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docx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 第 卷 本卷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解析:儒家注重等级和名分,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秩序, B 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 A 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 C 项错误; D 项只符合儒家。 答案: 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2、”。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解析: 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 BCD 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 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答案: A 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解析: 汉初, 经济凋敝 。
3、经过“ 文景 之治” 休养生息, 汉武帝时经济发展, 马匹大量增加 , A 项正确。汉武帝初,张骞尚未通西域, B 项错误; 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 是魏晋南北朝 , C 项 时间不符 D 项 并不是主要原因 。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农业经济发展 答案: A 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解析: 谣谶 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
4、走向, 更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AB 两 项错误;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 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的, C 项错误, D 项正确。 考点: 史 学 常识和理论 史学素材 历史认识 答案: D 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 佛 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解析: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家的“治世”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 A 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 B 项错误; C 项本
5、身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入学地位,D 项错误。 答案: 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三教合流 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解析: 漕粮 运输 选择海运而不是选择河运,反映出当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 B 项正确 。 A 项不符合史实; 元朝时曾疏通运河, C 项 不符合 史实 ; D 项 材料未体现 且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元代 交通发展 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
6、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解析: 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 确立在战国时 , A 项 错误 ;据 材料 “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 B 项正确; 尊 儒 尚法 一直都是 汉武帝以后 封建社会 的治国 理念 , C 项错误; D 项 材料 无法 体现。 答案: 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
7、,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解析: 题目 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 重农抑商的目的也在于维护统治的稳定, A 项错误, D 项正确。 “ 关心百姓疾苦 ”和“申饬官员无能”都 属于表现, BD 两 项错误。 答案: 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 9.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
8、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解析: AB 符合古希腊,不符合罗马;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奠定了基础, C 项正确;罗马帝国最终衰亡, D 项错在“ 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 答案: C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影响 10.1500 1800 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解析: AC 两项 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AC
9、两 项不符合要求 。 B 项 最 全面 。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 D 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答案: B 11.下表为 1800 1900 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
10、原因 解析: A 项 说法不符合史实, 而且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 ; B 项错 在“衰退” ;工厂的出现是工业化发 展的表现 和结果 , CD 两项比较, D 项更符合要求。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影响 答案: D 12.据统计, 1850 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 243 项, 1870 年为 4132 项, 1900 年达到 8784 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解析: A 项本身错误; B 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中从 1850
11、年到 1870 年再到 1900 年,这个时间涉及到德国统一,统一后数目激增,说明统一的政府对推动科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C 项正确;引进技术发明不属于专利, D 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C 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解析: A 项 材料无法体现 ;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
12、洋务派, B 项错误;材料 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C 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 D 项正确。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 开眼看世界 魏源 答案: D 14.1905 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 30 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解析: A 项 时间不符;辛丑条约使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与题干材料 无关, B 项错误; 1901年清 朝推行 新政, 内容有废除科举, 很多读书人觉得通过 读书考试进而做官已经不可能,于是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13、 C 项正确; D 与题目无关 。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 答案: C 15.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解析: 材料 严格限制 总统权力, 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 独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 现实 需要, A 项正确; B C两 项 无法体现 ; D 项 说法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 答案: A 16.1919 年 3 月,申报报道一名参
14、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解析:教授被指责 “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是因为他发对儒家伦理道德,抨击当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 A 项正确。 BD 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题;提倡科学精神,顺应历史潮流,不属于“离经叛道”, C 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答案: A 17.1924 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
15、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解析: 1925 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A 项 时间不符 ; 材料中许多领导人都表示 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满,因此 C 项本身正确,但并不是这些人的看法 ,答案为 B;正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才被新经济政策取代, D 项错误。 学科网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答案: B 18.20世纪 20 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
16、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解析: AB 两 项 无法体现 ;第二次工 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日益受到 重视 , C 项正确;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 D 项 时间不符。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C 19.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7、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 40%提高至 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 50% 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解析: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是为了稳定农业,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目的是恢复工业,AC 两项与题目不符;提高进口关税,主要是防止外来商品占领本国市场, B 项错误; D 项意为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 D 项正确。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影响 答案: D 20.20 世纪 50 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
18、均使用了 20 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 5 年;在农业领 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 3 倍多。这反映出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解析: AD 两 项 无法体现 ; B 项错 在“显露端倪” ; 材料中 反映出 美国 设备更新换代较快, 生产率较高, 其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法国,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比较明显, C 项正确。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各国经济 答案: C 21.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
19、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解析: A 项属于表现,不符合要求 ; 变化 ,根本上是由于 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 变革先后出现 不同的需要, B 项正确; C 项 不是主要原因 ; D 项 与问题无关 。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的历程 答案: B 22.据统计, 1945 年 8 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 5569 亿元,三年后增至 604.6 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20、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A.偿还大量外债 B.贪污腐化成风 C.军费开支巨大 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解析:材料中法币发行量猛增,结合时间分析其原因,在 1948 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军费开支巨大,国民党政府为满足需要,大量发行法币,引发通货膨胀, C 项正确。 ABD 项是长期存在的,不能反映某一时间点的重大变化。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通货膨胀 答案: C 23.1956 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 1957 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 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
21、 70 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解析: A 项 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 ; BD 项 时间不符 ;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 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提供了借鉴, C 项正确。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包产到户的探索 答案: C 24.1957 年底到 1960 年,我国职工人数从 3101 万猛增至 5969 万。这主要是
22、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 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解析: AC 项 时间不符 ; 1958 年 “大跃进” ,大炼钢铁 , 发展重工业, 职工人数猛增, B 项正确;大量劳动力剩余 与职工人数增长无关, D 项错误。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B 25.1971 1978 年,我国共援助 37 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 470 个项目,超过 1955 1970 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 16 年
23、总和的 109%。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解析: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 90 年代, ABC 三项时间不符; 70 年代,我国密切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中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正是这一理念的反映, D 项正确。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70 年代外交 三个世界 答案: D 第 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 第 26 题 第 28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 29 题 第 33题为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海南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