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T 566-2017 片形吸虫病诊断.pdf
《WS T 566-2017 片形吸虫病诊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S T 566-2017 片形吸虫病诊断.pdf(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1.020 C 61 WS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生 行 业 标 准 WS/T 566 2017 片形吸虫病诊断 Diagnosis of fascioliasis 2017 - 08 - 01 发布 2018 - 02 - 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WS/T 566 2017 I 前 言 本 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云南省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大理大学附属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学年、陈家旭、
2、张世清、焦建明、刘金明、方文、顾伟、刘榆华、周岩 、熊彦红 。 WS/T 566 2017 1 片形吸虫病诊断 1 范围 本 标准规定了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 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片形吸虫病的诊断 。 2 术语 和定义 下 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片形吸虫 Fasciola spp. 复殖目 片形科片形属吸虫, 寄生人体的片形吸虫 主要包括肝片形吸虫( Fasciola hepatica)和巨片形吸虫( Fasciola gigantica) ( 参见附录 A) 。 2.2 片形吸虫病 fascioliasis 由片形吸虫寄生
3、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 包括片形吸虫童虫在腹腔和 肝 脏 实质中 移行 所造成的急性期损害 ,以 及成虫 寄生于胆管 内 所致 的以 胆管上皮 增生 、 胆管 及胆囊 炎症 等 为主的慢性期 损害 。 2.3 无症状感染者 asymptomatic case 体内有片形吸虫寄生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 2.4 片形吸虫病流行区 fascioliasis endemic area 存在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小土蜗等椎实螺 科 淡水螺 ),且 当 地有人和 /或 牛、羊等 反刍动物感染片形吸虫 的地区。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 有在流行区生活、工作、旅游史,且有生食水生植物或饮用生水史
4、 (参见附录 B的 B.1) 。 3.2 临床表现 3.2.1 急性期 WS/T 566 2017 2 发 热、腹痛、乏力,或伴有厌食、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肝 脏 肿大、肝 区 叩 痛等体征 (参见附录 B的 B.2.1)。 3.2.2 慢性期 临床表现 与急性期相比相对较轻 ,主要包括 腹痛、 乏力、贫血、纳差、厌油 腻 、黄疸 和 肝 脏 肿大等表现 (参见附录 B的 B.2.2) 。 3.3 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见 片形吸虫 虫 卵 (见附录 C 的 C.1 和 C.2) 。 3.3.2 手术或 病理切片 检查 见 片形吸虫虫体 (见附录 C 的 C.3
5、)。 3.3.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阳性 (见附录 C 的 C.4)。 3.3.4 外周血 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 /或绝对值增高。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5 诊断 5.1 无症状感染者 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 3.1, 且同时符 合 3.3.1、 3.3.2中任一条。 5.2 急性片形吸虫病 5.2.1 疑似病例 同时符合 3.1、 3.2.1和 3.3.4。 5.2.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 并同时符合 3.3.3。 5.2.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并同时符合 3.3.1或 3.3.2中任一条。 5.3 慢 性片形吸虫病
6、5.3.1 疑似病例 同时符合 3.1、 3.2.2和 3.3.4。 5.3.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 并同时符合 3.3.3。 5.3.3 确诊病例 WS/T 566 2017 3 疑似病例 并同时符合 3.3.1或 3.3.2中任一条 。 6 鉴别诊断 应与华支睾吸虫病、 肝型并殖吸虫病、肝毛细线虫病 、 病毒性肝炎、 阿米巴性 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 和 肝脏恶性肿瘤等 相 鉴别 ( 参 见附录 D) 。 WS/T 566 2017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病原学 A.1 虫种 片形吸虫属于 复殖目 片形科的片形属。 其成虫 主 要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胆管内,也可寄
7、生于人体 的胆管内 。感染人体的片形吸虫主要为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 (兽医将巨片形吸虫称为大片形吸虫 )。 A.2 形态 A.2.1 成虫 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的形态极为相似。成虫背腹扁平,呈叶片状,红褐色,雌雄同体 , 被覆皮棘 。虫体前端 有一突出的圆锥状头锥,头锥后方变宽,或形成肩部。口吸盘位于头锥前端的亚腹面,腹吸盘位于头锥基部稍后方。在口、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消化系统由咽、食道和两肠支组成,两侧的 肠支一直延伸至虫体后端,并向内外两侧 发 出 分 支。生殖系统中,睾丸两个, 呈 高度分支,前后排列于虫体的中部。卵巢一个,较小, 呈鹿角状 ,位于腹吸盘右后方,前睾丸的前方。子宫较短
8、,盘曲在卵巢与腹吸盘之间, 其 内充满虫卵,开口于生殖孔。卵黄腺分布在虫体两侧,自头锥基部直达虫体后端。肝片形吸虫与巨片形吸虫的成虫形态主要鉴别 要点 见表 A.1。 表 A.1 肝片形吸虫与巨片形吸虫成虫的形态鉴别 鉴别要点 肝片形吸虫 巨片形吸虫 体形 较狭长,有明显的肩部,末端较尖呈“ V” 形。 狭长,肩不明显,两侧平,末端钝圆呈“ U”形。 大小 (20 40)mm (8 13)mm (33 76)mm (5 12)mm 体长 : 体宽 2:1 3:1 以上 腹吸盘 稍大于口吸盘 约为口吸盘的 1.5 倍 肠管 内侧支分支少 内侧支分支复杂 睾丸 分支 区 域约占虫体的 2/3 分支
9、 区 域约占虫体的 1/2 A.2.2 虫卵 虫卵呈长椭圆形,淡黄褐色,卵的一端有一小盖。卵壳薄,分两层。卵内充满多 个 卵黄细胞,和一个 不易 被 查见 的 卵细胞 。 肝片形吸虫的虫卵大小为 (130 150)m (63 90)m,平均为 143m 86m;巨片形吸虫为 (144 208)m (70 109)m,平均为 164m 92m。 WS/T 566 2017 5 A.3 生活史 片形吸虫的终宿主主要为牛、羊等反刍动物,人因生食水生植物、饮用生水等吞入囊蚴而感染。其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 混入 粪便排出 体外 ,在适宜温度的水中发育并孵化出毛蚴,毛蚴侵入
10、中间宿主 ( 小土蜗等椎实螺科淡水螺 ) 体内,经胞蚴、母雷蚴和子雷蚴等阶段的发育和无性增殖后,进一步发育至尾蚴 。 成熟尾蚴逸出螺体,在水生植物或水面上 形 成囊蚴 。 终宿主因 误食 活的 囊蚴而 导致 感染 。 童虫在小肠内 自囊蚴 逸出,穿过肠壁,在腹腔内移行,最终穿越肝脏实质进入胆管 并发育成为成虫 。 自吞食囊蚴到粪便中找到虫卵的最短时间约 10周 11周。成虫寿命一般为 4年 5年, 有报道 在人体内寄生 可 长达 12年。 WS/T 566 2017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B.1 流行病学 片形吸虫呈世界性分布,在全球 五 大洲 51个国家
11、 均 有 人体 感染病例报道。估计全球 至少 有 240万人感染片形吸虫,受感染威胁者达 9110万人。我国第一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推算 全国感染人数为 12万人。目前,我国福建、江西、湖北、内蒙古、广西、云南等 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片形吸虫病例报道。 B.2 临床表现 B.2.1 急性片形吸虫病 发生在感染后 2周 12周,由片形吸 虫童 虫在 腹腔和 肝脏 实质中 移行所致,病程进展相对较慢。表现为: 发 热、腹痛、乏力,或伴有厌食、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 肝 脏 肿大、 肝区 叩 痛等 体征 ,部分患者出现腹水、贫血等体征 。 外周血 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 /或绝 对值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S 566 2017 吸虫 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