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pdf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pdf(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卷)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 学问分门别类, 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 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 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
2、;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 。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
3、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再进一步 。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
4、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 ,并且必须作“人” 。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 ,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 。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 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 为求 “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
5、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 ; 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 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
6、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大公报 (重庆版)1940 年 2 月 4 日 “星期论文”专栏 第段中“
7、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 _。(2 分) 【参考答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 1 分,关注点 1 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要求 B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解析】通过分析综合全文很容易看出“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人。 下列对第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3 分)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
8、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参考答案】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 B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解析】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综合分析理解在四项选择中选出一项符合题意的选项。 第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 _。(2 分) 【参考答案】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 1 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要求 C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解析】就是本
9、段的第一、第二句话,概括后便是。 联系上下文,为第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3 分) 也 更 既 又 【参考答案】“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 “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 , “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 (选项 1 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2 分)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层级要求表达应用 E 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解析】在两项中选出一项并进行分析,这是关联词语的运用,在一定的语境中,分析运用。 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
10、重要性。( 5 分) 【参考答案】( 5 分)培养“通人” ,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 ,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 (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解析】对原文充分阅读,分别找出作者说明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 (不超过 45 字) (4 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参考答案】 鲁迅是我们中国文坛
11、、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 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 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 所以他是 “通人” 。(一点 2 分,两点 3 分) 【考点】概括运用 【解析】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熟练地运用文中作者对“通人”的表述复制到这几位人物身上。 【文本分析】 按照惯常的说法,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学语文讲议论文,有两个最重要的知识,一是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是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三要素的解释是:议论文写作,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论点,然后围绕论点收集材料,最后用材料论证论点。很少有人质疑这样的解释,其实它和议论文基
12、本结构的定义正好相反。这就发生了一个疑问:议论文的写作究竟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点?如果说议论文可以始于“正确的观点”,这无疑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人们总是首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收集材料,从对材料的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形成正确的观点。这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思想如何能长期相安无事?事实上人们甚至觉得“三要素”的方法更方便教学,这是为什么?这是中学语文没能解决,甚至也从来没想到要解决的问题。大学语文要么放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样本来就并不科学
13、的文体划分,要么就正视这一划分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只是一种方便教学的文体划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尚无人进行过研究,比如这些文体的阅读与写作,就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思维方向。在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完成的文本,在这个文本中,论点、论据、论证呈清晰显示,从论点入手,把握课文的基本思想,然后寻找围绕观点而组织的论据材料,并揭示这些材料论证观点时所采用的方法,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是一定要把阅读学和写作学区别开来,在阅读教学中正确的东西,到写作教学中可能恰恰是错误的。在写作过程中,文本只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在此之前还有大量的文外功夫,作者为了得到写作所需的
14、正确观点,需要进行长期、艰巨、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以专家与通人为例,雷海宗关于高等教育要培养“通人”而非“专家”的思想,并非在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时才有的。以他个人的经历说,1922 年他清华毕业后,公费留美,主修西方历史,1927 年获博士学位后返国,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主任。当时校内一些史学“专家”以己度人,认为他既专修外国史,自然就不通中国史学,雷海宗也不屑于争辩,而是通过开设中国史课程,发表中国史文章,大得史学界好评,甚至誉满全国,用这些事实回击了那些“专家”。这件事一定对他形成“专家与通人”的想法大有影响。 从国内教育界方面说,20 世纪 30 年代,一些在西方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归国
15、之士,看到了过于重视专业培养的弊端,大力呼吁通识教育。比如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早在担任教务长时就提出大学本科四年的课程应当按“先通后专”来设置。1931 年他当校长以后,进一步主张:“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抗战时期,他发表了著名的大学一解,更加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和梅贻琦一样,蔡元培、胡适、冯友兰、潘光旦、朱光潜等人也都具有这种“通识教育”思想,这不会不对雷海宗发生影响。 而且,真理总是在争辩中发光的。“通识教育”的思想,在当时也遭到多方面的反对意见。 首先是学生的反
16、对。1933 年清华大学为了贯彻通识教育思想,推行“大一共同科目”、文理法三院不分院系的重要举措。这本是为学生的根本利益着想,然而当年的清华学生大多数不满意,1935 年后的几年,“一年级学生都给学校写过信,请求废止这个制度,他们的理由也有两层:第一,专门训练早一年,该是切实些。第二,勉强学生修习没有兴趣的科目,徒劳无功。他们是为专门训练来的,却学些无关的科目,又学不好白费时间,是很可惜的。他们甚至觉得大学一年级好像只是高中的延长。”对此校方和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开导,也有严肃的批评,比如朱自清就曾批评学生说:“学生的理由却不充分。大学教育应注重通才,不应该一味注重专家。学生倘若只需要
17、专业训练就满足,他们应该到专科学校去。” 其次,一些教授也有不同意见。据冯友兰回忆:“当时教授会经常讨论而始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哪一种人呢?是通才呢?还是专业人才呢?如果是通才, 那就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们都学一点关于政治、 文化、 历史、社会,总名之曰人文科学。如果是专业人才,那就不必要有这样的要求了。这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主张,各有理由,屡次会议都未能解决。后来,折中为大学一、二年级,以通才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为主。”蒋廷黻在回忆录中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他说:“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学家们希
18、望高度专门化,他们希望学生在第一年中就开始接受专门课程。我们教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同寅却希望晚一点开始专门课程,要多授一些普通课程。结果,经过一番折中妥协,才算解决。但是结果双方都认为不满意。”尽管主张通识教育的一方把问题提到“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的高度,但仍然不能说服持反对意见的人,最后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 第三,政府也有反感。上一部分提到,抗战之初,当时的国民党教育部还是主张大学教育应该以“通才与专才之教育”兼重的,但是随着抗战的深入,越来越急需技术方面人才,于是就把教育方针修改为以“实用科学”为主旨的专才教育。更不用说,当时潘光旦等人是把这个问题放在宏观的背景上来议论的,认为要造就通人,首
19、先就要发展自由人格,要发展自由人格,就必须建立民主政治。更有反对学生入党(国民党)的主张,认为不利于发展自由人格。这就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国民党政府,难怪会让政府感到强烈不满。 正是有了自身经历、同仁呼应、校园内外激烈争论、抗日战争的形势,才使得雷海宗这篇文章有的放矢,具有“凌厉逼人”的气势。假如不了解文章写作前的这些准备,仅仅限于文本的阅读,就得出作者“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观点”的结论,甚而至于把阅读教学的文本想当然地转换成写作文本,让学生学习这种“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围绕观点收集材料,最后用材料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这样的写作训练,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的肤浅,甚至造成唯心主义思想方法盛行。所以,提供
20、文本以外的资料,研究议论文论点的形成过程,这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现代大学的理念培养和制度建设,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教育界学者教授共同关注的大问题。不少人多是教授又兼大学行政职务者,如蔡元培、胡适、梅贻琦、冯友兰、潘光旦、朱光潜等,均发表了有关文字,表达了很多真知灼见。特别是在大学之通才教育方面,议论很多,在实践上也有宝贵的探索和尝试。其中,尤以雷海宗这篇文章引发的震动为甚,时人和后人均以其在当时学术界和教育界“轰动一时”、“掀起轩然大波”形容之。可见其观点鲜明,眼光独到,批评犀利,切中要害。 文章首先指出,“专家”一语流行,成为时髦和大学求学者追求的目标,“可说是
21、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然后辨析了学问各科与学问全境的关系,指出学问“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凡有划时代贡献者,无一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于此拈出“通人”一义。 我们看到,作者对所谓“专家”实无好感。他尖锐指出“专家” “实际并非一个全人”,实患有“精神上之残废”;即便单就学问而言,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学问“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作者又抨击了当日学术界崇尚专家之弊:人们忘记了一个人除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做一个十足的人
22、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至此,文章将人生与学术打通。即:所谓“通人”不但在专业以外注意全局,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是学问上的“通人”,在生活上,则还应是“全人”。这真是见道之言!直指问题的核心。 作者接着讨论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的密切关系:课程为求“专精”,舍本逐末,而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更难以再求旁通,真正的精通既谈不到,广泛的博通又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而抗战也好,长远目标也罢,“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这实际上是在力倡“通才教育
23、”。 所谓“通才教育”,即是主张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的应该是“通人”,而不是“专才”;在大学本科阶段,不应过早地追求专门的知识(专识),而应首先接受“知类通达”的“通识”教育;学校应给学子们以“通识”的滋养,在四年左右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上,至少要有三分之一属于普通教育,以使每个学生对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融会贯通。雷文发表的次年,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发表著名的大学一解文,也明确指出:“大学期内,通专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与雷海宗先生后先呼应。 雷氏文章的最后一段,似是对着大学生而讲:做学问,大学生的在校时期、20 岁
24、前后,最是关键,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养成。此时若能立下广泛的兴趣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上“精神偏枯病”。针对 20 世纪学问发展现状,即便不能百科精通, “但对一门(学问)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精神偏枯病”的提出,一语中的。最后一语,与全文风格有别,饱含激励之慨,无意中表露了作者的拳拳之心。 不幸的是,作者当年指出的观念上和教育实践上的弊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仅未能纠正, 反而愈演愈烈。 主其事者往往急功近利, 而完全忽视了先贤早已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9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上海卷 语文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