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_,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_。,青铜农具,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铁犁牛耕,珠江流域,曲辕犁,2.耕作技术的演变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_。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 _。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_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3耕作制度 (1)两汉以_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_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2、(1)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_,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_用于灌溉,唐朝创制_,宋朝出现_,明清时出现_。,一年一熟,稻麦轮作,都江堰,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二、小农经济 1原因 (1)生产力提高:铁农具出现和_推广。 (2)生产关系:封建_确立。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_。,牛耕,土地私有制,基本模式,4评价 (1)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 _作出贡献。 (2)小农经济下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_。 三、古代经
3、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精耕细作,脆弱,2过程,3.影响 (1)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成为人才密布区。 (2)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特别提醒 1古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演变 (1)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耜耕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2)经营方式:经历了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自然经济方式下的
4、个体农耕,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并未在农业上大规模使用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农业上很少使用,冶铸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3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4“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1)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2)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实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整个历史演进的结果,是多种力量和因素造成的。经
5、济重心转移问题的实质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中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一直存在。,【通史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要语必背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农业耕作方式从生产力来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来看,经历了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的演变。 3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其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4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
6、赋税。 5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6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要点一 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表现 史料探究史料一 在牛犁耕作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代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中国经济通史,史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科
7、技成就(部分),【探究】 (1)根据史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二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信息解读】 史料一信息“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说明牛耕的使用改变了过去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农业耕作效率的提高,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史料二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涉及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工具以及农书等多个方面,体现出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提示】 (1)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耕牛的运用,节省了人力。它们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8、 (2)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归纳拓展 传统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农具不断改进。春秋战国出现铁犁,隋唐时期曲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4)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 (5)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 (6)重视农业灌溉。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在历代层出不穷。,要点二 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探究史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
9、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史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探究】 (1)史料一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 (2)根据史料二,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说明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工简单;“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
10、。史料二说明古代中国小农承担着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易受到天灾的影响,往往破产流亡,反映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的特点。,【提示】 (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真题典例(2017全国卷T26) 表,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当时该地区自耕农经济的盛行,故A项正确;材料中300亩以上的户
11、数是2,且自耕农比例较大,所以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项不正确;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中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C项不正确;通过户数及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项不正确。 【答案】 A,归纳拓展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复习 第六 单元 古代 中国经济 基本 结构 特点 2619 发达 农业 课件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