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鲁教版.ppt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鲁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鲁教版.ppt(4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基础自主梳理考点互动探究 教师备用习题,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读图4-1,完成下列问题。图4-1,(1)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特点:A _,B _,C _ 。 (2)图中甲、乙、丙三地,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 , 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 。 (3)甲地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为_小时,为一个_日;乙地连续两次看到北极附近某恒星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为_,为一个 _日。 (4)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一个_日。,自西向东,甲=乙=丙,甲丙乙,24,逆时针,顺时针,太阳,恒星,23小时56分4秒,恒星,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 读图4-2,回答下列问题。,图42,(1)昼夜现象成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
2、光也_的球体。 (2)昼夜交替 产生:地球不停_,昼夜也就不断交替。 周期:1个太阳日(_小时)。 意义:影响人类的起居作息。 (3)昼夜界线晨昏线 自西向东由昼进入夜为昏线,如图乙中的_,图丙中的BP。 自西向东由夜进入昼为晨线,如图甲中的_,图乙中的BP,图丙中的_。,不透明,24,自转,AP,AB,AP,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差 读时区划分示意图(图4-3),回答下列问题。,图43,(1)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_。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_分钟。 (2)时区(如图4-3) 在地球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_个时区。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到7.5E划分
3、为一个时区,叫_。 在中时区以东,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至_区;在中时区以西,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至_区。 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_,合为一个时区。,地方时,中时区(零时区),24,4,西十一,7.5,东十一,(3)区时 每个时区 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4)日界线,中央经线的地方时,0,不动,自东向西,180,日期变化:过自然日界线,向东日期_一天,向西日期_一天;过人为日界线,向东日期_一天,向西日期 _一天。 日期范围:由此可知,新的一天的范围是_,旧的一天的范围是_。,加,减,减,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向东至180经线
4、,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向西至180经线,加,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读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示意图(图4-4),回答问题。,图44,(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_。 (2)偏转规律:北半球_偏,南半球_偏,赤道上不偏转。 (3)产生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在_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地转偏向力,向左,向右,气流和水流,1.地球自转的周期,核心突破,探究点一 地球自转的特征,图4-5,2.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图4-6,(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
5、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特别提示 (1)地球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其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2)地球表面同纬度的地点,地势越高,线速度越大;地势越低,线速度越小。,命题点一 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 1图4-7是某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图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命题探究,图4-7,B 解析
6、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知识。恒星由于距地球遥远,可以看作其与地球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其之所以出现视运动轨迹,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角速度为15/时,所以a恒星视运动转过50大约需要3个多小时。,命题点二 地球自转的速度 2读地球自转等线速度分布示意图(图4-8),R、T在同一纬线上,完成(1)(2)题。,命题探究,图4-8,(1)该区域所在的位置是 ( ) A.南半球低纬度 B.北半球中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北半球高纬度,A 解析 在地球表面,通常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图中线速度数值越向南越小,说明越向南,纬度越高,所以该区域在南半球。赤道上点的线速度为1670千米/时,30纬线上
7、点的线速度为1447千米/时,图中线速度数值在二者之间,故位于低纬度。,(2)R地地形最有可能是 ( ) A.丘陵 B.盆地 C.山地 D.高原,B 解析 纬度和海拔高度是影响地球表面线速度的两大因素。同一纬线上,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R地比同纬度的T地线速度小,说明R地地势较低,地形类型最有可能为地势较低的盆地。,1地方时的计算 (1)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2)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定时: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图4-9(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为例:,核心突破,探究点二 时
8、间计算和日期变更,图4-9,a.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b.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c.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如NC。 d.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如NA。 定向。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的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的点,则E点位于D点东边,应“东加”;若求F点的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的点,则F点位于B点西边,应“西减”。 定差。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的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度相差45,时差为3小时。,定值。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4
9、5/15=15(时),F点地方时为24-45/15=21(时)。 2区时的计算 第一步: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注:“+”“-”的选取与地方时运算中的“+”“-”选取相同。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方法技巧 (1)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地球 自转 及其 意义 课件 鲁教版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