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1讲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二战后的世界学案.doc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1讲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二战后的世界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1讲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二战后的世界学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1 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二战后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整体发展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 ,两极格局形成;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经济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3.科技文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阶段一 两极格局下的
2、世界(1945 年20 世纪 80 年代末)1.政治: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2(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末)实力中心 原因 表现 影响西欧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日本民主改革,科教兴国20 世纪 80 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中国独立自主,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增,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亚非其他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经济
3、:两种模式借鉴发展(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战后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2)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生产力发展: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开荒种玉米,扩大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
4、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改革为重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3.科技文化:信息技术和现代主义兴起(1)现代信息技术1946 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 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息技术,互联网产生。(2)现代主义艺术3等待戈多 老人与海 百年孤独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产生。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形式五花八门。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音乐更加流行。(3)影视艺术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
5、相继问世。电视进入大规模普及运用,被誉为“第八艺术” 。考法 1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典例 1 (2016全国,35)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影响,主要考查理解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紧扣“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信
6、息,分析判断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政策的影响。解析 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 ,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选 A 项。马歇尔计划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故 C 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 A典例 2 (2016全国,35)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
7、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考题点评 本题以爵士乐在非洲的演出为载体,主要考查美苏争霸的特点。解题关键:通过美国政府机构支持黑人爵士乐在非洲的演出来理解其本质目的。4解析 材料信息“多次赴非洲等地演出,赢得了大量歌迷”说明不是为了争取国内黑人的支持,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说明其目的重在宣传美国,而不是为了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故 B 项错误;材料时间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不结盟运动是在 1961 年兴起,且包括亚非拉国家,故 C项错误;当时美苏
8、处于“冷战”对峙状态下,美国的宣传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美国,实际是借助文化手段与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所谓的“中间地带” ,以壮大自己的实力,故 D 项正确。答案 D典例 3 (2018全国,35)下图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考题点评 本题以联合国成员国变化图表为载体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从时间节点认识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所折射出的本质。解析 材料中变化最大的是非洲加入联合国的国家数量,说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
9、新兴国家的平台,体现了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壮大,故 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参加联合国国家数量增多不等于世界贸易扩大,排除 C 项;材料能够说明参加联合国的国家交往或联系增强,但不能说明经济区域化的发展状况,因为参加联合国的国家同样可以实行贸易保护或关税壁垒政策,排除 D 项。答案 A理解两极格局下美国的对外政策(1)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2)对中国: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新中国建立后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对抗;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
10、5国建交。(3)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4)对日本: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1.(视角 “冷战”政策的影响)1959 年,卡斯特罗推翻了古巴亲美政府;1960 年,美国经济封锁古巴,古巴被迫向苏联靠拢; 1961 年,美国制造了猪湾事件,派雇佣军侵略古巴,失败后被迫向古巴支付价值 6 200 万比索的物资。这反映了( )A.美国霸权主义导致紧张局势B.雅尔塔体制下美苏共管古巴C.美国在与苏联竞争中处于弱势D.古巴反美
11、斗争导致多极化解析 题干材料“美国经济封锁古巴” “美国制造了猪湾事件,派雇佣军侵略古巴” ,一方面反映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美国与古巴局势的紧张,故选 A 项。答案 A2.(视角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951 年 4 月 18 日,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签约形成“欧洲煤钢联营” , 1957 年更进一步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 年,英国组织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瑞士和葡萄牙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规定逐步取消内部关税。这说明( )A.西欧国家间的政治合作加强B.西欧国家间一体化的发展C.美国在西方领导地位的削弱D.西欧国家从盟友化为对手解
12、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题干所涉经济组织均是推动西欧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故选 B项。材料所涉“欧洲煤钢联营” 、 “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 、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均为经济领域, A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美国与西欧间的关系, C 项错误;西欧一些国家由相互敌视,逐渐走向和解,共同发展, D 项错误。答案 B考法 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典例 4 (2017全国,34)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6A.调动农民生
13、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及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具体规定并分析其影响。解析 据题干材料,报酬发放形式多样化,这说明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个人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A 项正确。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 项错误;“清除”过于绝对,排除 C 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故 D 项错误。答案 A典例 5 (2018全国,35)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14、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考题点评 本题以苏共二十一大的七年经济计划为载体考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苏联七年计划的规定反映的实质。解析 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 B;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C 错误;1959 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D 错误;赫鲁晓
15、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材料的“计划”突出钢铁等重工业,与斯大林模式一致,故 A正确。答案 A典例 6 (2017全国,35)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考题点评 本题借用美国联邦政府关于改革的举措,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体制调整的特点及7目的。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材料信息的本质
16、。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弊端日益显现,西方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干预。材料“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说明政府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 A 项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完成放权到地方和恢复自由放任,故B、D 两项错误。由于 70 年代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政府开始缩减福利政策,故 C 项错误。答案 A多角度理解苏联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试图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
17、令,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经济改革陷入困境。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考虑,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带来了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1.(视角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945 年 7 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英国首相,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先后使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
18、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国有化。这反映出英国( )A.率先尝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C.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D.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英国对重要行业实行国有化,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反映战后英国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故选 B 项。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率先实行的经济制度,英国推行的是经济计划,不是计划经济体制, A 项错误;公有制占主体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占主体的是私有制, C 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行,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D 项错误。答案 B2.(视角 苏联经济改革的特点
19、)苏联 1954 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只有 500 万公顷,这无法达到赫鲁晓夫要求的指标。赫鲁晓夫给各地官员下达了严令,各地官员派出各种执法队逼迫农8民们改种玉米。1955 年,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 1 800 万公顷。这一做法( )A.增加了农民收入 B.忽略自然因素C.赶上了美国农业 D.扩大了垦荒面积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为执行赫鲁晓夫的命令,苏联盲目扩大种植玉米的面积,但是忽略了自然因素,故选 B 项。答案 B考法 3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典例 7 (2018全国,35)20 世纪 6070 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
20、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阐释角度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 20 世纪 6070 年代西欧国家农村经济的变化。解析 20 世纪 6070 年代,法、德、意北部原本落后农村迅速发展,实现了机械化,究其原因,一是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二是内部合作(欧共体)的推动,三是抓住和平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故答案为 B 项。马歇尔计划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发挥作用了,故 A 项排除。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布雷顿森林体
21、系的瓦解与西欧北部农村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 C、D 项排除。答案 B典例 8 (2016全国,34)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成立时间 名称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A.发达国家经济调整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考题点评 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载体,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解题关键是:理解表格中这些国际经济组织成立的目的及影响。解析 表格中的国际组织都与新兴独立国家有关,这是它们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9
22、努力,故选 B。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对外进行资源掠夺,表格所列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资源紧缺无关,排除 A;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涉及生产领域,排除 C;表格所列经济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排除 D。答案 B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措施(1)金融: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2)国际贸易: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扩大商品输出,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3)工业科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4)政治格局:逐步确立起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5)国际事务:策
23、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1.(视角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0 世纪 40 年代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 ,指出拥护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必须强制顺差国花掉顺差余额;美国推出“怀特计划” ,认为捍卫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允许顺差国积累债权。这表明英美两国( )A.阻碍了经济新秩序的建立B.在经济实力上仍不相上下C.激烈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D.都在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材料提及的“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都是强调本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可见两国在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故 C 项正确;战后经
24、济新秩序是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建立的,两个计划的提出并未阻碍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 A 项错误;战后英国经济实力衰退,不及美国,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两个计划都捍卫自由贸易,D 项与材料不符。答案 C2.(视角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苏联代表在 1947 年联合国大会上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 ,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由此可见,该体系( )A.开启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B.强化了美国对国际金融的主导权C.不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0D.最终导致了世界经济的畸形发展答案 B阶段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经济全球化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信息 文明 时代 世界 中国 11 现代工业 发展 战后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