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含答案).pdf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含答案).pdf(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2 年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 题 ,每题 3 分 ,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 ,而民间性情之响 ,遂不得列于诗坛 ,于是别之曰山歌 ,言田夫野 竖矢口寄兴之所为 ,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 ,独非郑、卫 (国风之篇 ) 之遗欤 ?” 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 ,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 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2.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 ,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 ,设色之工五 ,刮摩之工五 ,抟埴 之工二。 ” 材
2、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 ,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 ,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 ,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 ,生产规模化 3.以下关于“市冶的材料中 ,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 ,其六市在道西 ,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 ,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冶 ;“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4.明成祖时 ,“特简 (选拔 )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 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 ,不得专制 诸司。嘉靖以后 ,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之上。冶据此 ,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
3、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 造局冶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 :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 ,工 首唐履堂。图中文云 :“工 首匠心运用 ,造成快枪。冶从图文 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师夷长技冶思想的具体实践 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 B. C. D. 6.1912 年 3 月 ,南京临时政府令 :“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 ,有大 人、老爷等名称 ,受之者增惭 ,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 ,闻中央地方各官厅 ,漫
4、不加察 ,仍 沿旧称 ,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冶有研究者发现 ,同年 6 月申报载 :“公堂会审之时 ,(被告 )就 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 ,裁判官亦直受不辞。冶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 ” 冶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 ” 冶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 ” 冶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 ” 冶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 :“我们在不久以前 ,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 ,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 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 ,国家又濒于危亡 , 92 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
5、形容的。冶这种“悲痛的心情冶源于 A.蒋介石 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冶 8.1934 年上海市长指出 ,“近年以来 ,上海人口财富 ,均有巨量之增加 ,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 已健全发展否 ?未也 ,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 ?上海犹鱼 ,内地犹水 ,财富集中 ,而不 知所以流通之 ,非繁荣之象也 ;人口增加 ,失业者日众 ,城市生活之病态也 !欲求鱼之生长 , 而不先实池以水 ,其可得乎 ?冶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 ,营造发展环境 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 ,缩小贫富差
6、距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 ,提升人口素质 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 ,增加城市就业 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 ,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 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 作战计划 ,捉摸不定。冶解放军的“下一步冶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 ,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 ,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 ,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 ,迅速解放南京 10.1987 年 2 月 ,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 ,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 月 10 日母亲 节 ,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冶两个大字的 T
7、 恤衫走上街头。不久 ,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 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 ” 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冶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11.1969 年 5 月 11 日 ,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 我 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 ,直到 1979 年 12 月 ,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 提供的第一批贷款 ,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
8、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 ,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 ,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 语言的典范。冶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于 成 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 B. C. D. 13.“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 ,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 ,一 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 ,都被当 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 冶材料中的“他们冶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
9、程中同一时 代的杰出代表 ,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14.右图是 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 量变化示意图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15.2000 年美国总统大选 ,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 ,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 ,解决了长达 36 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 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
10、无关 1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 ,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 ,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 ,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17.列宁指出 :“ 1921 年开春以来 ,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 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 ,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 义 ,审慎 地逐渐地掌握它们 ,或者说 ,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 节。冶材料中“改良主义的
11、办法冶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18.二战后初期 ,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 ,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 国。根据协议规定 ,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 ,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 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妨碍了经济全 球化进程 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 B. C. D. 19.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冶迈进的步伐。 1991 年 4 月借“海湾危机
12、冶 , 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 ;同年 12 月提出“争取在 5 年内成为安理会常 任理事国冶。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占上风 20.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 2000 年 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加入 WTO 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 WTO 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 WTO 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 WTO 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4 题 ,满分 60 分 ,包括必做题和选做
13、题两部分。其中第 21 题 第 23 题为必做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4 题为选做题 ,包括 A、 B、 C、 D 四小题 ,请选定 其中两小题 ,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 做 ,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 13 分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 ,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 来 ,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 ,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科举之善 ,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 ,皆权在举之之人 ,士有应举之才 ,而 举不之及 ,夫固无如之何。既可 (科举 ),不能应试者 ,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 应试 ,终必有若干人
14、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 ,这些考试 (指科举 )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 家正统观念 ,最后的结果是 形成一种制度 ,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 ,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 ,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否则我们就无法 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 流动的可能 ,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 ,暮登 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 ,对知
15、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 ,客观上激励了 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 , 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 分 ) (2)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 分 ) (3)据材料三 ,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 分 ) 22. (13 分 )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 的时候 ,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 看见中的一
16、小半。 他的思想 ,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 ,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 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 例如我说 :“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 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冶 多看他的著作 ,细研他的思想之后 ,我 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 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 之手段 ,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 ,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 之一体维新。冶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冶 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 1940 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 ,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 直到后来看到大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江苏 历史试题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