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1新人教版.doc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1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1新人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教学目标:1.认识“挑”1 个生字,会写“送、挑”2 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课件出示 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
2、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 (板书:夜书所见 )【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1.理解“书” “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2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课件出示 3
3、3)出示生字:sn ti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o” ,还有一个读音是“tio” ,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 “兆”表音。加一加:“关+辶=送” 。(3) (课件出示 34 生字田字格课件)送 挑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 ,后写“辶” , “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
4、奏,男女生分组读。(课件出示 35)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一)找出诗人所见。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 (教师相机板书)3(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1.师生交流。(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
5、出示第三行诗句。 (课件出示 36 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课件出示 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预设二:学生没有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二 单元 古诗 三首夜书 见教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