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 课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情景激趣】 地心游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张羊皮纸,发现前人曾到地心旅行,决心也做同样的旅行。他和侄子从汉堡出发,到冰岛请一位向导,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下降,经过三个月的旅行,历尽艰险,最后回到了地面。李登布洛克教授在这次“地心旅行”中,会发现地球内部有哪些圈层呢?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知识体系引导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知识清单|阅读教材 P26P27“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填写下列知
2、识。1.地球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2)内部圈层名称 特征 界面地壳 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莫霍界面地幔 厚度约 2 800 千米,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主要发源地地核 分外核、内核古登堡界面2.岩石圈: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微思考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2一样,为什么?提示 不一样。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湖中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只有纵波能通过。|案例探究|材料 假如你乘坐一辆既能耐高温
3、高压,又能穿透坚硬岩石的微型汽车,正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学探险活动。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假如汽车上的车载仪表和各种感应器记录下了沿途的见闻,那么:结合材料探究:(1)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什么?(2)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还是上地幔底部,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3)外核的物质状态是什么?为什么?答案 (1)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岩石。(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由于该处放射性元素衰变积累的热量可能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因此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3)外核的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因为此圈层横波不能通过。|方法规律|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3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地壳位
4、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知识清单|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图 1.27),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5、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4图 1.27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案例探究|结合材料探究:(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圈层名称。(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和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之中;生物圈占有_圈的底部、_圈的全部和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相互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答案 (1)如下图。(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方法规律|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比较外部圈层 概念 组
6、成 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5部|地理实践力|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请你分析并指出这种比喻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提示 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黄为地核。不合理:半熟的鸡蛋,蛋黄是内液外固或整个蛋黄都是液态,与
7、内核是固态不相符。|综合思维|2.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层面。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它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始终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联系;第二,它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第三,它在不断地变化着。想想要深入认识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把你需要了解的知识列出来,和同学交流、讨论。我需要了解的知识:1.大气运动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2. 3. 4. 5. 提示 水(海水、水循环)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火山、地震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地形是如何改变的?风是怎样形成的?气候是如何分类的?如何预报天气?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8、之间有什么关系?地球是如何演化的?|区域认知|3.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到黄果树瀑布旅游,拍摄了如下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6(1)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 个 B.3 个 C.4 个 D.5 个(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3)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解析 第(1)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第(2)题,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第(3)题,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答案 (1)C (2)B (3)C下
9、图是“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 。读图完成 13 题。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只能通过液体传播B.和传到时,波速突然下降C.和在中波速明显减小D.之间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2.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3.从地壳到地心( )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7解析 第 1 题,从图中看出:是横波能通过固体传播,是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等;横波和纵波在处速度加快,在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第 2题,是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10、第 3 题,从地壳到地心,压力越来越大;波速先变大后变小,其中横波传递不到古登堡界面之下;内核的温度和密度较大。答案 1.D 2.D 3.A读图,完成 46 题。4.b 圈层的主体是( )A.河流 B.湖泊C.冰川 D.海洋5.a、b、c、d 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 )A.d B.b C.a D.c6.岩石圈的下界在(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解析 由图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 是岩石圈、b 是水圈、c 是生物圈、d 是大气圈。第 4题,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约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 96.538%。第 5 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各种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高中地理 第二 单元 地球 圈层看 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 地表 形态 课时 学案鲁教版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28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