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课件.ppt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课件.ppt(7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板块提升(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线索1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 (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 (4)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使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对点演练 1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
2、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解析:“尚书”的发展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材料体现的是君主利用尚书机构削弱宰相的权力,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答案:B,2(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
3、之外的行政机构。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B中枢体制的运行程序不断完善C中书门下成为尚书省的代替机构D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亡,解析:古代中国没有分权制衡原则,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可知中枢体制中出现了重叠机构,不是中枢体制运行程序不断完善,故B项错误;中书门下长官是宰相,具有决策权和行政权,故中书门下不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故C项错误;中书门下长官是宰相,直接管辖吏房、兵房等五房,可知行使的是三省六部的职权,故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亡,故D项正确。 答案:D,线索2 中央集权加强的历程,对点演练 1(2018
4、山东滨州模拟)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子嗣,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后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表明汉代 ( )A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皇族内部斗争激烈C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D郡国并行弊端凸显解析:根据材料“海昏侯”“隶属豫章郡”,可知侯国在“推恩令”后归郡管辖,郡国并行弊端得到较好的解决,故C项正确。答案:C,2(2018广东揭阳模拟)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B防止丞相专权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缓解中枢权力机构
5、内部的对立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官制的调整,调整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元朝时出现相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精简机构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方式,元朝三省归一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相权的扩大,只会激化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故D项错误。答案:C,线索3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对点演练 1(2018四川宜宾模拟)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 ( )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 B由不公平到公平C由重血缘到重才学 D由封闭到开放解析: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体现了道德、门第、才
6、学的选官标准,故A项错误;三种选官制度,依据不同的选拔标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故B项错误;世官制体现重视血缘,故C项错误;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扩大了国家的统治基础,为不具有士人身份的学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故D项正确。答案:D,2(2018广东清远质检)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B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C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D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解析:材料意在说明在科举制录取时出现了问题,要保证科
7、举制录取时不出现问题,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故D项正确。答案:D,线索4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变迁 (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对点演练 1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
8、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这一变化体现出 ( )A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B王国问题依然客观存在C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D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解析: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汉代监察制度,王国问题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刺史只是负责监察地方长官,并且监察对象还有限制“仅限于郡国二千石”,所以地方长官并不完全受控于刺史,故C项错误;从秦“察无专区、责任不明”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这种变化说明汉代的监察体系日趋完善,故D项
9、正确。 答案:D,2(2018山西太原模拟)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 ( )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D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解析: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与民主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在决策层沟通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三省的运行机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谏官制度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故C项正确;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不能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故D项错误。
10、答案:C,线索1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五大线索 (1)生产工具的改进。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 (2)耕作技术的进步成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杠到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 (3)农作物的推广。如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和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米等。 (4)水利工程的兴修。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隋朝修大运河等。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对点演练 1据商君书所载
11、:“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C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D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解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形式,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故B项错误;“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表明农耕生活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商君书记载的神农氏是神话传说,不能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故D项错误。答案:C,2(2018江苏无锡模拟)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
12、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权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解析:材料体现女性在家庭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社会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出现是土地私有化的表现,无法遏制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为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 答案:B,线索2 古代中国商业与外贸的发展,对点演练 1(2018广东东莞模拟)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
13、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材料反映 (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解析:齐国会盟采取改善交通、统一税收、度量等多种方式促进商业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故B项错误;通过会盟采取多种推动商业经济发展措施,有利于春秋时期逐渐形成统一的市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齐国会盟采取的经济举措,而未提及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8广西防城港模拟)明沈思孝晋录记载:(山西)平阳
14、、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私藏。祖父或以子母息(本息)匄(给予)贷于人而道亡,贷者业舍之数十年矣,子孙生而有知,更焦劳强作以还其贷。材料反映晋商 ( )A借用族人资本经商 B合伙经营诚信为本C经济活动重“契约” D采用雇佣劳动关系解析:材料不能反映借贷对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虽不誓而无私藏。祖父或以子母息匄贷于人而道亡子孙生而有知,更焦劳强作以还其贷”,反映了晋商合伙而商以诚信为本,故B项正确;经济活动重“契约”与材料“虽不誓而无私藏”不符,故C项错误;采用雇佣劳动关系与材料“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线索
15、3 “市”的发展演变 (1)秦朝: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 (2)汉代:城中设专供贸易的“市”,官府直接管理。 (3)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整齐划一。 (4)宋代:坊市格局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5)明清: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对点演练 1唐六典记载,“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唐代中后期的诗文中则有苏州“夜市必菱藕”、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等种种描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夜市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B诗文记录多夸张之辞,不足为信C史料记载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情况D唐朝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控,解析:“苏州夜市必菱藕、扬州夜市千灯照碧
16、云等种种描绘”不能体现夜市普遍存在,故A项错误;“诗文记录”属于文学作品,有历史价值,故B项错误;“唐六典记载,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唐代中后期”可以看出唐朝不同时期是有区别的,故C项正确;“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可得出官府对市管理严格,故D项错误。 答案:C,2宋朝时期,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下列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 ( )A“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C“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宣”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解析:A项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当时商品交易行为,不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
17、现,故B项错误;C项反映了当时城市打破时间限制,故C项正确;D项是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景象,故D项错误。答案:C,线索4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往往是与经济、政治、财政、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互为因果的,揭示其间的联系与规律,是这方面研究工作的重要宗旨。 (1)田赋和徭役的演变历程 夏、商、西周:赋役制度起源与初步变化的历史阶段,人们基本上通过井田制,围绕孟子所说的“贡、助、彻”的形式与内容展开讨论。 春秋战国:赋役制度在社会变革中形成“赋、税、役”三元结构。 秦至隋唐:随着经济与阶级关系、财政需求等多方面的演变,赋役结构不断产生重大变化。秦制为田租(税)、口赋、力役。魏晋南北朝、隋
18、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 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役,中经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中国古代赋役结构在清代最终完成由人头税向资产税的转化,同时也完成赋、税、役归并为田赋的转化。 (2)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 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 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税。 具体演变趋势如下:,对点演练 1(2018河北邢台质检)唐初不少部曲和奴婢因征战有功而获得解放,有的上升为均田农民,有的上升为契约佃农。唐朝政府规定均田制下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
19、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政权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B均田制的推广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D是唐初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需要,解析:据材料“部曲和奴婢”上升为“均田农民”或“契约佃农”,并实行“输庸代役”,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发展生产,反映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故A项正确;据材料“输庸代役”可知政府对农民的剥削方式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故B项错误;C项材料无体现;D项是材料的初衷,这与“材料反映的实质”不符。 答案:A,2(2018广东茂名模拟)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
20、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 ( )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C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解析:材料中“以户等纳钱”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因而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取消租、庸、调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说明土地兼并严重无法再推行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因而两税法改革适应了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两税法改革的影响,故C项错误;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纳税,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但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高分 二轮 复习 板块 提升 中国 古代史 专题 总结 课件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