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3 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情景激趣】 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的一首题为“庐山桑落洲”的诗: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知识体系引导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 34 种常见地貌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2.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外力作用的表现|知识清单|阅读教材 P32P34“外力作用的表现” ,填写下列知识。2( 1) 流 水作 用 侵 蚀 地 貌 : 沟 谷 、 峡 谷堆
2、积 地 貌 山 口 处 : 冲 积 扇 或 洪 积 扇中 下 游 : 冲 积 平 原 和 河 口 三 角 洲 )(2)风力作用 风 蚀 地 貌 : 风 蚀 蘑 菇 、 风 蚀 洼 地 等风 积 地 貌 : 沙 丘 、 沙 垄 等 )微思考有人说河流的上游分布的是侵蚀地貌,河流的中下游分布的是堆积地貌,这种说法对吗?提示 不对。河流的上游以侵蚀地貌为主,但也有堆积地貌,如山麓冲积扇;河流的中下游主要是堆积地貌,但也有侵蚀地貌,如河流凹岸。|案例探究|材料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面积 40 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黄土分布 70%,为世界
3、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上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梁、峁结合材料探究:(1)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哪一种外力作用有关?(2)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答案 (1)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风力的堆积作用有关。(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方法规律|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海浪、重力等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1.
4、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干旱、半干旱地区3流水冲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流水溶蚀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暗河、漏斗等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 “U”型谷、峡湾高山和高纬度冰川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特别提示 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
5、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如下图:2.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4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冰川沉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综合思维|1.请根据这段描写,用下面的关键词,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位于湖南省境内的张家界,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张家界市西接云贵高原,东临洞庭湖,北与鄂西山区接壤,
6、南又与雪峰山毗邻,其总的地势是自西向东倾斜。张家界市境内四季温和,雨量充沛,溪流发育,各条溪流汇入澧水后,从西向东,一直流入洞庭湖。张家界市的河谷多为隘谷、峡谷。河谷底部呈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当你泛舟或河流在这段河谷的急流险滩上时,惊涛骇浪会使你感到惊心动魄。(选自张家界之旅网站)关键词:地壳 抬升 溪流 向下 侵蚀 河流两岸水流提示 分析张家界河谷的形成过程,应综合考虑内力、外力的共同影响。内力作用使地壳发生垂直运动,外力作用使河床不断下切,河谷处在发育的早期阶段。|地理实践力|2.在学习河流堆积地貌时,有位教师带领同学们做了下面的实验,说明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模拟这个实验,回答下
7、列问题。材料 一杯小米或细沙、一本书、一张白纸。实验步骤: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将小米或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5(1)细沙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是否具有山前洪(冲)积扇的特征?(2)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 6 次方成正比。据此推想,山前洪(冲)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3)这个实验能否反映山前洪(冲)积扇不同颗粒沉积物的分布规律?为什么?(4)如何改进这个实验?提示 (1)可以明显地看出堆积体具有山前洪积扇的扇形特征。(2)洪积扇顶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分选性较差。随着流水搬运能力向扇缘减弱,堆积物
8、质变细,分选性也较好,一般为沙、粉沙等。(3)不能。因为实验选用的颗粒物大小比较均匀,作用力为重力。(4)选择颗粒大小和形状不同、质量不等的物质混合作为实验材料,用流水作搬运媒介。|人地协调观|3.我国古村落遗址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是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靠近河流、地势较高的河谷阶地上营建的相对集中的居住场所(如下图)。为什么我国古村落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提示 河谷阶地靠近河流水源,又不易被洪水淹没。流水对地貌形态的影响普遍而强大,但在不同地区,流水作用有明显的差异。据此回答第1 题。1.下列关于流水作用的正确叙述是( )A.在中下游平原地区,河流
9、向下侵蚀强烈,常形成峡谷B.在上游山区,河流以侧蚀为主,常形成“V”型谷C.山区河流出山口处,由于流水的搬运作用,常形成冲积扇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解析 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河流的侧蚀作用强烈,常形成宽广的“槽”型谷;而上6游山区,河流的下蚀作用强烈,常形成“V”型谷;河流出山口处的冲积扇,是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答案 D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 24 题。2.读甲图可知,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正确的排序是( )A. B.C. D.3.影响河谷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 B.断裂下沉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高中地理 第二 单元 地球 圈层看 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 地表 形态 课时 学案鲁教版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28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