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非选择题冲击高分规范练命题点4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
《(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非选择题冲击高分规范练命题点4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非选择题冲击高分规范练命题点4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命题点 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真题重温练(A 卷)1(2018江苏,28)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 1 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 3 种鱼,丁为 1 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 2 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 1 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2)图 1 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3)根据图 1 分析,除了图 2 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4)结合图 2 分析,图 1 所示食
2、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7.6%。2(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答案 (1)水草甲丁 (2)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 (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大于(5)丁 (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解析 (1)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甲不摄食藻类,水草是第一营养级,甲是第二营养级,丁是第三、第四营养级,甲和丁未体现出食物联系,所以还可能有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草甲丁。(2)图 1 中丙、丁都可以作为第三营养级即次级消费
3、者;丁捕食丙,且丙、丁都捕食乙,所以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图 1 中乙可以被丙和丁捕食,所以乙的能量去向除了流向分解者和丁之外,还可以传递给丙以及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根据图 2 可知,第一营养级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1 900/25 000100%7.6%,但是因为第二营养级还包括甲,再加上传递至甲的能量,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 7.6%。(5)由于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级别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农药越多,因此体内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丁。(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污染物排放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2(2
4、016江苏,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分解产生的。(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元素营养。(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法,分别统计_的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 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 A 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好氧 光合放氧 厌氧 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
5、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答案 (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 各种害虫 (4) (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3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解析 (1)S 元素是蛋白质的标志元素。(2)富营养化是水体中的 N、P 元素含量过高造成的。(3)该稻田接近正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稻田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分解,也可存在厌氧微生物以及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藻类、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导致藻类数量减少。3(2017江苏,26)某地因采
6、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 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
7、生物类群有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 1 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 2 类不同纲的生物:_。答案 (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解析 (1)建立在已有部分物种的“矿区”基础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图示信息表明,昆虫一方面被杂食性鱼类捕食,另一方面又与杂食性鱼类共同争夺“水草” ,故昆虫与杂食性鱼类存在着捕食与竞争关系。(3)叫声依赖声音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沿岸边调查“卵块”密度,宜采用样方法中的等距取样法。(4)水草腐烂将给浮游生物类留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故可
8、引发后者快速增殖。(5)图中杂食性鱼类若以水草为食则为初级消费者,若以昆虫为食,则为次级消费者,而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若所食浮游生物为植物,则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为初级消费者,若所食浮游生物为动物,4则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为次级消费者;自然界中以蛙为食且又可被猛禽捕食的生物有多种,如蛇、肉食鱼、鼠等(注意所列举生物应为“不同纲”)。4(2014江苏,26)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下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营养级。(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反射。(3)
9、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 ,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 ,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演替。(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填序号)。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图,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_个。答案 (1)第三、第四、第五 (2)条件 (3)行为 (4)次生 (5) 6 或 7解析 (1)在该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
10、,如在“草昆虫小型猛禽”中处于第三营养级,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中处于第四营养级,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中则处于第五营养级。(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可能与受过人的惊吓或伤害有关,是通过后天学习或生活经验形成的条件反射。(3)用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利用的是生态系统中行为信息传递的特点。(4)由题中信息可知,在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中,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这种生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属于次生演替。(5)调查蜗牛种5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只在草地处取样,故所示取样方法最合理。样方的计数原则是计数样方内部的个体数和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
11、。在本样方内共有 6 只蜗牛,内左上7、内左下7、内右下7、内右上6,故本题答案填 6 或 7 都可以。5(2013江苏,26)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 月 5 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 300 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 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 3 次重复,实验持续 2 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1)每个处理设置 3 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_。(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
12、鱼会大量捕食_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_关系。(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的速率。(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_(填序号)。鸟 土壤质地 光照 水体肥力 稻田杂草答案 (1)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2)浮游动物 (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5)解析 (1)生物实验中(特别是需要统计数据的实验)通过设置重复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
13、准确性;(2)浮游动物捕食浮游植物,当杂食性鱼摄食了浮游动物后,可使浮游植物较好地生长繁殖;(3)水稻与浮游植物为竞争关系。(4)稻田中放养鱼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该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其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5)本小题的两个关键词是“影响最大”和“不定因素” ,五个选项综合比较,最符合的是鸟。6(2012江苏,26)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调查结果生物类群、物种数和生物量 2007 年(养殖
14、前)2010 年(养殖后)水生高等植物 物种数 13 56生物量(湿重 kg/1 000 m2) 560 20物种数 11 20浮游藻类生物量(干重 g/m3) 2 10物种数 15 8鱼类生物量(湿重 kg/1 000 m2) 30 750物种数 25 8虾、贝等小型动物生物量(湿重 kg/1 000 m2) 55 13(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_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 2007 年相比,2010 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
15、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 2010 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要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_、_。答案 (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光照解析 紧扣“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这一解题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1)该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后,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有的生物类群种数增加,有的减少,这是由
16、于捕食关系发生变化引起的,即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鱼类的生物量由 30 增加到 750,其中包括水生高等植物的捕食者植食性鱼类,且增加的鱼类均不捕食浮游藻类,增加了水生高等植物的被捕食压力;二是两种鱼类不捕食浮游藻类,降低了浮游藻类的被捕食压力,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增加了水生高等植物的竞争压力。(3)分析表格调查结果的数据可知,2010 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总能量增加,是因为投入饵料输入大量能量,使得养殖的鱼类的生物量明显增加。(4)若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则其营养级级别越高,能量在
17、流动过程中散失越多,故推测在同样条件下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减少,而植食性鱼类会因食物更丰富而总量增加。(5)人工鱼塘由于饵料的投放等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恢复7水生高等植物能大量吸收水体中的 N、P 等元素,也能起到与藻类竞争阳光,从而起到抑制藻类繁殖的作用。模拟对位练(B 卷)1(2018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某生物研究小组观察到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项目 休息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进食 其他活动物种 A 20% 15%与 B 争夺食物 55%吃植物种子 10%物种 B 20% 25%与 A 争夺食物 45%吃植物种子 10%物种 C 75%
18、15%吃物种 A 10%物种 D 75% 20%吃物种 C 5%(1)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_开始的,碳在该表中生物之间传递的形式是_。上表所示物种的粪便可以用于水稻的生产,其主要原因是_。(2)组成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除表中设计的生态系统成分外,还应有_。(3)根据表中信息,写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营养结构关系:_。(4)物种 C 与物种 D 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说明信息能够_。从食性角度看,物种 C、D 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其可能的原因是_。(5)经调查,第一年物种 A 种群数量为 N0,如果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 1.6,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专用 2019 高考 生物 二轮 复习 选择题 冲击 高分 规范 命题 生态系统 及其 稳定性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