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职业资格】温病学-1-1及答案解析.doc
《【医学类职业资格】温病学-1-1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类职业资格】温病学-1-1及答案解析.doc(3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温病学-1-1 及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A 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1.下列属于暑热和风热之邪致病的共同特点的是 A首犯肺卫 B变化迅速 C发自阳明 D兼挟湿邪 E易伤津气(分数:1.00)A.B.C.D.E.2.下列不是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的是 A阐明温病初起不同发病类型 B区别病变的浅深轻重 C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 D提示病机的传变趋向 E确立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数:1.00)A.B.C.D.E.3.温病邪在气分的脏腑部位,下列错误的是 A胃 B大肠 C脾 D肝 E胆(分数:1.00)A.B.C.D.E.
2、4.说明温病的特点中,提法欠妥的是 A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 B病因是感受外邪所致 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D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 E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分数:1.00)A.B.C.D.E.5.温病证见身体灼热,昏聩不语,舌謇,肢厥。其病变的阶段是 A卫分兼气分 B气分兼营分 C营分 D血分 E以上均不是(分数:1.00)A.B.C.D.E.6.朱肱首先提倡的是 A温病分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 B古方今病不相能 C立新论,创新法 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E灵活运用经方(分数:1.00)A.B.C.D.E.7.下列不是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的内容的是 A中风 B伤寒 C湿温 D暑温
3、E热病(分数:1.00)A.B.C.D.E.8.既能化燥化火,又能遏伤阳气的温邪是 A暑热 B温毒 C风温 D燥热 E湿热(分数:1.00)A.B.C.D.E.9.舌绛光亮如镜见于 A肺胃阴伤 B胃阴衰败 C肝肾阴竭 D心营热毒极盛 E热邪初退而津液未复(分数:1.00)A.B.C.D.E.10.广瘟疫论一书的作者是 A余霖 B杨栗山 C戴天章 D吴有性 E俞根初(分数:1.00)A.B.C.D.E.11.阐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施治体系,发展和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的文献是 A外感温热篇 B外感温病篇 C三时伏气外感篇 D湿热病篇 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
4、A.B.C.D.E.12.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是在 A唐代 B宋代 C金元 D明末 E清代(分数:1.00)A.B.C.D.E.13.在中医学中最早论述卫气营血概念的书是 A伤寒杂病论 B温疫论 C疫疹一得 D温热论 E以上均不是(分数:1.00)A.B.C.D.E.14.温病湿热秽浊郁闭膜原,舌苔为 A舌紫秽而干 B舌红苔黄腻 C白苔如碱状 D舌紫绛而苔白滑腻厚如积粉 E以上均不是(分数:1.00)A.B.C.D.E.15.下列对暑邪的认识欠妥的是 A暑即火热之气 B暑多兼湿 C暑可兼寒 D暑必挟湿 E暑可兼风(分数:1.00)A.B.C.D.E.16.下列不是湿邪的致病特点的是
5、 A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B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 C易于遏阳阻气 D瘥后易于复发 E易于损伤元气(分数:1.00)A.B.C.D.E.17.在热病的治疗上,首先提出以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 A朱肱 B刘河间 C汪石山 D吴又可 E王安道(分数:1.00)A.B.C.D.E.18.下列对卫气营血辨证没有临床意义的是 A归纳温病病变过程中的不同证候类型 B阐明各种温病的不同感邪途径 C反映温病病邪入侵部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 D说明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规律 E作为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根据(分数:1.00)A.B.C.D.E.19.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舌绛而枯萎不鲜者,见于 A阳明腑实证 B胃阴大伤 C肾
6、阴耗竭 D阳明腑实兼阴亏 E阳明腑实兼气阴两伤(分数:1.00)A.B.C.D.E.20.按三焦辨证,病在足少阴的病理是 A热盛动血,心神扰乱 B热邪久留,肾阴耗损 C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D热邪壅滞,肺气闭郁 E热灼营阴,心神被扰(分数:1.00)A.B.C.D.E.21.“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出自 A刘河间 B王叔和 C张仲景 D吴又可 E陆九芝(分数:1.00)A.B.C.D.E.22.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胃火冲激 B肾阴枯竭 C肾火上炎 D胃热津伤 E肺胃阴伤(分数:1.00)A.B.C.D.E.23.温病中邪入脾、胃、肠、胆、膈等部位,一般多
7、属 A卫分证 B气分证 C营分证 D血分证 E下焦证(分数:1.00)A.B.C.D.E.24.以“卫气营血”作为温病辨证施治体系的医家是 A吴又可 B王孟英 C吴鞠通 D正安道 E以亡都不是(分数:1.00)A.B.C.D.E.25.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分数:1.00)A.B.C.D.E.26.“夫温热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于中下也”出自于 A吴鞠通 B叶天士 C王孟英 D薛生白 E陈平伯(分数:1.00)A.B.C.D.E.27.温病胃气衰败的舌苔可表现为 A舌绛光亮如镜 B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C白砂苔 D白霉苔 E灰腻苔(分数:1
8、.00)A.B.C.D.E.28.“三焦”的概念首见于 A温病条辨 B外感温热篇 C临证指南医案 D黄帝内经 E伤寒杂病论(分数:1.00)A.B.C.D.E.29.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刘河间 D朱肱 E王安道(分数:1.00)A.B.C.D.E.30.“气营两燔” A是指气分证进入营分 B是指营分证透出气分 C是指气分证未解又出现营分证 D是指营分证欲从气分而解 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B.C.D.E.31.下面不是吴又可的贡献的是 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传染病专著瘟疫论 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 C提出瘟疫有强烈的传
9、染性 D感邪途径从口鼻而入 E治疗方面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分数:1.00)A.B.C.D.E.32.“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温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 A吴又可 B余师愚 C王孟英 D雷少逸 E陆九芝(分数:1.00)A.B.C.D.E.33.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有传染性 B发病的缓急 C预后的好坏 D传变的快慢 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B.C.D.E.34.三焦辨证中,温病极期阶段指的是 A上焦邪热壅肺的病变 B上焦手厥阴心包络的病变 C中焦手阳明大肠的病变 D中焦足阳明胃的病变 E下焦足厥阴肝的病变(分数:1.00)A.B.C.D.E.35.前人提出新感
10、伏邪说,实际是根据 A初起的不同证候特点 B发病季节 C时令主气 D不同的病因 E不同的感染途径(分数:1.00)A.B.C.D.E.36.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肘后方 E诸病源候论(分数:1.00)A.B.C.D.E.37.暑热病邪初起病变中心是 A在肺卫 B在脾胃 C在肺 D在阳明胃 E在阳明大肠(分数:1.00)A.B.C.D.E.38.温病病因学的实际意义是 A提示病变部位 B推测正气强弱 C说明病变的传变趋向 D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证论治” E判断病势的轻重(分数:1.00)A.B.C.D.E.39.温毒病邪的致病特殊征象是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11、C心烦谵语 D局部红肿热痛 E脉象洪数(分数:1.00)A.B.C.D.E.40.首次系统以温病学的理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地方是 A广州 B西安 C北京 D石家庄 E上海(分数:1.00)A.B.C.D.E.41.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 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 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自属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E以上都不正确(分数:1.00)A.B.C.D.E.42.下列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的是 A流行的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分数:1.00)A.B.C.D.E.43.下列属于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类 职业资格 温病学 11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