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哲学及答案解析.doc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哲学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哲学及答案解析.doc(13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哲学及答案解析(总分:50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5,分数:145.00)1.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使人( )。A掌握全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 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C正确认识自然现象 D妥善处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分数:1.00)A.B.C.D.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了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人的实践活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先知先觉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分数:1.00)A.B.C.D.3.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
2、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分数:1.00)A.B.C.D.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句话说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分数:1.00)A.B.C.D.5.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分数:1.00)A.B.
3、C.D.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分数:1.00)A.B.C.D.7.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分数:1.00)A.B.C.D.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 D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分数:1.00)A.B.C.D.9.哲学研究的规律适用于( )。A自然的某些领域 B人类社会的某些领域C人类思维的某些领域 D自然、社会、思维各个领域(分数:1.00)A.B.C.D.10.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 )。A实用主义哲学的观点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C科学主义哲学流派的观点 D人本主义哲学流派的观点(分数:1.00)A.B.C.D.11.“未有世界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贝克莱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实证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12.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范畴就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5、。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D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分数:1.00)A.B.C.D.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A一种同物质运动无关的客观存在 B一种先验直观的形式C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分数:1.00)A.B.C.D.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表明(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人脑是意识的唯一源泉C意识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D意识是人脑中自生的(分数:1.00)A.B.C.D.15.“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种观点属于( )。A实用主义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C实证主义观点 D科
6、学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1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系统是指( )。A物质及其存在方式B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汇C相互联系的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D物质运动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分数:1.00)A.B.C.D.17.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思维中的前后一致 B事物之间的共同点C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D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性质(分数:1.00)A.B.C.D.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其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C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D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确定的性质
7、(分数:1.00)A.B.C.D.1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运动的观点C实事求是的观点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分数:1.00)A.B.C.D.2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和形式分别是( )。A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 B现实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C现实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D现实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部特点(分数:1.00)A.B.C.D.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数:1.00
8、)A.B.C.D.22.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23.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分数:1.00)A.B.C.D.2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分数:1.00)A.B.C.D.25.意识的反作用
9、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分数:1.00)A.B.C.D.26.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分数:1.00)A.B.C.D.27.规律是(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分数:1.00)A.B.C.D.28.“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
10、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A先验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分数:1.00)A.B.C.D.29.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分数:1.00)A.B.C.D.30.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占主体地位的是( )。A劳动者 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分数:1.00)A.B.C.D.3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
11、客观规律C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分数:1.00)A.B.C.D.32.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 )。A生产实践 B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 D审美和文艺实践(分数:1.00)A.B.C.D.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事物自身内部矛盾 D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分数:1.00)A.B.C.D.3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
12、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分数:1.00)A.B.C.D.35.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同一性是指( )。A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 B纯粹的同一性C完整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D诸事物的完全相同(分数:1.00)A.B.C.D.36.“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分数:1.00)A.B.C.D.3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
13、上学来的(分数:1.00)A.B.C.D.38.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分数:1.00)A.B.C.D.3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40.“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分数:1.00)A.B.C.D.41.“让一部分人通过
14、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分数:1.00)A.B.C.D.42.“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的手”这句话体现(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的部分同整体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事物内部矛盾性的观点(分数:1.00)A.B.C.D.43.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分数:1.00)A.B.C.D.44
15、.事物的质是指(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分数:1.00)A.B.C.D.45.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循环论的观点(分数:1.00)A.B.C.D.46.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因果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等同关系(分数:1.00)A.B.C.D.47.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
16、。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分数:1.00)A.B.C.D.48.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分数:1.00)A.B.C.D.49.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分数:1.00)A.B.C.D.50.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分数:1.00)A.
17、B.C.D.51.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分数:1.00)A.B.C.D.52.现实性是指(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C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分数:1.00)A.B.C.D.53.或然率是(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分数:1.00)A.B.C.D.54.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18、)。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分数:1.00)A.B.C.D.55.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分数:1.00)A.B.C.D.56.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分数:1.00)A.B.C.D.5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
19、的关系(分数:1.00)A.B.C.D.5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分数:1.00)A.B.C.D.59.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分数:1.00)A.B.C.D.60.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丰观的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
20、本身(分数:1.00)A.B.C.D.61.概念、判断、推理是(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分数:1.00)A.B.C.D.62.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分数:1.00)A.B.C.D.6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分数:1.00)A.B.C.D.64.16 世纪末,伽利略通
21、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分数:1.00)A.B.C.D.65.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分数:1.00)A.B.C.D.66.事物中的真相和假象的区别是( )。A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相,不表现事物本质是假象B客观存在的是真相,主观想像的是假象C从正面反映事物存在的是真相,从反面反映事物
22、本质的是假象D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真相(分数:1.00)A.B.C.D.67.“一言以兴邦,一言以灭邦”的说法是( )。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观点C承认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观点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分数:1.00)A.B.C.D.68.矛盾是指( )。A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B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相互渗透的关系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关系D如“卖矛又卖盾”故事中的那样完全不相容的两个东西(分数:1.00)A.B.C.D.69.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
23、,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分数:1.00)A.B.C.D.70.“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分数:1.00)A.B.C.D.71.“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全国效益”强调的是( )。A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B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C整
24、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D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分数:1.00)A.B.C.D.72.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分数:1.00)A.B.C.D.73.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人的直立行走 B语言和思维C气候变化 D生产劳动(分数:1.00)A.B.C.D.74.类人猿进化为人类的内在根据是( )。A气候的变化 B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C类人猿是高等动物 D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分数:1.00)A.B.C.D.75.人性指的是( )。A人的纯自然生物属性 B人的社会属性C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务员 职业资格 哲学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