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历史.docx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历史.docx(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历史 一 、 选择题:共 11 小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3.尚书 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对诸子思想特点的认识与掌握。依据所学分析选项,“ 兼爱尚贤”是墨家的主张;“主权在民”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以民为本”是儒家的主张,体现了题干内容“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的要求;“道法自
2、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答案: C 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解析:本题从古代地方管理的角度设计题目,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区分地方管理与地方监察的不同及其联系。本题考查的是为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政府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联系唐宋时期在地方管理上的其他有效措施,如宋代的重用文官等,综合分析认识其意义。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宋时期
3、的地方管理 答案: B 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之间关 系发展进程及特点的分析与认识,解题的关键是用全面的观点分析认识近代以来的中西关系。故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历史理论、 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史观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等常用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历史
4、问题的能力。 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 史学观点 文明史观 答案: B 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解析:正确认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紧扣题干时间“ 19 世纪 70 年代”,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性质分析解答此题。学生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每一个时期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由此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中国所 带来的
5、影响。研究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这与题目的要求正好吻 合。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中体西用” 答案: A 17.图 5 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 %)变化示 意图,这一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解析:本题学生首先要注意时间,主要是从 1871 年至 1921 年,由此联系在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侵略的具体情况,如地位势力的消长,侵略具体内容的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等;其次要注意曲线的总体趋势,第三要注意两个“节点
6、”:一是 1881 年,一是 1911 年。再结合相关知识判断解答。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日本的侵华 日本在华势力的变化 答案: D 18.1925 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 年 9 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解析:本题以国共关系为主旨、以中俄关系为契入点设计了本道题目,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将国共关系及中苏关系的相关内容相结合,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认识
7、20 世纪 20、 30 年代国共关系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主要在于考查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以及中苏关系、国共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国民革命运动 认识 答案: C 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 2 所列为 1949 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 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表 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解析:结合学
8、习可知,史学研究深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既使对待历史上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所处时代环境的不同、历史观点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和观点。学生解题时要特别地抓住题目所提示的阶段“ 1949 1978 年”,这是本题解答的关键所在,联系这一时 期的社会政治环境解答即可。 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 史学观点 革命史观 答案: C 20.“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启蒙
9、运动的全面分析与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和对选项中的文艺复兴的内容、宗教改革的概况及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容由一个比较清醒、明确的认识。解题时还要把握住材料的关键字眼,如“自己的努力”、“ 世俗运动 ”等,正确分析启蒙运动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启蒙运动 特点 答案: D 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 1929 1938 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 %)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关键是正确认识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联系所学的知识可知,尽管苏联经济在 20 世纪 20、 30 年
10、代发展迅速,国际实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世界强国,但它的工业产量总值、整体实力始终没有超过美国;再就是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由于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呈现下滑态势。 考点定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 认识 答案: A 22.1950 年 1 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 1954 年 6 月,中英互派代办; 1972 年 3 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
11、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一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变化,一般而言,都是从本国利益的需求,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关系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解答时应注意中英关系的特殊性,那就是香港问题,这也与当前香港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 如前一时期的“占中问题”,体现了高考不回避热点的特点。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拓外交新局面 中英关系 答案: B 23.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 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 世纪上
12、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 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解析:根据近几年的高考内容可知,对世界文学艺术并不是教材和高考的重点,但近年来,各地高考都有所设计,体现了高考考查范围的广泛性,这就要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全面性,也就是“撒大网捞小鱼”,避免知识面的单一与狭窄。本题虽然记忆性的成份较大,但学生依然要注意理解近代以来不同艺术形式的内容及其特点,具体联系所学知识解答。 考点定位: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繁荣 流派 答案: C 二 .非选择题:第 38题 16 分,第 39题 14 分,第 40题 16 分;第 47、 48、 49 题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山东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