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T 1136-2011 矿井降温技术规范 .pdf
《MT T 1136-2011 矿井降温技术规范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T T 1136-2011 矿井降温技术规范 .pdf(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MT/T1136-2011 矿井降温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矿井热害防治技术的定义和术语、技术条件、适用范围、技术要求、降温系统 测试及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地下开采的矿井,包括生产、新建和改、扩建矿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 后所有的修改件(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 议的各方研究后确定,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586 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2、 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50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GB 5015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GB 5021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 50155 及 AQ/T 1067 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矿井热害 mine victims 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的空气温度超过国家规定的卫生和安全标准,从而对人体健康、生产和安 全造成危害。 3.2 矿井热害防治 control of mine victims 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措施进行矿井热害的预防和治理,称之为矿井热害防治,又称矿井空气调 节、矿井热害控制或矿井降
3、温。 3.3 矿用降温设备 mine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符合矿井特殊环境和安全要求的、为实现热害防治目的所需要的各种设备的统称。 3.4 矿井制冷降温 mine cooling 采用人工制冷措施降低井下作业环境的空气温度。 3.5 矿井制冷降温系统 mine cooling system 为达到冷却煤矿井下风流之目的,由制冷、输冷、传冷和排热四个基本环节构成的系统。 3.6 地温场 geothermal field 地层中的温度分布。 3.7 地温异常区 temperature anomalies MT/T1136-2011 地温梯度值(或大地热流值)低于或
4、高于正常值(1.63.0/100m)的地层区域。 3.8 热害矿井 thermal victims mine 具有热害的矿井,称为热害矿井。 3.9 井田热害区 mine victims of the district 在井田中,由原始岩温确定的有热害的区域,称为井田热害区。 3.10 矿区最热月平均气象参数 on average the hottest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矿区最热月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大气压力的平均值。 3.11 同向通风 with the same direction ventilation 煤、矸的运输方向与风流方向相同的通风方式。 3.
5、12 制冷站 refrigeration station 安装制冷机组及其配套设备的场所。 3.13 风流冷却站 merry cooling stations 安装空气冷却器(传冷设备)及其配套设备的地点。 3.14 矿井集中制冷降温系统 mine concentrated refrigeration cooling system 制冷站的制冷量等于或大于 2MW,集中向多个作业地点供冷的系统。 3.15 矿井局部(分散)制冷降温系统 mine local (distributed) refrigeration cooling system 制冷站的制冷量小于 2MW,向 1 个或几个作业地点
6、供冷的系统。 4 热害矿井等级及卫生标准 4.1 热害矿井等级 4.1.1 井田热害区等级的划分 井田热害区等级应按原始岩温划分二级: a)一级热害区: 3137; b)二级热害区:37。 4.1.2 矿山地温类型的划分 矿山地温类型应按地温梯度划分三类: a) 低温类:1.6/100m; b) 常温类:1.6/100m3.0/100m; c) 高温类:3.0/100m。 4.1.3 热害矿井等级的划分 热害矿井应按采掘工作面的风流温度划分为三级: a) 一级热害矿井: 2830; b) 二级热害矿井: 3032; c) 三级热害矿井:32。 对于一级热害矿井应加强通风,采掘工作面风流速度应为
7、 2.5 m/s3.0m/s;对于二级和三级 MT/T1136-2011 热害矿井,除加强通风、提高风速外,还应采取人工制冷降温措施。对于三级热害矿井若不采取 有效的降温措施,则应停止作业。 4.2 煤矿井下气象条件要求 生产矿井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不应超过 28、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不应超过 30。 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等于或超过 32、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等于或超过 34时,应 停止作业。当采掘工作面的风流温度为 2830时,作业地点的风流速度应为 2.5 m/s 3.0m/s; 当采掘工作面的风流温度为 3032时,作业地点的风流速度应为 3.0 m/s 4.0m/s。 5 矿井热害防
8、治通则 5.1 矿井热害防治技术基础 矿井地温的测试与深部地温的预测资料;矿内风流热力状态的预测资料;生产矿井风流热力 状态的实际测试资料;矿井设计或实际生产系统。 5.2 矿井热害防治原则 矿井热害防治应按下列原则: a) 矿井热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 b) 应推广应用国内外已有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成熟的经验; c) 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d) 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应进行能效分析,符合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 e) 对于新设计的矿井,应根据矿井通风的难易程度、矿井热环境条件变化,分期规划实施热 害防治措施。 5.3 人工制冷降温与非人工制冷的适
9、用界限 制冷降温与非人工制冷适用界限按下列规定: a) 井田处在一级热害区,应首先采用非制冷降温措施,使矿井达到无热害,否则采用人工制 冷降温措施; b) 井田处在二级热害区,矿井采取非人工制冷技术措施之后,采掘工作面风流温度仍然超过 30,应采取人工制冷降温措施; c) 矿井热害防治,应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在满足矿井热害防治需求的前提下,应以折合费用 最小值、能耗低作为非人工制冷降温和人工制冷降温的界限。 6 非人工制冷降温技术 6.1 热害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原则 6.1.1 应缩短进风线路的长度,优先采用分区式或对角式通风系统。 6.1.2 矿井主要进风巷道应开凿在低温岩层中。 6.1.3 进
10、风巷道应避免或减小井下局部热源影响,大型机电硐室应采取独立通风系统。 6.1.4 加大采掘工作面的供风量,提高作业地点的风速,但采煤工作面内不超过 4m/s。 6.2 矿井涌(淋)热水处理 6.2.1 井下涌(淋)水温度较高的矿井,热水应采用隔热管道或水沟加隔热盖板排放。 6.2.2 排水管道应布置在回风巷道和回风井中,热水不应在巷道中漫流。 6.2.3 应查明热水的来源,并采用专门的热水治理措施。 6.3 采煤工作面通风 降温需要时,可采用同向(或下行风)通风或 W 型通风方式,但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 出危险的采煤工作面不应采用下行通风方式。 6.4 回采工艺 MT/T1136-2
11、011 应按热力因素确定采煤工作面的长度、供风量、回采工艺和顶板管理方法,减少采空区漏风。 6.5 天然冷源利用 有天然冷源可合理利用的矿区,如低温水(水温低于 15)、冷空气(冬季)以及冰雪等,应充 分利用。 6.6 矿井开拓生产系统 按热力因素确定矿井开拓生产系统: a) 热害矿井的开拓系统、通风系统、井田开拓与开采程序、矿井生产系统的布置,应考虑有 利于热害防治; b) 矿井及采煤工作面的日产量、生产水平标高等参数,应按热力学的方法进行核算。 6.7 井下用水 应采用温度较低的水源。 6.8 井下管道布置 井下热水管道等应优先布置在回风井和回风巷道中。 当设在进风巷道中时, 应采取隔热措
12、施。 6.9 个体防护 在热害矿井等级为二三级的作业环境,短时作业的人员,可穿着冷却服进行个体防护。 6.10 煤壁注水 利用采准巷道进行煤壁注水(水温低于原始煤体温度 5以上),以降低煤体温度。 7 人工制冷降温技术 7.1 采掘工作面与机电硐室热状况的鉴定 7.1.1 鉴定位置 热状况鉴定的位置如下: a) 掘进工作面鉴定位置,在工作面距迎头 2m处的风流中; b) 长壁采煤工作面鉴定位置,在采煤工作面运输空间中央距回风道口 15m处的风流中; c) 机电硐室鉴定位置,在硐室回风巷道口的回风流中; d) 温度计感温包(或测温元件)距人体、载热体或载冷体应大于 0.5m。 7.1.2 鉴定时
13、间应在生产班(8 时10时或 20 时 22 时)进行。 7.1.3 测试仪表,一般采用机械通风式干湿球温度计,最小分度为 0.2,仪器至少每 6 个月校正一 次。 7.2 风流冷却站位置 风流冷却站安设在采掘工作面和机电硐室的进风巷道中,具体位置如下: a) 距采煤工作面进风口为 50 m 100m; b) 距掘进工作面迎头为 50 m 100m; c) 在机电硐室的进风道口。 7.3 矿井需冷量 7.3.1 矿井需冷量按式(1)计算 s d j c x Q Q Q Q Q (1) 式中: Q x 矿井制冷降温所需要冷量,kW; Q c 实施降温的采煤工作面总需冷量,kW; Q j 实施降温
14、的掘进工作面总需冷量,kW; Q d 实施降温的机电硐室总需冷量,kW; MT/T1136-2011 Q s 矿井制冷降温系统总冷量损失,kW。 7.3.2 采煤工作面需冷量 采煤工作面需冷量计算方法如下: a) 按 7.1.1 的规定,取工作面出口的风流温度为标准值,本标准规定为 28; b) 以 28为初始参数,进行逆向热力计算,计算出风流冷却站混合风流的参数,即温度(t c ), 含湿量(x c )和焓值(i c ); c) 计算空气冷却器出口的风流参数:t x ,x x ,i x ; d) 根据正向热力计算的结果,计算出空气冷却器的入风参数:t 1 ,x 1 ,i 1 ; e) 采煤工
15、作面空气冷却器的产冷量可按式(2)计算: ) i i ( M Q x 1 BO c .(2) 式中: M BO通过空气冷却器的风量,kg/s。 7.3.3 掘进工作面需冷量 掘进工作面需冷量计算方法如下: a) 按 7.1.1 的规定,取工作面迎头的风流温度为标准值,本标准规定为 28; b) 以 28为初始参数,进行逆向热力计算,计算出空气冷却器后的风流参数:温度(t 2 ),含 湿量(x 2 ),焓值(i 2 ); c) 根据正向热力计算的结果,计算出空气冷却器的入风参数:t 1 ,x 1 ,i 1 ; d) 掘进工作面需冷量按式(3)计算: ) i i ( M Q 2 1 BO j .(
16、3) 7.3.4 机电设备硐室需冷量 机电设备硐室需冷量计算方法如下: a) 按 7.1.1 的规定,取硐室出口风流温度为标准值(30); b) 以 30为初始条件,进行逆向热力计算,计算出硐室入风参数:温度(t 2 ),含湿量(x 2 ), 焓值(i 2 ); c) 计算空气冷却器入风参数:t 1 ,x 1 ,i 1 ; d) 机电设备硐室需冷量按式(4)计算: ) i i ( M Q 2 1 BO d (4) 7.3.5 矿井制冷降温系统冷量损失 矿井降温系统冷量损失应低于 20%。 7.3.6 矿井有效冷量和制冷设备配冷量 矿井有效冷量和制冷设备配冷量如下: a) 矿井有效冷量等于用于冷
17、却采掘工作面及机电设备硐室风流温度的所有空冷器产冷量之 和; b) 制冷设备配冷量按式(5)计算: x 0 2Q . 1 Q .(5) 7.4 矿井降温系统类型 7.4.1 井下局部降温系统 7.4.1.1 采用冷风机组局部降温系统 该系统冷风机组分散设在井下,适用于井下具有充分的排热能力(或将冷凝热排到地面),可 MT/T1136-2011 排出制冷设备的全部冷凝热的矿井,煤矿井下用冷风机组应符合井下安全要求。 7.4.1.2 采用冷水机组局部降温系统 该系统冷水机组分散设在井下,适用于井下具有充分的排热能力(或将冷凝热排到地面),可 排出制冷设备的全部冷凝热的矿井,煤矿井下用冷水机组应符合
18、井下安全要求。 7.4.2 集中降温系统 7.4.2.1 井下集中(含井下分区集中)降温系统 该系统制冷站集中设在井下,适用于井下具有充分的排热能力(或将冷凝热排到地面),可排 出制冷设备的全部冷凝热的矿井,煤矿井下用制冷空调设备应符合井下安全要求。 7.4.2.2 地面集中降温系统 制冷站集中设在地面,适用于矿井需冷量大,井下排热困难的矿井。但是由于地面系统具有 设备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等突出优点,在深部开采矿井降温中,可广泛使用。 7.4.2.3 地面与井下联合降温系统 在地面和井下同时设置集中制冷站,适用于矿井需冷量特大,井下排热困难的矿井。该系统 由于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可在有条件的
19、矿井使用。 7.4.2.4 建立集中降温系统的矿井的边远采区,由于集中供冷线路太长,仍然需要采用中小型设备 进行局部降温。 7.5 矿用制冷设备的适用条件 矿用制冷设备的适用条件如下: a) 设备的制冷量按 7.3.6要求选用。 b) 制冷站制冷设备的台数,对于集中制冷站单台设备的制冷量不小于 500kW,台数不少于 2 台,一般为 34 台,并有 1 台备用。 c) 煤矿井下用制冷设备的外形尺寸应符合井下的运输和安装空间要求, 地面制冷站使用的设 备,也应考虑减少占地面积。 d) 制冷设备的结构类型 (1) 按其制冷量来确定: 制冷量小于 500kW 选用活塞式制冷机组;制冷量不小于 500
20、kW选用螺杆式或离心式制冷机 组;在有工业余热、瓦斯或高温地热水的矿区地面制冷站,可考虑选用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2) 按煤矿井下制冷方式来确定: 煤矿井下用冷风机组选用活塞式制冷机组;煤矿井下用冷水机组选用螺杆式或离心式制冷机 组。 7.6 矿井制冷站技术条件 7.6.1 制冷站设计基础资料 制冷站设计应具有以下基础资料: a) 制冷站负荷应根据矿井热力状态预测、矿井需冷量计算和制冷设备的选型资料来确定; b) 矿井生产发展资料应有矿井基建期、投产初期、生产的中期和后期的矿井开拓、开采程 序,生产系统布置和矿井通风系统资料; c) 矿井地质构造和地温场随着生产发展的变化情况资料; d)
21、水文水质资料应有矿井涌水量、水温、水质等资料,地面水源的温度与水质等; e) 气象资料应有矿区地面大气的最高和最低温度、空调计算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大气 压力、相对湿度、土壤冻结深度以及全年主导风向等,可由矿区当地气象站(台)查出; f) 设备资料应有制冷机组及其辅助设备的主要性能、 技术规格、 外形和安装图、 技术参数等。 MT/T1136-2011 7.6.2 制冷站位置 确定制冷站位置的基本原则: a) 制冷站及系统的折合费用最低; b) 系统能耗最小; c) 土建及硐室工程量小; d) 安装、维护和操作方便; 7.7 矿用制冷设备技术条件 7.7.1 矿用高低压换热装置技术条件 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MT 1136 2011 矿井 降温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