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化学.docx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化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安徽 卷 )化学 一、选择题: 1.(6 分 )碳酸亚乙烯酯是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重要添加剂,其结构如图,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子式为 C3H2O3 B.分子中含 6 个 键 C.分子中只有极性键 D.8.6g 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 6.72LCO2 解析: A、 ,此有机物中含有 3 个 C、 3 个 O 和 2个 H,故分子式为: C3H2O3,故 A正确; B、此分子中存在 5 个 C O 键和 1 个 C C键,还存在 2个 C H键,总共 8个 键,故 B错误; C、此有机物中存在 C=C 键,属于非极性共价键,故
2、C 错误; D、 8.6g 该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为: =0.1mol,由于未指明标准状况,故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不一定是 6.72L,故 D 错误 。 答案: A。 2.(6 分 )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 ) A.配制 0.10molL 1NaOH 溶液 B.除去 CO 中的 CO2 C.苯萃取碘水中 I2,分出水层后的操作 D.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 12.20mL A.A B.B C.C D.D 解析: A、溶解固体药品应用烧杯,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故 A 错误; B、 CO 不与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利用此装置可以除去CO 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故 B 正
3、确; C、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在分液漏斗的上层,应从上口倒出,故 C 错误; D、滴定管的 0 刻度在上方,此图中正确读数应为 11.80mL,故 D 错误 。 答案: B。 3.(6 分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 Na2CO3、 NaHCO3固体都能 发生分解 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H2、 SO2、 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 H2SO4干燥 D.SiO2既能和 NaOH 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解析: A、 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析: 2NaHCO3 Na2CO3+CO2+H 2O,碳酸钠受热稳定,加热
4、不分解,故 A 错误; B、 Fe(OH)3胶体为红褐色、透明,不是无色,故 B 错误; C、 H2、 SO2、 CO2三种气体均不与浓硫酸反应,故能利用浓硫酸干燥,故 C 正确; 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和氢氟酸反应是二氧化硅的特性,故 D 错误 。 答案: C。 4.(6 分 )下列有关 NaClO 和 NaCl 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溶液中, H+、 NH4+、 SO42 、 Br 可以大量共存 B.该溶液中, Ag+、 K+、 NO3 、 CH3CHO 可以大量共存 C.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 FeSO
5、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2+ClO +2H+Cl +2Fe3+H20 D.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 1molCl2,转移电子约为 6.0210 23个 解析: A、 NaClO 和 NaCl 混合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次氯酸根,次氯酸为弱酸,次氯酸根与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 A 错误; B、 NaClO 和 NaCl 混合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难溶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故 B 错误; C、 NaClO 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 NaCl 为中性,溶液中不存在大量的氢离子,与 2Fe2+ClO +2H+Cl +2Fe3+H20 反应矛盾,故 C 错误; D、浓盐
6、酸中 Cl 由 1 价升高到 0 价,次氯酸中 Cl 由 +1 价降低到 0 价,故每生成 1mol 氯气转移电子数为 1mol,故 D 正确 。 答案: D。 5.(6 分 )汽车尾气中 NO 产生的反应为: N2(g)+O2(g)2NO(g),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N2(g)和 O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如图曲线 a 表示该反应在温度 T下 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b 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反应条件改变时 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温度 T 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B.温度 T 下,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 小 C.曲线 b 对应的条件改
7、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D.若曲线 b 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 H 0 解析: A、 N2(g)+O2(g)2NO(g), 起 (mol/L) c0c0 0 转 (mol/L) x x 2x 平 (mol/L) c1 c1 2x 解 2x=2(c0 c1 ),故 K= ,故 A 正确; B、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气体,故气体的质量 m 不变,容器为恒容容器,故 V 不变,那么密度 = 不变,故 B 错误; C、由图可知, b 曲线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故应是平衡发生移动,催化剂只能改变速率,不能改变平衡,故 b 曲线不可能是由于催化剂影响的,故 C 错误; D、由图可知, b 曲线化学反
8、应速率快 (变化幅度大 ),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 H 0,故 D 错误 。 答案: A。 6.(6 分 )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 NH4Cl 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实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 ) 选项 实验及现象 结论 A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反应中有 NH3产生 B 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反应中有 H2产生 C 收集气体的同时测得溶液的 pH 为 8.6 弱碱性溶液中 Mg 也可被氧化 D 将光亮的镁条放入 pH 为 8.6 的 NaHCO3溶液
9、中,有气泡产生 弱碱性溶液中 OH 氧化了 Mg A.A B.B C.C D.D 解析: A、 氨气为碱性气体,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变蓝,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可以证明气体中含有氨气,故 A 正确; B、 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可以证明氢气的存在,故 B 正确; C、 氯化铵溶液水解呈酸性,使金属镁氧化,故 C 错误; D、 碳酸氢钠为强碱弱酸的酸式盐,水解显碱性,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碳酸氢钠溶液,有气泡产生,弱碱性溶液中 OH 氧化了 Mg,故 D 正确 。 答案: C。 7.(6 分 )25 时,在 10mL 浓度均为 0.1molL 1的 NaOH 和 NH3
10、H2O 混合溶液中滴加 0.1molL 1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 A.未加盐酸时: c(OH ) c(Na+)=c(NH3H2O) B.加入 10mL 盐酸时: c(NH4+)+c(H+)=c(OH ) C.加入盐酸至溶液 pH=7 时: c(Cl )=c(Na+) D.加入 20mL 盐酸时: c(Cl )=c(NH4+)+c(Na+) 解析: A、 NaOH 和 NH3H2O 混合溶液中, NaOH 完全电离, NH3H2O部分电离,因此 c(OH )0.1mol/L, c(Na+)=0.1mol/L, c(NH3H2O) 0.1mol/L,故 c(OH ) c(
11、Na+) c(NH3H2O),故A 错误; B、在此混合溶液中加入 10mL盐酸,存在电中性原则: c(NH4+)+c(H+)+c(Na+)=c(OH )+c(Cl ),由于等体积等浓度混合,故 c(Na+)=c(Cl ),即 c(NH4+)+c(H+)=c(OH ),故 B 正确; C、加入盐酸至 pH=7 时,溶液呈中性,即 c(H+)=c(OH ),那么 c(NH4+)+c(Na+)=c(Cl ),即c(Cl ) c(Na+),故 C 错误; D、加入 20mL 盐酸时,此时溶液恰好为氯化钠与氯化铵的混合溶液,此时溶液呈酸性,即存在 c(H+) c(OH ),那么 c(NH4+)+c(N
12、a+) c(Cl ),故 D 错误 。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8.(14 分 )C、 N、 O、 Al、 Si、 Cu 是常见的六种元素。 (1)Si 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第 族; 解析: Si 原子序数为 14,有 3 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4,故 Si 处于第三周期第 IVA 族 。答案:三 IVA (2)N 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Cu 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 个电子; 解析: N 的原子序数为 7,共排布 3 个能层,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3, Cu 元素为 29号元素,原子核外有 29 个电子,所以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安徽 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