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案.doc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3 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 年以来),是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 “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起步并取得突破,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3.思想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
2、要特色。阶段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781992 年)1.政治(1)民主法制走向健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21982 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1984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1979 年, 告台湾同胞书
3、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87 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1990 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3)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外交活动政策调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中美建交:1979 年 1 月,中美正式建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2.经济(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决策。(2)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
4、责任制。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企业有了竞争机制。(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深圳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等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 上海浦东开发。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城镇、内地开放城市的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3.思想与科教文化(1)邓小平理论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1982 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科教文化科技:1983 年,研制出“银河号”巨型计算机;20 世纪 80 年代,秦山核电站和大3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1986 年, “863 计划”与“星火计划”制订。 教育: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实施义务教育等。考法 1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及影响典例 1 (2016全国,31)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 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 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 53 万亩,总产量增加 652 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 626 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
6、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考题点评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及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分析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和产量增加的本质问题。解析 1980 年比 1975 年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其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 A 项;B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1980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 C 项错误;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 D 项。答案
7、 A典例 2 (2018全国,31)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考题点评 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表中“乡镇企业”发展壮大与各行各
8、业的劳动力变化情况。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除农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减少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4业、餐饮服务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都在增长,说明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1988 年我国城市化率还很低,农村发展程度远低于城市,排除 B 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不能得出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结论,排除 D 项;农村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与材料信息相符,故 A 项正确。答案 A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1)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
9、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2)农业合作化:国家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3)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虽然一度促进了农业发展,但不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1.(视角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调节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一变化(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C.扩大了
10、企业经营自主权D.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巨大波动解析 据题干“国家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调节交易”可知,农民可以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拿到市场销售,因此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选 A 项。答案 A2.(视角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 年 7 月,全国利改税工作会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的收入,按国家设置的税种以向国家交税的方式上交,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这次利税改革( )A.使国家的财政经济开始好转B.加速了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革C.有利于国营企业自主权扩大D.有利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解析 材料“按国家设置的税种以向国家交税的方式上交,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5有利于扩大企
11、业经营自主权,故选 C 项。A 项中“开始”错误,不符合史实;B、D 项与题意无关。答案 C考法 2 新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及评价典例 3 (2013全国,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考题点评 本题从比较角度考查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主要考查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迁移所学知识,理解题干信息“中国 20 世纪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解析 据
12、题干,迁移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中重要特点就是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据此判断,中国 20 世纪80 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故选 B 项。答案 B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1)从新中国成立至 1956 年底: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2)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3)20 世纪 90 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来:逐
13、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视角 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及趋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推行“利改税”和“调节税” ,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了商品经济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D.改革初期的“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6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推行“利改税”和“调节税” ,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这体现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 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城市经济
14、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排除 B 项;对外开放与改革初期的“左”倾思想都跟材料无关,故 C、D 两项错误。答案 A2.(视角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1990 年 11 月 20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 12 月 19日正式营业。它的出现( )A.说明我国国企改革颇见成效B.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C.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D.是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的结果解析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前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展开,沿海开放城市相继设立,这一时期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显然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选 C 项。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与国企改革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A 项错误;新时期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
15、革始于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 80 年代中期已顺利完成, B 项错误;亚洲的金融风暴爆发于 1997年, D 项错误。答案 C阶段二 改革开放的深化与拓展(1992 年以来)1.政治(1)基层民主:1998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2)港澳回归: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澳门特别行政区设立。(3)台湾问题:1992 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2005 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 年,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4)外交活动:2
16、001 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2001 年,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上海合作组织建立。2.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7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对外开放: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社会生活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改善了人民的住
17、房状况。注重休闲、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2003 年,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06 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和商业带来繁荣。3.思想文化(1)思想1992 年, “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 在中共“十六大”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2)科技2003 年, “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
18、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教育:1995 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完善中高等教育。 考法 1 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典例 1 (2017全国,31)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及评价,主要考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
19、:注意解读题干对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看法。8解析 依据材料“实际上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趋势”可知,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国家希望改变固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经济行为中加入市场的有效调节,从而与国际经济发展接轨,这是变革以前固有模式的一种尝试,选 C 项。答案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
20、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1.(视角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50 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 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 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09 年 4 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从 2017 年 1 月 1 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 )A.经济体制的变革 B.所有制的变革C.分配制度的变革 D.盐业自主权扩大解析 由题干中的关键词“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 “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 “食盐价格全
21、面放开”可知,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故 A 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未触动所有制,故 B 错误;题干中并未牵涉分配制度的变革,故C 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盐业自主权扩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并非本质,故 D 错误。答案 A2.(视角 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与影响)2006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 )A.顺应市场导向推动经济发展B.农村家庭承包取代了人民公社C.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D.农村
22、形成生产资料的垄断经营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要9想农业获得更长足发展,就需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适应了这种要求, “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故选 A 项。答案 A考法 2 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典例 2 (2017全国,31)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
23、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考题点评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解题关键是:理解各个大中专院校招生录取比例逐渐增大的现象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解析 据题干材料体现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结构日益健全,联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可知这反映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故选 C 项。 A 项表述太绝对,错误;高等教育只是部分实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 项错误;恢复高考制度只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联系不
24、大,D 项错误。答案 C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与时代的关系(1)19491956 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事业。(2)1956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掀起“教育大革命” ,既有成就也有教训。(3)19661976 年, “左”倾错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遭受挫折,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4)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全面快速发展。1.(视角 新时期的教育成就)下表是我国 19772011 年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时间 1977 年 1979 年 1984 年 1988 年 20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信息 文明 时代 世界 中国 13 现代化建设 道路 探索 改革开放 新时期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