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现代史精讲.doc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现代史精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现代史精讲.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03 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是指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阶段划分:一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56 年 12 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二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 1966 年 5 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时期。三 1966 年 5 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文化大革命”
2、结束,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四 从 1976 年 10 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过渡时期(1949 年1956 年)【阶段特征】【史实概览】政治:巩固新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1949 新政协召开和共同纲领通过;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 1954 年宪法颁布;三大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民族
3、区域自治区的设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外交:外交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国敌视中国;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联苏反美、中苏建交和毛泽东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同 17 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2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经济:1. 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2. 2.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实行“一化三改” ,一五年计
4、划的开展,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 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和中国社会 20 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思想文化:1.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 文艺: 1956 年 4 月提出“双百”方针;文艺成就文学艺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3、教育:共同纲领提出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1954 年宪法确立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4、科技:194
5、9 年,中科院成立;1956 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和确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提出向科学进军;社会生活:生活有改善但总体水平低,社会风气根本改变: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颁布婚姻法 。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 光明日报等并存。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两大阵营对立斗争。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威胁,企图扼杀新生政权。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重点解读】七届二中全会A 时间、地点:1949.3,河北西柏坡,B 工作重心、中心:农村到城市、军事斗争到恢复和发展生产C 总任务:农业
6、国工业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3D 意义: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孤立中国。外交三大方针:“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
7、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简单说来就是建立两大方面的基础: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主要成就:A 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 (包头和武汉两个钢铁工业基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B 交通运输:新建铁路 8000 公里,全国除了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
8、路C 能源:这一时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D 尖端科技:原子弹、氢弹、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主要分布:分布于东北原因:A 东北的工业基础较好 ;矿产资源丰富;离苏联近,能到很方便的得到苏联的援助;地理位置不是特别靠沿海,比较安全。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A 我国当时的经济结构失调,近代以来农业和轻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和基础,但重工业基础薄弱。B 特殊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如果不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就很可能再度受到侵4略或沦为他国经济的附庸。C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D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大工业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自己的重工业才能为实现
9、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结果:到 1957 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影响: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特点:都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遵循和平自愿的原则。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评价:A 积极: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 不足: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主义发展遗留下很多问题。【主题探究】11956 年,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概述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10、1)经济上,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取得重大成就,初步改变了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原因是一五计划的实施。(2)政治上,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原因是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3)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4)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很大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起到了积5极作用。原因是我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方针。(5)民族关系得到重大改善。原因是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并且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2.社会主
11、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封建地主阶级,除个别地区以外,已经消灭了。富农阶级也正在消灭中。原来剥削农民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处在由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广大的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它的队伍扩大了,它的觉悟程度和文化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知识界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1966 年)【阶段特征】【史实概览】政治:1956 年 4 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2、学说。中共八大召开:1956 年 9 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左”倾错误的产生和发展;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重视同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和团结;经济:“一五”计刊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 1956 年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1958 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严重脱离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
13、义,导致 19591961 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1960 年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 1962 年起开始恢复发展。6文化:为调动建设积极性,双百方针使科技文艺事业取得重大突破思想: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科技:“两弹一星” (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 ;1965 年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
14、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及高素质人才) 。社会生活: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1958 年中国电视业诞生。北京电视台成为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服饰变化:列宁装和连衣裙受青睐;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美国侵越战争;国际格局的变化。【重点解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主题探究】探索中出现曲折的原因:(1)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
15、出现失误,修改了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2)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没有经验。(3)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三、 “文革”十年(1966 年 5 月1976 年 10 月)【阶段特征】由“左倾”思潮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使党和国家、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长期以来“左”的错误得不到纠正,领导者对国内形势的错误认识,对国际范围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严峻的估计,野心家的利用,导致了这场人类的浩劫。【史实概览】7政治: “以阶级斗争为纲” ,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动和破四旧运动、 “全面夺权” ,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
16、召开, 1971 年林彪反革命集团和 1976 年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经济:2、 “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73 年周恩来对经济的整顿和调整和 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对经济的全面整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文化:极“左”思潮泛滥,百花凋零;但仍有重大突破:“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文化典籍和文物遭烧毁和洗劫;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遭批斗;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冲击、上山下乡运动、学校学制、教学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改革、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影响国民素质提高和现代化
17、事业发展;科技1967 年氢弹爆炸、 “东方红”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 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更广泛的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明从 50 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1974 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我国当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社会生活:服饰式样和色调单一:军装和“干部服”盛行;【重点解读】“文化大革命”破坏的表现A 青年红卫兵运动对民主法制的
18、初步破坏;B 工人造反派的非法夺权造成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C 各地革命委员会的的建立,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主题探究】“文革”的教训(1)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8(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严格区划分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3)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5)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四、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 年至今)【阶段特征】【史实概览】政治:1978 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否定了“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专题 03 中国 现代史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