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课件(新版)新人教版.pptx
《2019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课件(新版)新人教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课件(新版)新人教版.pptx(10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知识点一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1)观察法:如果溶液中有未溶解的物质且随时间变化质量不变,说明该 温度下该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该溶液一定是该物质的饱和溶 液。 (2)实验法:在一定温度时,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解的物质,可以向原溶液 中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不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继续溶 解,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易错警示 (1)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的联系。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2)不饱和溶 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后,溶液的浓度不一定增大
2、,如降低温度使不饱和溶 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时,溶液的浓度不变或减小。(3)要明确指出哪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 液,还可能再继续溶解蔗糖。,例1 (2018山东莱芜二模)t 时,分别采取下列措施,一定能使接近饱和 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 降低温度 升高温度 加水 加足量溶质 恒温蒸发水 A.只有 B.只有和 C.只有和 D.只有和,解析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降低温度不一定能 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 而增大,对于这样的物质,升高温度,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加水后,所得溶 液仍能继续溶解溶质
3、,不能使不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加足量溶质, 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一定能使接近 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答案 B,知识点二 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 解的质量。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3)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图9-2-1,2.溶解度曲线 (1)概念: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 含义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
4、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确定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确定结晶的方法。,3.气体的溶解度 (1)概念 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 体体积叫气体的溶解度。 (2)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和压强,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 而减小。 (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的比较,例2 (2018湖北咸宁中考)在t1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 入各盛有100 g 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9-2-2所示,硝酸钾 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9-2-3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烧杯中的上层溶液是
5、饱和溶液 B.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C.烧杯中溶液质量比烧杯中溶液质量大 D.将温度升高到t2 ,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解析 烧杯中有固体剩余,上层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A正确;t1 时, 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 加入各盛有100 g 水的两个烧杯中,烧杯中没有固体剩余,所以烧杯 中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钾,B错误;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烧杯中有 固体剩余,所以烧杯中溶液质量比烧杯中溶液质量大,C正确;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t1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所以将温度升高到 t2 ,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D正确。,答案 B,知识点三 结晶,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
6、,固体物质可以从它的水溶液中析出。通常把从溶 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2.结晶的方法及适用范围图9-2-4,3.海水晒盐 (1)原理: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使食盐结晶析出。 (2)主要过程图9-2-5,例3 图9-2-6是对20 时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 验过程,请回答。图9-2-6 (1)蒸发前原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 是 。,(2)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填 字母)。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 (3)20 时,甲的溶解度为 克。,解析 (1)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1
7、0 g水,析出1 g晶体, 第二次蒸发10 g水析出5 g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第三 次蒸发10 g水应析出5 g晶体,所以共析出11 g。(2)题中析出晶体是通过 蒸发溶剂实现的,不能判断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3)由实验数据可 知,每蒸发10 g水析出5 g甲,设2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x,则 =,x=50 g。,答案 (1)不饱和 11 (2)C (3)50,题型一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例1 向50 mL水(密度是1 g/mL)中加入一定量KNO3固体的操作如图9- 2-7所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9-2-8所示。请回答:图9-2-7,图9-2-8 (1
8、)A、B、C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 (2)当x= 时,B中恰好没有固体剩余。 (3)要使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常用 的方法。,解析 (1)据图可以看出,B中有固体剩余,故B中一定是饱和溶液;(2)20 时,在100 g水中所能溶解的KNO3的最大量是31.6 g,所以在50 mL水 中所能溶解的KNO3的质量最多为15.8 g,因此当x的值为15.8-10=5.8时, B中恰好没有固体剩余;(3)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从其溶液中析出晶体常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答案 (1)B (2)5.8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点拨 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
9、溶液,加水的方法一定可行;对溶解度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而言,升高温度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 液;对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而言,降温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 饱和溶液。,题型二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例2 (2018江苏连云港中考)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 图9-2-9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9-2-9,A.T2 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 B.T2 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 ,得到的溶液仍饱和 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1 时,甲、乙各30 g 分别加入100 g 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解析
10、 T2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 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A错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 温度升高而增大,T2 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 ,得到的溶 液仍饱和,B正确;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 影响较小,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C正确; T1 时,甲、乙溶解度相等,均为30 g,各30 g 分别加入100 g 水中,均形成 饱和溶液,D正确。,答案 A,题型三 有关溶解度数据表格的考查,例3 (2018吉林长春一模)根据下表数据,回答问题:,(1)20 时,将136 g 饱和NaCl溶液蒸发10 g
11、水后,再降温到20 ,可析出 NaCl晶体的质量为 。 (2)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要提纯KNO3,采用的方法是 (填 “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3)若将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成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 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 (填序号)。 A.020 B.2040 C.4060 D.6080 ,解析 (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所以将136 g 饱和NaCl溶液蒸 发10 g 水后,再降温到20 ,可析出NaCl晶体的质量为3.6 g;(2)KNO3的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 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N
12、aCl,要提纯KNO3,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3)通 过分析溶解度数据可知,若将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成NaCl和KNO3 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2040 。,答案 (1)3.6 g (2)降温结晶 (3)B,易错点一 对饱和溶液的性质理解易错,例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B.改变条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 C.升高温度时,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解析 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里一定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但 不一定不能溶解其他物质,A错误;极少数固体物质(如氢氧化钙)
13、的溶解 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对于这样的物质,降温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 饱和溶液,C错误;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其饱和溶液属于稀溶 液,D错误。,答案 B,纠错点睛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来说,升高温度能使饱 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来说, 降温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易错点二 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易错,例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100 g水中最多溶解某物质40 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g B.20 时,可把20 g氯化钠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 度为20 g C.硝酸钾在20 时的溶解度为31.
14、6 g,则100 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硝酸钾 31.6 g D.物质溶解的过程中,搅拌不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度,解析 A项,未指明温度;B项,未说明是否是饱和溶液;C项,20 时,100 g 水中可溶解31.6 g硝酸钾;D项,搅拌只能加快溶解,不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度。,答案 D,纠错点睛 准确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应把握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 (2)标准:在100 g溶剂里;(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4)单位:克。,知识点一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2018山东潍坊诸城三模)欲使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 靠的方法是 ( ) A.降低温度 B.再添加溶质 C.升高温度 D.倒出些溶
15、剂,答案 B 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此时升高温度不能 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此时降低温度不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液具有均一性,倒出 溶剂不现实;加入溶质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2.能证明硝酸钾溶液在20 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叙述是 ( )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不变 B.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KNO3晶体析出 D.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 时,有KNO3晶体析出,答案 B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不变,与溶 液是否饱
16、和无关;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晶体不 再溶解,说明原溶液为20 时的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 升高而增大,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晶体析出,无法确定原溶液是否是 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接近饱和的溶液降 温至10 也会有晶体析出,不能说明是20 时的饱和溶液。,3.向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晶体,下列图像符合 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答案 C 接近饱和的NH4Cl溶液中溶质质量不为0,A错误;加入NH4Cl 晶体后溶质质量会增加,B错误;达到饱和状态后溶质质量不再增加,C正 确、D错误。,知识点二 溶解度 4.20
17、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将40 g氯化钠放入100 g 水中,所得 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是 ( ) A.40 g B.140 g C.136 g D.100 g,答案 C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表示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 g 氯化钠,将40 g氯化钠放入100 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 g,所得氯化钠溶 液的质量是36 g+100 g=136 g。,5.(2018上海松江一模)若要增加汽水中的二氧化碳,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 A.增加水量 B.持续通二氧化碳 C.升温 D.加压,答案 D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若 要增加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可采
18、用加压或降温的方法。,6.(2018 四川自贡中考)图9-2-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图9-2-1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2)t2 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 的溶解度相等。,(3)t3 时,把80 g物质a加入200 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t3 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到t1 ,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 的是 (填字母序号)。 A.ab B.a=b C.ab D.不能确定,答案 (1)c (2)b (3)不饱和 (4)A,解析 (1)物质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2)t2
19、时,物质a的溶解 度与物质b的溶解度相等。(3)t3 时,物质a的溶解度是50 g,所以把80 g 物质a加入200 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4)t3 时, 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b的溶解度,t1 时,物质a的溶解度小于物质b的 溶解度,所以t3 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到t1 时,析出晶体的质 量:ab。,知识点三 结晶,7.(2018 山西一模)某盐湖地区,当地居民“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如图 9-2-2所示,夏天晒得的盐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a”或“b”),居 民这样做的依据是 。图9-2-2,答案 b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解析 “夏天晒盐”
20、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故 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b。,8.工业上采用以下流程从海水中提取精盐:图9-2-3 (1)上述流程中,、中氯化钠溶液的状态分别是 、 、 (填“饱和”或“不饱和”)。 (2)从海水中提取粗盐的过程中,利用了 的方法,使氯化钠溶液 达到饱和并析出晶体。,答案 (1)不饱和 饱和 饱和 (2)蒸发结晶,解析 (1)贮水池中溶液为海水,属于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结晶池中有 氯化钠析出,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过滤后的母液仍然是氯化钠的饱和 溶液。(2)从海水中提取粗盐的过程中,利用了蒸发结晶的方法使氯化 钠溶液达到饱和并析出晶体。a,1.t 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
21、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 和溶液的是 ( ) A.恒温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D.向溶液中加入t 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答案 D 恒温蒸发溶剂,因溶剂减少而使不饱和溶液达到饱和;硝酸钾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 液变为饱和溶液;加入一些硝酸钾固体能够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 成饱和溶液;由于原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加入同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 溶液后,溶液仍然处于不饱和状态。,2.(2018山东菏泽东明一模)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从图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A.t1 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相等 B.
22、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C.要使t1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D.t2 时,往100 g水中加入90 g甲,充分搅拌后得到190 g甲的溶液,答案 D t1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所以在该温度下三 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甲的溶解度曲线相对其他两物质更陡,所以受温 度影响最大;要使t1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 度、增加溶剂等方法;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80 g,所以在100 g水中 加入90 g甲物质时,有10 g甲物质剩余,因此得到180 g溶液。,1.T 时,在两只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 g 氯化钠和蔗糖固 体
23、,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9-2-4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9-2-4 A.两烧杯中溶液的质量相等 B.继续搅拌最终可使氯化钠溶解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D.蔗糖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答案 C 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则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小于蔗糖溶液的 质量;通过搅拌的方法不能改变氯化钠固体溶解的质量;由题图可知,氯 化钠溶液中有固体剩余,故为饱和溶液;蔗糖固体没有剩余,则可能是饱 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2.(2018 江西中考)t2 时,向盛有10 g 水的烧杯中加入13 g 固体甲,搅拌 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固体析出,甲的溶解度曲
24、线如 图9-2-5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9-2-5 A.图中P点表示甲的溶解度为98 g B.搅拌的目的是增大甲的溶解度,C.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甲溶于水的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答案 D P点表示t1 时,甲的溶解度为98 g;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 温度有关,搅拌的目的是加快甲的溶解速率;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增大,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t2 时,向盛有10 g 水的烧杯中加入13 g 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 溶液中固体析出,可知甲溶于水的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3.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9-2-6中甲所示,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九年级 化学 下册 第九 单元 溶液 课题 溶解度 课件 新版 新人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