹叡太和年间(公元227年一233年)颁布的封建成文法典,该部法典在继承汉律的基础
15、上又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表现为:第一,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律”,置于律首,从而改变了法经中具律在尾,汉律中具律既不在首,也不在尾的编纂弊端,从而完善了刑法总则,这在法典编纂体例上也是一大进步。第二,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使得礼律进一步融合。第三,改革刑罚,使刑罚制度进一步规范化。曹魏律减轻了某些罪的处罚,为旧五刑向新五刑的过渡创造了条件。第四,进一步凋整了法典的内容和结构。综上分析,A项是正确答案。注意:不要把魏律、北魏律混为一谈。第34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隋朝开皇律的历史地位。隋文帝杨坚时期制定的开皇律,无论从其基本内容上看,还是从篇章体例上看,都体现了篇章体例定
16、型化的特点,该部法典不仅进一步删减了罪条,取适于时,刑网大大简略,而且无所疏漏,故被誉为“刑网简要,疏而不失”,体现了较高的立法水平。可见,C项是正确答案。泰始律(晋律)是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制颁的一部封建成文法典,该部法典的特点是礼律并重,较为简约,但是受历史的局限,该部法典还不具备开皇律所具有的声誉。北齐律是南北朝北齐时期制颁的一部法典,该部法典被誉为“法条明审,科条简要”,可见,北齐律也没有达到开皇律所具有的声誉。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时期颁布。的一部法典,该法典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它虽然是以贞观律为蓝本制定的,但立法技术高超,声誉显赫,不过后人并没有对该部法典赋予总结性的声誉评价。因此
17、,排除D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关于对北齐律的声誉评价和开皇律的声誉评价搞混。第35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元朝的立法。元典章全称为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它是元朝地方政府对元世祖至元以来至元英宗至治时期约50年间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圣旨条例的汇编。元典章虽然不是中央政府颁布的法规,但它系统地保存了元朝法律的内容,成为研究元朝社会及法律的珍贵材料。因此,C项是正确答案。对于A项、B项和D项,它们都是元朝中央政府颁布的。大元通制是元英宗至治时期模仿唐、宋旧律体系颁行的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元朝法制的基本状况。风宪宏纲是有关风纪的法律,它是制定大元通制的基础,是大
18、元通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至元新格是元朝立国后颁布的第一部成文法典。综上分析,C项是正确答案。排除A项、B项和 D项。第36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汉朝的刑罚适用原则。汉朝的刑罚适用原则包括上请原则、恤刑原则和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等。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八议”原则始于三国曹魏,曹魏律首次将“八议”正式入律。因此,排除A项。秦朝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年龄,而汉朝则以年龄的大小确定刑事责任年龄。因此,排除C项。“轻重相举”又称为类推原则,属于唐朝的刑罚适用原则,汉朝没有该原则。因此,排除D项。第37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清朝的抑商政策。清朝为了贯彻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清政府广
19、设钞关,重征商税,以严刑峻法推行禁榷制度,并依此制定了许多律令。相关律令包括定私盐法、开吊引、盐法、匿税法等,大清律例中的户律还不时增加抑商条款,这些律令限制了清朝商业的发展,导致清朝迅速衰败,可见,A项、B项和D项都属于抑商政策。但摊丁入亩属于清朝的赋役立法,而不是重农抑商方面的立法,因此,C项是正确答案。第38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我国古代法制的综合考查。我国法制史上第一部以“律”命名的封建成文法典是秦律,而不是九章律。因此,A项表述错误。从隋朝到清末司法改革以前,中央司法机关一般以三法司为主体,隋唐宋时期的三法司是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明、清时期则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但
20、有一个朝代是一个例外,那就是元朝,因为元朝取消子大理寺的设置,故没有完整的“三法司”制度。所以B项表述过于绝对,因此是错误的。关于“违契不偿”的法律正式规定于唐律疏议中,而不是宋刑统中。所谓“违契不偿”,是指对“负债”,违反契约而不予赔偿的情形。有关“违契不偿”的规定属于民事规范的范畴,规定在唐律疏议杂律中。可见,C项表述错误。唐律五刑分为二十等,其中,笞刑、杖刑和徒刑各为五等,流刑三等(流二千里、流二千五百里、流三千里),不包括加役流(流三千里并劳役二年),死刑二等。可见,D项是正确答案。第39题: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明大诰的篇目。明太祖朱元璋在制颁大明律的同时,为了防止“法外遗
21、奸”,特制定并颁布明大诰, 明大诰一共四篇: 御制大诰、大诰续 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由于明大诰属于御制圣书,因此效力很高。其主要内容为惩治臣民各种典型犯罪的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词诫令,是明朝具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和案例。朱元璋在世期间,全国掀起了学习明大诰的浪潮,而且凡是家有明大诰者,如果犯罪均减等处刑。朱元璋死后,明大诰逐渐被臣民忘却。可见,D项是正确答案。第40题: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清末修律。钦定大清商律颁布于1904年;大清现行刑律颁布于1910年;法院编制法颁布于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于1911年起草完毕,但未及颁行,清朝即告覆亡。对比上述时间可知,B项是正确答案
22、。为了考生复习的便利,现将有关清末修律过程中颁布的法律归纳如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商事法律钦定大清商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大清新刑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专门刑法典大清现行刑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民法草案大清民律草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程序法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民事诉讼法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正式确认律师制度的法律法院编制法。第41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大清民律草案的相关知识点。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但该民法典并未正式颁行,因此,A项表述错误。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顺序为总则
23、,债权、物权、亲属、继承。可见,B项表述错误。此处注意大清民律草案和中华民国民法在结构顺序与名称上的差异, 中华民国民法的结构顺序为;总则、债 (不是债权)、物权、亲属、继承。大清民律草案是由修订法律馆会同礼学馆起草的。可见,C项为正确答案。此处要注意:2006年法律硕士联考入学考试中,有一道单选题认为,亲属和继承编的起草机构仅为礼学馆,那道单选题出得不严密。大清民律草案以德国、日本和瑞士的民法为渊源,而不是以法国的民法为渊源,因此,D项表述错误。第42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考查要点是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年)的别称。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913年)又称为“天坛宪草”,因此,A项是正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律硕士 联考 综合 模拟 26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