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七仿写(含修辞和逻辑)课件.pptx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七仿写(含修辞和逻辑)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七仿写(含修辞和逻辑)课件.pptx(10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七 仿写(含修辞和逻辑)形似与神似兼备,修辞与逻辑工体,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真题研练, 核心突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考点要求 1.句式的仿用 简释:“句式”就是常说的句型,即句子的格式或者格局。仿用句式指的是根据提供的语句句式特点,仿写一个或几个内容相关、句式相同的句子。这种考查往往与修辞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仿写越来越与逻辑的考查结合在一起。 2.常见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简释:“常见修辞方法”指上面九种,明确了考查的范围,“正确运用”是指不考查修辞
2、的概念、术语,重在“运用”,即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修辞方法的运用及其效果。,考点简释,一、修辞式仿写 1.(2014浙江)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4分) 示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真题精做,1,2,3,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得落红满地/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句式1分,意象关联2分,表达1分) 答题提示: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方法。本题可就近联想与“弯月”相似的事物,如“残花”“飞絮”“晨
3、霜”等。,1,2,3,2.(2013浙江)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5分) 示例 青天,是一片芭蕉叶, 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1,2,3,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心灵,是一片夜空,/烦恼是一颗流星。/眼睛,微微一眨,它就灭了。(前两句比喻合乎事理,3分;第三句合乎事理,1分;表达生动形象,1分) 答题提示: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本题例句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采用“是”的形式,而且两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有内在联系;最后要承第二个比喻写一个哲理性的
4、句子。仿写的句子要符合上述要求。,1,2,3,3.(2011浙江)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4分)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_,1,2,3,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1)心在,情去;情在,爱去;爱在,人去;人在,识他的心去。 (2)天在,风去;风在,云去;云在,雨去;雨在,听它的人去。 (3)池在,荷去;荷在,水去;水在,鱼去;鱼在,赏它的人去。 (4)屋在,人去;人在,心去;心在,情去;情在,懂它的心去。 (5)琴在,弦去;弦在,音去;音在,谱去;谱在,写它的人去。 (6)路在,亭去;亭在,人去;人在,情去;情在,想
5、它的人去。(句式、关系相同2分,表达优美2分) 答题提示:解答本题既要做到形似,也就是顶真的修辞;又要兼顾神似,即树、叶、花、花香的关系。,1,2,3,二、逻辑式仿写 4.(2017浙江)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3分)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逻辑1分,句式1分,语言1分) 答题提示:解答时首先要结合例句,明确归谬
6、法的表述特点。即先摆出要反对的观点,假设其是正确的,然后进行推理,得出错误的结论。仿写时必须要符合例句的形式,采用以“如果那么”为关联词语的假设复句的形式。,1.考查频率:轮考。 2.考点:综合性。与语法(句式)、修辞一起综合考查,尤其是在修辞上,多与常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等手法相结合。试题难度大。 3.试题:难度大;填空式和命题式。 4.语料:文学味浓,尤其是诗意盎然。 5.特别关注考向:仿写与逻辑结合起来考查。,命题微探, 核心突破,落实比方法更重要,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题点一 修辞式仿写:形与神,题点二 逻辑式仿写:表与里,练就学科素养 仿写(含修辞和逻辑),核心内容 导图概
7、览,题点一 修辞式仿写:形与神,一、比喻:打比方 1.概念。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2.构成必需条件。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4.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等。,理解必备知识,九种修辞方法的特征和作用,知识运用1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假如我是一粒种子,我愿播进你
8、肥沃的土地,萌发一片葱郁的生机。 答案 (示例)假如我是一个音符,我愿谱进你甜美的歌里,鸣奏一曲动人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滴春雨,我愿洒进你干涸的心田,滋润一段诗意的人生。,知识运用2 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方法。请体味语境,参照画线句的结构和字数拟写出中间两个比喻句的喻体。 朋友,给你一颗青春的种子,把它种在胸膛里。希望它在闹市,是一盏明亮的路灯;在原野,是 ;在江河湖海,是 ;在寒峰之巅,是一株乐观的雪莲。 答案 (示例)一棵向上的春苗 一朵奔腾的浪花,二、比拟:变个脸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
9、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 2.种类。拟人;拟物。 3.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 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于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
10、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知识运用3 仿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方法,另外选择一种事物,表达出一种善意。 沙发:人家都说/我的模样好像表示/“请坐请坐”/其实不是/这是一种/“让我抱抱你”的姿势。 答案 (示例)茶杯:人家都说/我的模样好像表示/“请喝水请喝水”/其实不是/这是一种/“让我亲亲你”的笑容。,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而“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
11、出现。,三、借代:做代表 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2.种类。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3.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注意
12、问题。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做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做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知识运用4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借代手法
13、的一项是 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B.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遥望洞庭山水色(一作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解析 D项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A项“衣冠”代指达官贵人。 B项“珠翠”代指宫女。 C项“孤帆”代指船。,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四、夸张:
14、说大话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方法。 2.种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15、4.注意问题。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知识运用5 我国传统节气,不仅是身外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请仿照示例,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
16、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并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 答案 (示例)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 惊蛰轻雷隐隐,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按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
17、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按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
18、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3.作用。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4.注意问题。现代人写的对偶句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虽然上下句字数相等,但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知识运用6 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不超过30个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
19、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案 (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对偶修辞的能力。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时表现出了相似的感受:很面熟。两人有这种感觉不足为奇,因为他们确实是前世有缘,所以才会有一见如故的感受。解答此题需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要求。,六、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
20、种修辞方法。 2.种类。从结构上,排比可分为四类: 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复句排比。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
21、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知识运用7 (2017山东)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个字。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_。 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们邀请了著名心理学家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请鼓掌欢迎
22、。,答案 (示例一)它如春风,吹走我们脸上的愁云;如阳光,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如暖流,融化我们心里的坚冰 (示例二)它如明亮的灯火,温暖寒冷的暗夜,驱散心头的迷雾,照亮回家的路途 解析 首先明确开场白的主题“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和题干中的限制条件“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个字”。分析要补写的句子的位置及其与前后分句的联系。文段所要补写的句子是对“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的进一步描述。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是为了使描述更加形象、生动,突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
23、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词语的避重与重字有别: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紧凑密集之感。 (3)对偶以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七、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 1.概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 2.种类。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用 2020 高考 语文 复习 专题 七仿写 修辞 逻辑 课件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