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 T 207.5-2002 Field working machinery technical state criterion《田间作业机械技术状态标准》.pdf
《DB23 T 207.5-2002 Field working machinery technical state criterion《田间作业机械技术状态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23 T 207.5-2002 Field working machinery technical state criterion《田间作业机械技术状态标准》.pdf(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65.020.01 B01 黑 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23/T207.52002 田间作业机械技术状态标准 Field working machinery technical state criterion 2002-05-10 发布 2002-07-01 实施 黑龙江省技术质量监督局 发布 DB23 目 次 前言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铧式犁(1) 5 圆盘式平地合墒器(2) 6 栅条型悬挂四铧犁(3) 7 深松机(3) 8 圆盘耙(4) 9 旋耕机(5) 10 悬挂式垄作七铧犁(5) 11 V型镇压器 (6) 12 烟地施肥起
2、垄犁 (6) 13 谷物条播机 (7) 14 机械式精密播种机(包括穴播机)(7) 15 气吸式播种机 (8) 16 旋转锄(8) 17 悬挂式喷雾机(8) 18 割晒机(牵引或前悬挂) (9) 19 联合收割机 (9) 20 玉米收获机(13) 21 大型根茬还田机 (14) 22 秸秆粉碎机(14) 23 水田犁(14) 24 地膜覆盖机(14) 25 小型根茬粉碎还田机(15) 26 脱粒机(15) 27 清粮机(15) 前 言 本标准代替DB23/T165.1-93田间作业机械技术状态标准。 本标准与DB23/T165.1-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本标准中使用的量值范围表示方式更改为物
3、理量的数值与单位紧紧衔接; 增加了标准的前言、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原标准的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删除了每章中各种机具的型号; 联合收割机合并为一章编写; 删除了精量点播机和垄作三铧犁的技术状态标准; 秸秆切碎机和小型根茬切碎还田机的名称更改为秸秆粉碎机和小型根茬粉碎还田机。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修订单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浦甲辰、赵亚平、卢振生、曹海峰、浦素。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23/T165.1-93。 田间作业机械技术状态标准 1
4、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耕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获等农业田间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4225.1 铧式犁 型式与参数 GB/T5668.1 旋耕机械 GB6956 喷灌机械名词术语 GB/T1559.1 农业轮式拖拉机后置式三点悬挂装置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喷幅 垂直于喷灌机前进
5、方向的有效喷洒宽度。 3.2 喷嘴 喷头流道末端,转换能量喷出流水的零件。 3.3 喷头流量 单位时间内喷头喷出水的体积,单位为m3/h或l/min。 3.4 悬挂点 拉杆与农具间球铰联结的中心点。 3.5 运输高度 提升杆调到最短,下悬挂点公共轴线处于横向水平最高提升位置时,下悬挂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3.6 下悬挂点 下拉杆与农具间球铰联结的中心点。 3.7 联合收割机 联合收割机是将收割机和脱粒机用中间输送装置连接成一体的机械。它能在田间一次完成切割、脱粒、分离和清选等项作业,以直接获得清洁的子粒。 3.8 割晒机 收割时,将谷物放成“顺向条铺”,适于装有拾禾器的联合收获机拾禾脱谷。 4
6、 铧式犁 4.1 犁架不倾斜,主梁互相平行,相邻两梁间在每3m范围内平行度3mm。左右顺梁与水平面高度差5mm。相邻两顺梁平行度3mm。自水平基面到主梁底平面高度应为(5655)mm。 4.2 工作状态时,犁体刃部的高度差15mm。相邻两犁体的重耕量10mm。相邻两犁体的犁铧尖纵向垂直距离为(80025)mm。 4.3 犁铧与犁壁工作面光洁。铧刃(直线部分)的厚度应为(0.51)mm,凿形部分允许2mm,犁铧刃口磨刃宽度为(1222)mm,当磨损量20mm时应更换。犁铧与犁壁结合应平滑过渡,犁壁不得高出犁铧(从胫刃起2/3接缝处),犁铧高出犁壁2mm。在胫刃边处犁壁不得凸出犁铧,犁铧凸出犁壁5
7、mm。犁铧与犁壁接合处的间隙(从胫刃起2/3接缝处)1mm。 4.4 犁铧、犁壁、犁托、后犁托与犁柱及后犁柱与犁踵相固定的螺栓头部,不得凸出工作表面。 4.5 犁铧、犁壁与犁托贴合紧密,在螺栓联接处无间隙。犁铧与犁托的中部间隙2mm;犁铧与犁柱间隙2mm;犁壁与犁柱间隙下部1mm,中部3mm,最大不超过8mm。 4.6 犁体与基线的垂直间隙为(255)mm,水平间隙为(125)mm。 4.7 犁托后端宽度磨损量15mm,厚度磨损量4mm。 4.8 犁踵磨损量5mm。 4.9 地轮、沟轮与尾轮半轴均不变形。各半轴与其各轮配合的轴向间隙2mm,径向间隙3mm。地、沟轮半轴挡铁磨损量2mm。尾轮架处
8、的滚轴直径磨损量5mm,尾轮减磨垫厚度1mm。 4.10 活可靠。棘轮式离合器分离时,卡铁与棘轮间的间隙3mm,耕深调节丝杠不弯曲变形。滚轮与水平调节框间隙为(0.57.5)mm。 4.11 牵引装置安全销作标准插销(材料A3,1075mm),并穿上3mm25mm的开口销。 4.12 调整缓冲弹簧时,使拖拉机牵引犁缓慢进行,搬动起落手杠落犁,当滚轮跳出月牙卡铁时,缓冲弹簧应处于拉紧状态。 4.13 圆犁刀回转自如,轴向游动量和轴向摆动量2mm。圆犁刀旋转面垂直于地面。圆犁刀刃厚为(0.31)mm,刃角202。犁刀架在犁刀柱上转动灵活,其轴向游动量3mm。 4.14 小犁体的犁铧与犁壁结合间隙在
9、工作面上0.8mm。犁铧、犁壁与犁柱的局部间隙3mm,允许加垫调整。犁铧与犁壁连接的螺栓头部应与工作面平齐,允许凹下0.5mm。 4.15 运输状态时,地隙190mm。 4.16 悬挂四铧犁技术状态与五铧犁基本相同,不同之下有以下5条: 4.16.1 犁体的前、后犁壁结合处局部间隙1.5mm。后犁壁不得高于前犁壁,前犁壁高于后犁壁2mm,接缝上段50mm长度内间隙2.5mm。 4.16.2 犁铧和前犁壁沿接缝方向测量允许犁铧凸出5mm,而前犁壁不得凸出犁铧。 4.16.3 犁体以水平面为基准检查,沿铧刃直线部分后端不低于前端,后端高于前端5mm,犁托后下端在水平基面上方15mm。 4.16.4
10、 铧尖向犁体左侧基面凸出5mm , 并低于水平基面14mm。 4.16.5 运输间隙 435mm,倾斜角为20。 5 圆盘式平地合墒器 5.1 以垂直于地面的圆盘回转面为基面,圆盘刃口各点距基面之差5mm。 5.2 圆盘刃口允许有长3mm,深1mm的损伤,但不得超过2处。 5.3 斜梁后段全长直线度3mm,斜梁前段全长直线度1.5mm。 5.4 圆盘装配后转动灵活。 5.5 圆盘在斜梁上装好后,所有圆盘工作面的最低点在同一平面内,所有圆盘刃口与此平面的局部间隙10mm。 5.6 圆盘盘刃的轴向摆动量3mm。 5.7 安装后检查工作状态下的前开口为(101040)mm,后开口为(100040)m
11、m。 5.8 安装后检查开墒位置的前开口为(39040)mm,后开口为(60040)mm。 5.9 安装后检查合墒位置的前开口为(75040)mm,后开口为(15540)mm。 5.10 活动撑杆在固定撑杆中和前、后悬臂在后支臂套管中伸缩灵活,不别劲。 5.11 安装后转动调节手轮使合墒器上升,此时手轮圆周力15kg。 6 栅条型悬挂四铧犁 6.1 犁铧工作表面光洁。铧刃厚度为(0.51)mm。 6.2 犁体、犁胸和栅条处的工作表面为平滑过渡。犁铧与犁胸接缝处的间隙1mm。犁胸与栅条接缝处的间隙1.5mm。犁胸不得高出犁铧,允许犁铧高出犁胸1.5mm。栅条不得高出犁胸,允许犁胸高于栅条2.0m
12、m,必要时可在犁胸、栅条和犁托之间用软钢纸垫进行调整。 6.3 沉头螺栓头部不得突出工作表面,允许下沉0.5mm。 6.4 犁体处于工作状态时进行下列检查。 6.4.1 犁铧刃直线部分与犁体垂直基面的夹角偏差为1。 6.4.2 犁铧、铧胸、栅条及犁托应贴合紧密,犁铧与犁托间隙为2mm;犁胸、栅条与犁托间隙4mm。 6.4.3 犁体固定在犁梁上,组合凿形犁铧的铧尖低于犁体水平基面(825)mm。铧尖突出犁体垂直基面未耕地侧(4010)mm。 6.4.4 铧刃线前端与水平基面接触,末端高于水平面(355)mm。 6.5 犁梁、犁架及犁体安装面全长平面度为2mm。 6.6 地轮径向跳动为轮缘外径的1
13、%;端面跳动为轮缘外径的1.2%;轴向游动量1mm。 6.7 装配技术要求 6.7.1 工作位置时,各犁体工作幅宽误差不大于设计幅宽的2.5%;相邻犁体铧尖纵向距离误差不大于纵向距离的1%;各犁体水平基面到犁梁底面高度差2%。 6.7.2 各犁体铧尖装配后在同一直线上,偏差7mm。 6.7.3 犁柱安全销安装在以犁梁为基准的犁柱的第二个孔位上。 6.7.4 地轮装配后转动灵活,其调整范围向上保证犁能达到最大设计耕深,向下有一定的支撑余量。 6.7.5 悬挂架和犁架的上、下滑道在调整时畅通,无卡滞现象。 7 深松机 7.1 深松铲和深松铲柄(中型)符合部标准深松铲和深松铲柄中的具体规定。 7.2
14、 机架无有偏扭现象和变形,横梁和顺梁表面在同一平面内,平面度1.5mm。 7.3 大深松柄表面平直,211孔中心线应与铲柄对称中心重合,允许两孔中心线向同一侧平行偏离1.5mm。 7.4 深松铲和深松铲柄装配后,二者的对称中心面重合,偏差2mm。 7.5 深松铲与深松铲装配后,使深松铲柄上端无顶丝窝一侧面和后面与平台垂直,双翼铲刃后端部与平台的距离基本相等,允许3mm。 7.6 固定深松铲的螺栓尾部不得过长,露出螺母的长度3mm。 7.7 地轮装配后,转动灵活。地轮柄上下串动自如,固定后地轮回转面与机架上表面垂直度2mm。 7.8 全面深松状态时,各铲尖应在与机架平行的同一平面内,允差5mm。
15、 7.9 前排或后排相邻两深松铲铲尖距离为700mm,允差10mm。 7.10 深松状态时,前排和后排深松铲铲尖分别在机架平行的平面内,允差5mm。 8 圆盘耙 8.1 机架 8.1.1 机件完整齐全,安装正确,紧固可靠,无裂纹,无开焊。 8.1.2 牵引主梁,后列耙侧连杆的直线度1.5mm,其他杆件的直线度1mm。 8.1.3 耙架、拉杆、牵引架或悬挂机构连接可靠,调节机构调节灵活。 8.1.4 需锁定的零部件,锁定装置齐全可靠。 8.1.5 液压机构工作可靠,无渗漏。 8.2 耙组 8.2.1 各耙组转动部件转动灵活,黄油嘴齐全,润滑良好。 8.2.2 木轴瓦间隙3mm,滚动轴承间隙1mm
16、。 8.2.3 前后列耙片工作轨迹不重合。方轴不变形,直线度允差5mm。方轴与耙片接触部件磨损量允差深度为2mm,宽度为6mm。 8.2.4 耙片不松旷,同组合耙片直径偏差3mm。 8.2.5 耙片不变形,耙片刃边线端面跳动3mm,同一耙组上各耙片相互平行,耙片间距离偏差10mm。 8.2.6 缺口耙相邻耙片的缺口互相错开。 8.2.7 耙片表面光滑,刃口厚度圆盘耙片1mm,缺口耙片1.5mm。耙片刃角:轻型片为(372);缺口耙片为(452)。 8.2.8 耙片刃部损伤深度1.5mm,长度15mm的缺口不得超过3处。 8.2.9 刮泥片齐全,工作边缘与耙片凹面的间隙(38)mm。刮泥板刃厚1
17、mm,刃角41片耙为(452),缺口耙为30。 8.2.10 轻型耙片直径磨损量60mm,重型耙片磨损量80mm。 9 旋耕机 9.1 整机 9.1.1 外观整洁,零部件齐全,安装正确,联结可靠,无缺损、裂纹、变形。 9.1.2 运动部件运转灵活,不松旷。 9.1.3 纵向、横向,水平调整有效,无卡滞,锁定可靠,提升高度控制可靠。 9.1.4 传动系统中外露转动零部件的防护罩齐全可靠。 9.2 机架、悬挂架 9.2.1 机架、悬挂架无变形、开焊,各联结部件紧固可靠。 9.2.2 撑杆不弯曲,无严重旷动。 9.2.3 悬挂限位链作用可靠。 9.3 旋耕刀及刀轴 9.3.1 刀轴不变形,径向和轴向
18、均不松旷,润滑良好。 9.3.2 旋耕刀数量齐全,规格符合要求,无裂纹和变形;刃口厚度1.5mm,刃口曲线过度平滑,每把刀刃口深度2mm的缺口不超过2处。 9.3.3 刀座与刀轴无开焊;旋耕刀紧固螺栓不松动。 9.3.4 旋耕刀安装符合技术要求,转动时最大回转半径和最小回转半径之差20mm,不与其他零部件碰撞。 9.4 传动部件 9.4.1 万向节安装正确,各锁销作用可靠。 9.4.2 旋耕机提升到最高位置时,万向节的内、外传动轴不顶死,无卡滞,在正常工作状态时其接触长度150mm。作用可靠,操纵灵活。 9.4.3 传动箱、齿轮箱油面高度符合使用说明书要求。 9.5 旋耕变速装置 9.5.1
19、传动链条张紧装置可靠有效,链条张紧度适宜。 9.5.2 液压提升限位可靠,旋耕机升起时,万向节的最大夹角在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最大夹角范围内。 9.5.3 旋耕机升起时,刀轴传动无卡滞、碰擦。 9.5.4 旋耕机运转时,无异音。 9.6 其他部件 9.6.1 挡泥罩无锈穿和严重变形,与机架联结紧固。 9.6.2 平地拖板调整灵活方便。 10 悬挂式垄作七铧犁 10.1 整机安装后,机架前、后梁保持平行并在同一平面内,在4.5mm范围内平行度和平面度2mm,弯曲度和扭曲度3mm。上、下悬挂臂中心线与梁架垂直,其垂直度允差2:100。 10.2 两组地轮分别安装在与第二、第五组起垄部件对应的位置上,轮
20、距为垄距的4倍; 地轮径向对称平面与机架垂直,垂直度允差为2:100;地轮径向间隙0.5mm,轴向间隙1mm。 10.3 四杆仿形机构、仿形轮、犁铧组件安装后其纵向对称平面在同一垂直平面内,横向偏差3mm,并保证与机架垂直,垂直允差为2:100。 10.4 七组起垄部件安装后行距一致,偏差5mm,铧尖在同一水平面上,上下偏差10mm。 10.5 深松部件(型)、深松施肥部件(型)安装后与机架垂直,垂直度允差为2:100;行距一致,偏差5mm;各铲尖在同一水平面上,偏差10mm。 10.6 各转动部位转动灵活,无卡滞现象,各轴承内注满黄油。 10.7 所有紧固件紧定牢固,各开口销劈开。 10.8
21、 划印器状态完好,臂长调整准确,圆盘轴向串动允差10mm。 10.9 运输状态时,铧尖距地面高度400mm。 11 V型镇压器 11.1 机架完整无裂纹,各螺栓紧固良好。 11.2 机架的牵引直梁、横梁在全长上的直线度3mm。 11.3 镇压轮轴全长弯曲度2.5mm,轴的轴向串动量7mm,压轮总间隙6mm。木瓦装入轴架座孔中牢靠,不得松动,间隙3mm。 11.4 镇压轮轴在100mm长度上的直线度0.5mm,轴径35mm的最大磨损量5mm。 11.5 镇压轮轴与镇压轮孔配合间隙5mm。 11.6 镇压轮转动灵活,平面无损坏、无裂纹。 11.7 前、后轴上的环轮错开排列,每个环轮压出的轨迹不重合
22、。 11.8 镇压轮和轴组装后,调节圈和轮侧的间隙为(35)mm。镇压轮在轴上能单独地旋转,轮组又要能绕轴公转。 12 烟地施肥起垄犁 12.1 机架平整,不允许有扭曲变形,前、后梁保持平行并在同一平面内,平面度2.5mm。上、下悬挂臂中心面与主梁垂直,其垂直度公差为2:100。 12.2 深松施肥部件装配后,深松铲柄垂直于平台,深松铲的入土角度为(23)1。开沟施肥焊合件两个导肥管之中心与深松铲柄中心对称,对称度允差为3mm。 12.3 松土培垄部件装配后,铧柄垂直与平台,松土铧两翼尖和鼻梁两翼尖各自与平台间垂直高度应相等,其偏差3mm;松土铧入土角为(251)。 12.4 两个肥箱装配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23T20752002FIELDWORKINGMACHINERYTECHNICALSTATECRITERION 田间 作业 机械 技术 状态 标准 PDF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3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