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docx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 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 ) A.驰 骋 /聘 请 饶 恕 /夙 愿 塞 翁失马 /敷衍 塞 责 B.瑕 疵 /遐 想 遏 止 /摇 曳 是 否 /臧 否 C.诽 谤 /磅 礴 洗 涤 /嫡 亲 累 积 /劳 累 D.渗 透 /掺 杂 俯 仰 /辅 导 屡见不 鲜 /鲜 为人知 解析:仍旧是自主命题以来稳定的考查形式,四项三列,分别考查形近字、音近字和多音字。同时延续上年的小变化,引入成语的考查,仍旧是两组成语。 B中 xi, C 中 d, D中 f。
2、D,“ 俯仰 ” 考查了两个第三声相遇,前者发第二声的经典知识点。 A.chng/pn, sh/s, si / s; B.xi, / y, fu/ p; C.bng/png; d; li / li; D.shn /chn; f; xin/xin。 答案: A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 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与 连篇累牍 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动作、人物的坐姿等,只是一些细节。然而,令专家 如鲠在喉 、遭观众调侃的,正是其中与历史常识相冲突的文化“倒刺”。 梳理 这些细节,无论是将死后谥号、庙号当作生前名号,还是“早产”的线装书、字画、历史事件等,其中的知识性错误都不难发现。只要
3、多一些检查环节,多一些细节上的较真,在文化产品正式推向 受众 之前做好知识核查,诸多类似笑话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A.连篇累牍 B.如鲠在喉 C.梳理 D.受众 解析: A.连篇累牍:累,重叠,堆积;牍,古代写字的木片。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多为贬义。此处并没有体现出贬义。 B.如鲠在喉: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此处使用正确。 C.梳理:梳爬整理。这里指对细节的整理,使用正确。 D.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答案: A 3
4、.下列句子, 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大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解析: A 项偷换主语。“采集”的主语应该是“人”,偷换主语。“贝母”应该是“被采集起来”。 B 项语序错乱。应该先
5、是“达成一致”,再“定稿”。 D 项“不仅还”属于递进关系 ,前后内容倒置,应该是不仅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还是“的先驱”。 答案: C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
6、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 B. C. D. 解析:乱序排列衔接题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行文的逻辑关系。先看选项,首项不是就是,寻找两项的共性 “物理学家们”,它在的句首,在的句末(由事实引出物理学家),可见,在前,排除 AB;观察 CD 差异,以及 、两组的先后关系是重点,只需要判断一组即可。讲“管弦乐”,由“物理学家”引出“声音”,“管弦乐”是“声音”的一个表现,所以应该先后。答案出来,为 D。 答案: D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 5-9 小题。 刘敞,字原父,
7、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 素 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 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 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
8、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 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 益牢。将 论 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 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 决 。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 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
9、,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潴:蓄积。傅致:罗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素 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 论 囚 论:讨论 C.持 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 决 决:判决 解析: B 的“论”是“评定”之意。 答案: B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3 分)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口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伟即变
10、前狱,至口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口以讽谏 A. 且 则 所 B. 以 于 因 C. 且 则 因 D. 以 于 所 解析:选项中,和是保持一致的。所以和只需要会判断其中一句即可。中指王尧臣为了避嫌,就把刘敞排为第二名。“以”字是介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而“且”要么递进要么并列要么让步,这里都不通。排除 AC。直接看。中刘敞陪伴英宗读书,利用历史故事和典籍来讽谏的意思,“因”和“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是这句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比较恰当。“所”引导的凭借,往往凭借的内容在后。 答案: B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尧
11、禅之 /以位天地 /享之百姓 /戴之非有他道 /惟孝友之德 /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 /以位天地 /享之百姓 /戴之非有他道 /惟孝友之 /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 /天地享之 /百姓戴之 /非有他道 /惟孝友之德 /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 /天地享之 /百姓戴之 /非有他道 /惟孝友之 /德光于上下耳 解析:整个句子延续了“四六”的基本句式,去掉人名“尧”、副词“惟”、语气词“耳”,都是四字结构!又对仗整齐 “天地享之”“百姓戴之”。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
12、.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解析:此题相比往年,难度下降。考查题干信息与文本的信息对应,考查文意理解、疏通能力。 A 提到征作他用、经过努力与归还百姓三点,一头一尾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经过努力体现在“发运使争之”。发运使是官名,他不同意刘的做法,但“卒以予民”,可见是刘使他折服,自然刘也是 经过努力的了。 B 中任职地扬州与永兴军(西安)都是对的,扬州雷塘一事,永兴军范伟一事,都可说明“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 主要是翻供,这一
13、点在“即变前狱”中非常明显。 D 中“犯颜直谏”错误,而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 答案: D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 分) ( 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 分) 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4 分)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3 分) ( 2) 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3 分) 解析与答案: ( 1) 解析:关键字词“径”,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翻译为“笔直的”;“易”,与语境切合,翻译为“好走”;“道”,名词作动词,翻译为“走”。 答案:(道路)非常笔直、好走,用不到几日便可抵达中京,因为什
14、么缘故要走这条路呢? 解析:关键字词在“直”、“乃”、“盖”。“为己直”是为王甲做主,结合字义翻译为伸冤、洗冤。“乃”可以是“才”或“于是”,这里表条件,译为“才”。“盖”之后为原因,且此处用了一个判断句式,翻译时要注意。 答案: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申明冤屈,才敢告发,原来杀人的人,是姓陈的富人。 ( 2) 解析:在文中第二段中找。段中讲到两事,一是带路,一是认兽。 答案: 契丹人的叹服,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刘敞能记忆地图,准确地说出道路的不妥当。一是大家都不认得的野兽,刘敞不但认得,还能引用古书来例证。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 分) 望江怨 送别 ( 清 ) 万树 春江渺,
15、断送扁舟过林杪 。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 注 】 杪:树梢。 ( 1) 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3 分) 解析:抓住总体之景:时间、地点、氛围;细致描写每一个画面,将每一种景物写出来即可。 答案: 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 ( 2)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4 分) 解析: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一定要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
16、。 答案: 诗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一直看到帆船比沙鸥还小,还不忍离开,“愁云”再次渲染;最后,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反倒怪起友人离别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可见两个友情之深。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 6 分) ( 1) 子曰:“ ,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答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2)
17、开荒南野际, 。 ,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答案: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 3)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答案: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 4) 元嘉草草,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再次考论语!其余三篇都属于诗文短 篇,易记。总体难度易。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于是,生的孤
18、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
19、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 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 波澜、深刻的灵魂触
20、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 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
21、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 40 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 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
22、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有删改) 12 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 分 ) 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 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D.只有超越民族
23、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 解析:此部分内容考查集中在重点段 落。 A.段 3: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题干信息与原文相同。 B.段 4: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少掉了定语“优秀的”。 C.段 3:所谓“初级关怀”,是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 D.段 4: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广东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