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563-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pdf
《Q GDW 563-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 GDW 563-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pdf(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29.240 ICS . 备案号: CEC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563 2010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ransmissionlineconditionmonitoring agent2010-12-27 发布 2010-12-27 实施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Q/GDWQ / GDW 563 2010I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技术原则 15 功能要求 26 信息安全防护要求 47 通信要求 48 技术要求 59 试验方法 710 检验规则 911 安装调试 1012 验收
2、1113 标志、 包装、 运输和储存 11附录 A(规范性附录) I1 接口交互规范 13附录 B(资料性附录) 航空插头接口规范 19编制说明 21Q / GDW 563 2010II前 言为适应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实现在输电线路特殊环境下各类状态监测数据的标准化、 安全和智能化接入,促进主站系统的统一,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提出并解释。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峰、 焦群、 于钦刚、 朱江
3、、 杨维勇、 张晓帆、 李盛盛、 汪晓岩、 李莉、 张宇新。Q / GDW 563 20101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 Condition MonitoringAgent,以下简称 CMA)的技术原则、功能要求、 信息安全防护要求、 通信要求、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安装调试、 验收及包装储运要求等。本标准适用于交流 66kV 1000kV、 直流 400kV 800kV 架空输电线路。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4、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 2423.1 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A:低温GB/T 2423.2 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A:高温GB/T 2423.4 199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 Db: 交变湿热试验方法GB/T 2423.10 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Fc和导则:振动(正弦)GB 4208 1993 外壳防护等级( IP 代码)GB/T 6587.6 86 电子测量仪器 运输试验GB/T 11463 1989 电子测量仪器可靠性试验GB/T 15464
5、 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规范GB/T 17626.2 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 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8 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9 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QJ/T 815.2 1994 产品公路运输加速模拟试验方法Q/GDW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Q/GDW 561 2010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Q/GDW 562 2010 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ZBF1101 1989 低速风
6、力机安装规范3 术语和定义Q/GDW 561 2010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中规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本文件中出现的状态监测装置均表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4 技术原则4.1 CMA 的设计应满足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 “ 标准化、 集约化、 面向未来 ” 的原则。4.2 应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能适应通信技术和信息安全防护策略的发展变化,能接入各种状态监测装置。4.3 应保障接入数据的完整性。4.4 应具备自检、 自恢复、 远程诊断等功能,以提高可靠性。4.5 应支持远程软件升级。4.6 应采用具有良好扩展性的通信协议,增加所接入状态监测装置的数量或变更所接入监测装置的类型均
7、应不需要对通信协议进行改动。4.7 应采用节电技术降低功耗。Q / GDW 563 201025 功能要求5.1 CMA 的功能定位CMA 通过替代各类状态监测装置处理复杂多变的远程通信、 信息安全、 就地智能化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以实现在输电线路特殊环境下各类状态监测数据的集中接入,为实现进一步的现场就地智能化功能提供基础支撑。5.2 CMA 的主要功能CMA 承担的主要功能包括:a) 汇集监测数据: CMA 通过 I1 接口汇聚现场各状态监测装置发送的数据,实现分散数据的集中。 CMA 可跨类型、 跨厂家(甚至跨线路)汇集数据,即一台 CMA 可集中一次性向主站发送多种类型的一组监测数据。
8、在汇集数据的同时实现数据缓存。b) 集中实现数据远传:这是由于输电线路复杂通信条件的制约所赋予 CMA 的一个任务。 通过CMA 集中实现数据远程,不仅可以节省远程通信资源,而且可以为各状态监测装置屏蔽复杂的远程通信问题,通过 CMA 应对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化,从而简化各厂家状态监测装置的复杂性。c) 集中实现数据的安全接入: CMA 内置安全通信模块( SCM),集中实现与主站系统通信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安全问题(如身份认证、 数据加解密等),并可应对未来信息安全控制策略的发展变化。d) 转发主站控制命令:为主站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远程交互控制节点,使主站系统无需面对各种类型的状态监测装
9、置,为未来更多类型状态监测装置的接入提供方便。5.3 CMA 的详细功能要求5.3.1 数据接入与转发功能a) 接入监测数据CMA 应能接收多个状态监测装置发送的数据报文,汇集监测数据并转发主站系统。 数据格式在 Q/GDW242 2010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系列标准中各专项技术导则中的监测数据输出接口中规定。 CMA接入的监测数据应包括杆塔倾斜、 导线弧垂、 导线温度、 微风振动、 风偏、 覆冰、绝缘子污秽度、 微气象、 静态图片 9 种类型。 数据通信规约应遵循 Q/GDW 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b) 接入状态监测装置运行状态CMA 应能接收状态监测装置发送来
10、的工作状态报文,以获取状态监测装置运行状态并转发主站系统。 数据格式和通信规约应遵循 Q/GDW 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c) 数据格式转换CMA应能将状态监测装置的标识、 监测数据、 运行状态转换成符合 Q/GDW562 2010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的报文格式。d) 接入方式CMA 应同时支持状态监测装置的自动采集方式与受控采集方式。e) 轮询周期CMA 对受控采集方式下运行的状态监测装置的监测数据和运行状态的轮询周期,可根据监测装置类型和客户需求设定,轮询周期宜不低于 10 分钟。f) 数据存储CMA 应能在远程通道通信中断时缓存监测数
11、据,在远处通信通道恢复时将缓存的历史监测数据上送主站。 上传历史监测数据的方式与上传当前监测数据的方式相同。 CMA 应能循环存储 30 天的数据。Q / GDW 563 20103g) 激活唤醒CMA 在休眠时应能被状态监测装置激活唤醒,进入工作状态。 状态监测装置只有在产生需要紧急上送的告警时才能激活唤醒 CMA;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不允许执行该操作。5.3.2 状态监测装置管理功能a) 注册监测装置符合 CMA 接入标准的状态监测装置在与 CMA 正确连接后应能够被 CMA 自动发现。CMA 将发现的状态监测装置的标识信息发送给主站系统,由主站系统决定是否对该状态监测装置进行注册。 为节约
12、通信资源,本功能可被主站关闭。 具体通信报文在 Q/GDW 242 2010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b) 控制状态监测装置1) CMA 应能控制状态监测装置的运行状态,包括状态监测装置的采集方式,交互过程参见附录 A。 具体通信报文在 Q/GDW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2) 在状态监测装置休眠时, CMA 可激活唤醒状态监测装置,让其进入到工作状态。 CMA只有在收到主站发送的紧急可控制命令时才能激活唤醒状态监测装置;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不允许执行该操作。c) 调节监测装置CMA 应能对状态监测装置的各项参数进行调节,如调节摄像头云台角度等。 状
13、态监测装置可被调节的参数列表以及具体通信报文在 Q/GDW 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d) 读取状态监测装置配置信息CMA 应能命令状态监测装置上传带自描述的配置信息。 状态监测装置可读取的配置信息列表与上传配置信息的具体通信报文在 Q/GDW 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e) 配置状态监测装置CMA 应能命令状态监测装置更改配置信息。 状态监测装置可更改的配置信息列表与具体通信报文在 Q/GDW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f) 校时状态监测装置CMA 应能命令状态监测装置更改自身时间与 CMA 时间保
14、持一致。 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g) 升级状态监测装置软件CMA可以为状态监测装置升级软件,具体通信报文在 Q/GDW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5.3.3 CMA 自管理功能a) 配置更新CMA 应能接收、 解析主站系统配置更新指令,根据指令内容更新自身配置信息。 具体通信报文在 Q/GDW562 2010 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中规定。b) 对时CMA 可根据主站系统指令校对自身时间,对时误差应不超过 5s。 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562 2010 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
15、通信协议(输电部分)中规定。c) 被动复位CMA 应能通过接收主站系统控制指令,让系统立刻复位。 具体通信报文在 Q/GDW 5622010 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中规定。d) 调试功能Q / GDW 563 20104CMA 应能通过接收主站系统控制指令,进入调试功能模式,在该模式下,可全面的测试CMA 的各种功能。 应能按远程指令进入远程调试模式,并输出相关调试信息。 调试模式的切换及调试状态下的各种操作可作为 CMA 的自描述配置信息上送给主站,主站可通过更改相关配置的方式对 CMA 进行调试。e) 苏醒、 休眠功能CMA 可在每个周期性工作开始前,自动苏醒;在工
16、作完成后,自动回到休眠状态。f) 自诊断功能应具备自我诊断和故障隔离功能。g) 主动复位CMA 应能通过自我诊断决定是否让系统复位重启。h) 软件升级CMA 可通过主站系统自动发现新的软件版本并进行软件升级。 软件升级的方式根据配置,可以是自动升级,也可以是手动升级。 软件升级方式的切换及手动升级时的各种操作可作为 CMA 的自描述配置信息上送给主站,主站可通过更改相关配置的方式对 CMA 进行升级。 CMA升级时需要调用的报文接口在 Q/GDW562 2010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中规定。5.4 CMA 的存在形态CMA 可能存在独立装置形态和嵌入组件形态,两种形态的
17、结构参见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附录 A 中的图 A.4 和 A.5。 嵌入组件形态的 CMA 应具有接入其它状态监测装置的能力,应满足上述功能要求。6 信息安全防护要求6.1 CMA 应提供相应措施保证系统参数、 系统数据、 监测数据、 密钥信息、 证书、 应用程序等的完整性、 机密性,以及关键器件的完整性、 可靠性以及用户身份的真实性。6.2 CMA 应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安全接入平台技术要求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加密芯片和通信规约,实现和安全接入平台采集接入网关的身份认证和网络数据的加解密,确保和主站安全接入平台的安全通信。6.3 安全通信模块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 SM1 加密芯
18、片,接口为 ISO7816-3 和 USB 两种。 安全通信模块采用对称 SM1 算法实现数据的加解密,采用非对称 RSA 算法实现身份认证和数据签名。 身份认证和数据加解密均在网络层实现。6.4 CMA 与状态监测装置之间的数据通信可不做加密要求。7 通信要求7.1 CMA 应采用满足监测数据传输要求的标准、 可靠的通讯网络;7.2 CMA 与主站之间的通信规约应遵循 Q/GDW 562 2010 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 CMA 与状态监测装置之间的通信规约应遵循 Q/GDW 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7.3 有线通道宜采用光纤网络作为通信
19、网络;无线通道宜采用 WIFI 无线专网。7.4 单台 CMA 可同时接入状态监测装置的数目不少于 50。7.5 CMA 应包括 I1 通信接口与 I2 通信接口, CMA 采用何种 I1 通信接口与状态监测装置通信,采用何种 I2通信接口与主站系统或者中继节点通信由现场的通信环境决定, CMA应分别具备下述 I1通信接口和 I2 通信接口中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接口。7.5.1 I1 通信接口a) 以太网接口:1) 光口:遵循 IEEE 802.310Base-FX或 IEEE 802.3u100Base-FX。 支持 850nm多模光纤, FCQ / GDW 563 20105连接器;支持 1
20、310nm 单模光纤, FC 连接器。2) 电口:遵循 IEEE 802.310Base-T或 IEEE 802.3u100Base-TX。 支持 Category5UTP最长可达 100m, 9 芯航空插头连接器,针脚定义参见附录 B 中图 B.1。b) RS485 接口:RS485 电气标准,最大速率 1Mbps,平衡双绞线最长 100 米, 5 芯航空插头连接器,针脚定义参见附录 B 中图 B.2。c) WIFI 接口:WIFI 无线标准, IEEE 802.11a/g/b,工作在 2.4GHz 频段,定向天线距离 1km。7.5.2 I2 通信接口a) 以太网接口:1) 光口:遵循 I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QGDW5632010 输电 线路 状态 监测 代理 技术规范 编制 说明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