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 2018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
2、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
3、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 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
4、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2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
5、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 、 “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1. 下列对本文主旨
6、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B. 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C.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D. 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 和弘扬。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B. 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C. 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
7、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D. 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念3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B.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C. “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D. 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
8、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答案】1. D 2. A 3. D【解析】【1 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的主旨能力,分析文章的主旨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选项的侧重点是否和文章的主题对应,大部分是偏向于文中的某一点或某个局部,选项从文义上看基本都是正确的,但和文章的“主旨”有距离等。题中 ABC 项,以偏概全,不是本文最终写作意图。故选 D。【2 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 “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错误,原文第一段“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9、而产生的” ,丢掉了“往往”二字。故选 A。【3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D 项, “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无中生有, 文中并没说“大搞竞龙舟”是对传统节日的淡漠,只是说风俗的演变,游戏成分加强,但是无论什么形式的习俗都应该体现了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重视。故选 D。【点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橘 子 李培俊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
10、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4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 S 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
11、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
12、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 2万元的赏金
13、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 2 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 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 8 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5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 4 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
14、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 2 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 “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B. 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的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C. “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其中“颤抖”一词
15、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D. 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显散乱,语言朴素而不失细腻,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5. 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6. 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答案】4. A 5. 第一次来是因为饥饿难耐想抢橘子小说中写到他“又渴又饿”“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第二次来是为了报恩 “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想让摊主发现他是罪犯并报案领奖金 第三次来是为了自首即让摊主领了奖金,也想结束自己的逃亡生活 6. 故事情节上,结尾是摊主生前留给他的
16、依旧用他曾经用的那张旧报纸包着的 2 万块钱,这样的结尾使情节再起波澜,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人物形象上,使摊主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刻画出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不贪不占、踏实做人本份做事的感人形象 主题思想上,丰富文章内涵,深化小说主旨使小说的主题不再停留在单纯的逃犯受感化自首感恩的层面,更包含着踏实做人、本分做事等朴素深刻的道理 6艺术效果上,这样的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波澜起伏,跌宕丛生,使小说引人入胜,趣味性强【解析】【4 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B 项, “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
17、”错误,因为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并不知道“他”的身份;C 项, “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错,主要是对“他”报恩的感动,对得到赏金的忐忑不安,对“他”前途的担忧;D 项, “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错,无中生有,小说的主题主要是揭示着踏实做人、本分做事等朴素深刻的道理。故选 A。【5 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的情节的能力,要去概括三次到水果摊的目的,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的情节分析,第一次来到水果摊: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里
18、的“又渴又饿”是主要原因,而后面的“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是他无钱购买而产生了“抢”的念头,因为从后文“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可知, “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是要掏出尖刀抢劫。第二次来到水果摊: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 “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是重点,从后文“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 2 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可知,他再次来到水果摊是为了“报恩” 第三次来到水果摊: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
19、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由此可见,他早就知道此次到来的结局,他的动作表明:来是为了自首。【6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的结尾的妙处,解答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是否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否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使得叙事更加合理;是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是否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是否使环境更加典型;是否使用了写作手法;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7图。本文结尾的作用主要是上述作用。在情节上,两万块钱又回到了“他的手中,在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透过结尾,凸显
20、了摊主的高尚品德,表达了对他的赞美,进而突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在逃犯受感化自首感恩的层面上,进一步揭示踏实做人、本分做事等朴素深刻的道理。【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戛然而止” “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 “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 “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 “中心突出” “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中西巧调和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 20 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 100 多年前留下的痕迹。
21、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在林风眠 5 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 。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1915 年,15 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林风眠好奇不已。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4 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
22、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1924 年 5 月 21 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
23、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8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1927 年 5 月
24、 11 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由于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 悲哀 死 人类的痛苦 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而凝重。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北京 乌兰察布 分校 2018 届高三 语文 学期 第一次 调研 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