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 T 4003 2-2014 3440 Specification for aeronautical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station siting criteria Part 2 Surveillance《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台(站)设置场地规范 .pdf
《MH T 4003 2-2014 3440 Specification for aeronautical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station siting criteria Part 2 Surveillance《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台(站)设置场地规范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H T 4003 2-2014 3440 Specification for aeronautical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station siting criteria Part 2 Surveillance《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台(站)设置场地规范 .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03.220.50 V 54 MH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MH/T 4003.22014 代替 MH/T 4003-1996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台(站)设置场地规范 第 2 部分:监视 Specification for aeronautical communication,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station siting criteria Part 2: Surveillance 2014 - 02- 08 发布 2014 - 05 - 01 实施中国民用航空局 发布MH/T 4003.22014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
2、围 . .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要求 . . 1 4 空管近程 一次监视雷达站设置 2 5 空管远程 一次监视雷达站设置 2 6 空管二次 监视雷达站设置 2 7 机场场面 监视雷达站设置 3 8 广播式自 动相关监视地面站设置 3 9 多点定位 系统设置 . . 4 附录 A(规范 性附录) 雷达站场地环境影响的计算 5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雷达台站对干扰源和障碍物的防护间距 . 13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雷达台站场地保护区遮蔽限制要求 . 17 MH/T 4003.22014 II 前 言 MH/T 4003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台(站)设置场地规范分为两个部分: 第 1 部
3、分:导航; 第 2 部分:监视。 本部分为MH/T 4003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与第1部分共同代替MH/T 40031996航空无线电导航台和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站设置场地规范,与MH/T 40031996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订标准中对监视设备的整体要求内容(见第 3 章,1996年版的第 3章,); 删除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站的选址要求(1996 年版的第 4 章); 删除对精密进近雷达站的场地设置要求(1996年版的第 11章); 修订对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站场地设置要求中部分文字描述,将“设置地点、场地及环境要求”合并为“设置及环境要求”
4、(见 4.2,1996 年版的12.2,12.3); 修订对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站场地设置要求中部分文字描述,将“设置地点、场地及环境要求”合并为“设置及环境要求”(见 5.2,1996 年版的13.2,13.3); 修订对空管二次监视雷达站场地设置要求中部分文字描述,将“设置地点、场地及环境要求”合并为“设置及环境要求” (见 6.2,1996 年版的 14.2,14.3); 新增对机场场面监视雷达站设置要求(见第 7章); 新增对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地面站设置要求(见第 8 章); 新增对多点定位系统设置要求(见第 9 章); 新增雷达台站场地保护区遮蔽限制要求(见附录 C)。 本部分由中国
5、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批准立项。 本部分由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郭静、张卫星、叶家全、李黎、杨晓嘉、潘捷、邹杰。 MH/T 4003于1996年8月首次发布。 MHMH/T 4003.22014 1 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台(站)设置场地规范 第 2 部分:监视 1 范围 MH/T 4003的本部分规定了民用航空监视台(站)包括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站、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站、空管二次监视雷达站、机场场面监视雷达站、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地面站、多
6、点定位系统的设置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民用航空监视台(站)的设置。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障碍物 obstacle 在监视设备无线电信号收发作用区域内,可能对无线电信号引起遮挡、反射和干扰的物体。 注: 障碍物包括建筑物、高压输电线、公路、铁路、金属栅栏、铁塔、堤坝、树木、山丘等。 2.2 空中定位点 air fix point 为保证航空器的正常航行而规定的空中位置点。 2.3 遮蔽角 screen angle 以监视设备天线中心点和该点所在水平面为基准, 在该监视设备无线电信号收发作用区域内受障碍物遮蔽所形成的水平和垂直张角,即水平遮蔽角和垂直遮蔽角。 2.4
7、 顶空盲区 overhead skip zone 监视设备天线顶部空间天线波束不能探测到的区域。 3 要求 3.1 监视台(站)场地的设置应有利于设备工作性能的充分发挥,满足空中交通管制的需求。 3.2 监视台(站)场地的设置应远离化工及其他易燃易爆设施,在 100 m范围内不应有加油站、油库等。 MH/T 4003.22014 2 3.3 监视台(站)场地环境分析及覆盖计算见附录 A。 3.4 监视台(站)场地应划定场地保护区,满足管制监视覆盖需求对监视设备台站干扰的防护要求见附录 B,对遮蔽的防护要求见附录 C。 4 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站设置 4.1 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 空管近程一次监
8、视雷达工作频段为2 700 MHz2 900 MHz,可在有效覆盖范围内测定和显示航空器方位、距离信息,监视终端和(或)进近管制空域内航空器的运行。其探测范围受视距、发射功率和地形地物等因素限制,地形地物对无线电信号的反射和遮挡,将直接影响雷达的空域覆盖能力。 4.2 设置及环境要求 4.2.1 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站通常设置在机场及周边地带,以实现对所在终端和(或)进近管制空域包括主要空中定位点和进离场运行及其他必须区域的探测和覆盖。 4.2.2 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的顶空盲区宜避开进离场航线。 4.2.3 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站应设置在平坦、开阔、地势较高的地带,周边应无严重的地形地物遮挡
9、,地物杂波干扰和镜面反射小,以获得足够的中低空覆盖。 平原地区雷达站周边不应有造成地物杂波干扰的成片低矮植物或低矮建筑群。在山地或丘陵地区雷达站应选在地势较高、周围无严重遮挡的山顶上,并适当利用低仰角的地形遮蔽作用,以减少地物杂波干扰。 4.2.4 在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的通视探测范围内不应有影响雷达正常工作的大型旋转反射物体,如风力涡轮发电机等。 5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站设置 5.1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工作频段为1 250 MHz1 350 MHz,可在有效覆盖范围内测定和显示航空器方位、距离信息,监视管制空域内航空器的运行。其探测范围受视距、发射功率和地形地物等因
10、素限制,地形地物对无线电信号的反射和遮挡,将直接影响雷达的空域覆盖能力。 5.2 设置及环境要求 5.2.1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站通常设置在地势较高的地点,以实现对所在管制空域包括主要航路航线的有效探测和覆盖。 5.2.2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站的顶空盲区宜避开主要航路航线。 5.2.3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站应设置在平坦、开阔、地势较高的地带,周边应无严重的地形地物遮挡,地物杂波干扰和镜面反射小,以获得足够的高空覆盖。 平原地区雷达站周边不应有造成地物杂波干扰的成片低矮植物或低矮建筑群。在山地或丘陵地区雷达站应选在地势较高、周围无严重遮挡的山顶上,并适当利用低仰角的地形遮蔽作用,以减少地物
11、杂波干扰。 5.2.4 在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的通视探测范围内不应有影响雷达正常工作的大型旋转反射物体,如风力涡轮发电机等。 MHMH/T 4003.22014 3 6 空管二次监视雷达站设置 6.1 空管二次监视雷达 空管二次监视雷达询问发射机工作频率为1 030 MHz,接收机工作频率为1 090 MHz,可在有效覆盖范围内测定和显示装有机载应答机的航空器方位、距离、高度、二次代码以及特殊编码、紧急编码等信息,监视所在管制空域内航空器的运行。其探测范围受视距、发射功率和地形地物等因素限制,地形地物对无线电信号的反射和遮挡,将会直接影响雷达的空域覆盖能力。 6.2 设置及环境要求 6.2.1
12、 空管二次监视雷达站的场地设置,以实现对所在管制空域包括航路航线、主要空中定位点和进离场运行及其他必须区域的探测和覆盖。空管二次监视雷达用于终端和进近管制时,通常设置于机场或周边地带;用于区域管制时,通常设置于航路沿线地势较高的地带。 6.2.2 空管二次监视雷达的顶空盲区宜避开进离场航线或所在管制空域的主要航路航线。 6.2.3 空管二次监视雷达站应设置在开阔、地势较高的地带,周边应无严重的地形地物遮挡。 6.2.4 空管二次监视雷达站的场地设置应考虑测试应答机的安装位置,测试应答机天线应与雷达天线通视,直线距离通常不小于 1 km。 6.2.5 在空管二次监视雷达 16 km 范围内不应有
13、影响雷达正常工作的大型旋转反射物体,如风力涡轮发电机等。 7 机场场面监视雷达站设置 7.1 机场场面监视雷达 机场场面监视雷达一般工作在 X或 Ku波段,通过检测地面物体对自主辐射电磁波的反射信号,实现对地面目标的定位。机场场面监视雷达运行在下视角方式,探测范围受视距、发射功率和地形地物等因素限制,地形地物对无线电信号的反射和遮挡,将会直接影响其机场场面覆盖能力。 7.2 设置及环境要求 7.2.1 机场场面监视雷达站的场地设置,应实现对所在机场跑道、滑行道、联络道及跑道端延长线等航空器运行区域的探测和覆盖。 7.2.2 对于多跑道或场面分布复杂的机场,可设置多个台站,形成合成覆盖,满足管制
14、需求。 7.2.3 机场场面监视雷达探测范围与雷达天线的高度、位置以及周边地形地物有关,应综合分析评估,以获得足够的机场场面覆盖。 7.2.4 机场场面监视雷达场地设置应考虑机场建筑物对雷达信号的反射影响。 8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地面站设置 8.1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设备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由机载星基导航和定位系统生成精确的航空器及其他移动目标自身定位信息,通过特定数据链和格式进行周期性自动监视信息广播,并由特定地面站设备和(或)其他航空器进行接收和处理,以实现监视功能。 MH/T 4003.22014 4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地面站探测范围受视距和地形地物等因素限制,地形地物对无线电信号的反
15、射和遮挡,将会直接影响其覆盖能力。 8.2 设置及环境要求 8.2.1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地面站的场地设置,应实现对所在管制空域的覆盖。 8.2.2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地面站应设置在开阔地带,四周应无严重的地形地物遮挡。 8.2.3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地面站应考虑测试信标的设置,测试信标天线应与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设备天线通视。 8.2.4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地面站与通信导航监视台站或其他台站合装时,应不受合装台站设备的电磁辐射影响。 9 多点定位系统设置 9.1 多点定位系统 多点定位系统采用到达时间差定位技术,通过测量、处理目标发射(应答)信号到达多个基站的时间差参数来实现目标定位,满足管制
16、监视需求。 多点定位系统的探测范围受视距和地形地物等因素限制,地面站的布局以及地形地物对无线电信号的反射和遮挡,将会直接影响多点定位系统的覆盖能力。 9.2 设置及环境条件 9.2.1 多点定位系统地面站的设置,应满足对监视区域的精度和覆盖要求。 9.2.2 多点定位系统地面站作用区域内应无严重的地形地物遮挡。 9.2.3 多点定位系统地面站的设置应考虑发射天线的安装位置,用于询问航空器的发射天线应满足监视区域覆盖要求,用于接收机同步的发射天线应与接收机天线通视。 9.2.4 多点定位系统地面站与通信导航监视台站或其他台站合装时,应不受合装台站设备的电磁辐射影响。 MHMH/T 4003.22
17、014 5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雷达站场地环境影响的计算 A.1 遮蔽测量和记录 A.1.1 遮蔽测量和记录的目的是绘制遮蔽角图,进行遮蔽分析,以确定雷达天线的高度,确保各个空中定位点均在雷达覆盖范围内。 A.1.2 应首先设置雷达天线的初始高度。用光学经纬仪测出拟选雷达站场地周围各方位上有特征的地形地物视线遮蔽角os 。 通常每隔25测一点, 也可通过在适当比例的等高线地图上进行计算获得。 A.1.3 估计或测量视线遮蔽角和雷达站至地形地物的水平距离sd 。 A.1.4 按公式(A.1)计算出雷达遮蔽角rs : 57.34sosrsd (A.1) 式中: rs 雷达遮蔽角,单
18、位为分(); os 光学经纬仪测出的地形地物视线遮蔽角(或地图测量计算得出),单位为分(); sd 雷达站至地形地物的距离,单位为千米(km)。 A.1.5 在表A.l 中记录遮蔽方位角、视线遮蔽角os 和雷达遮蔽角rs 等数据。 MH/T 4003.22014 6 表A.1 遮蔽角测量数据表 (磁北)方位 (真北)方位 遮蔽物距离 km 自 至 自 至 视 线 遮 蔽 角 估计值 测量值雷达 遮蔽角 遮蔽物说明 A.2 遮蔽角图绘制 A.2.1 空中定位点仰角公式 空中定位点仰角的计算公式见公式(A.2): 169701000)(tanddhha . (A.2) 式中: 空中定位点的仰角,单
19、位为度(); h空中定位点距地面的高度,单位为米(m); 台站识别 台站位置 经度 纬度 测量高度 台站高度 近场/ 低角度遮蔽标识: 远距遮蔽标识: 记录人 日期 MHMH/T 4003.22014 7 ah 雷达天线高度,单位为米(m); d空中定位点距天线水平距离,单位为千米(km)。 A.2.2 空中定位点仰角修正 考虑到计量单位变换、测量、绘制误差以及评估范围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计算出的空中定位点仰角值要减去一个安全系数角度:5。 A.2.3 遮蔽角图的绘制 遮蔽角图(图A.1)是关于雷达站近场和远距遮 蔽角轮廓以及空中定位点的方位仰角的图。绘制时按照遮蔽角测量数据表A.1记录的数据绘
20、制, 并将各空中定位点的方位角和其仰角修正值,逐个标绘在遮蔽角图上。 A.3 遮蔽角图分析和雷达天线高度调整 A.3.1 遮蔽角图的分析步骤 A.3.1.1 从选择的雷达天线初始高度位置看,是否全部空中定位点不被地形地物遮挡(遮蔽角图中,空中定位点在遮蔽角轮廓线之上为视线可见;反之,在遮蔽角轮廓线之下的空中定位点被遮挡) 。 A.3.1.2 如果全部空中定位点不被遮挡,应当考虑雷达天线高度降低多少,仍能满足全部定位点的视线可见度(在遮蔽角图中,这将由仰角点最靠近遮蔽角轮 廓线的空中定位点来决定,如图A.1中的定位点10) 。 A.3.1.3 如果有部分定位点被遮挡(定位点仰角不大于遮蔽角)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MHT4003220143440SPECIFICATIONFORAERONAUTICALCOMMUNICATIONNAVIGATIONANDSURVEILLANCESTATIONSITINGCRITERIAPART2SURVEILLANCE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6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