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章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章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章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4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章整合提升,知识网络归纳,重点规律整合,1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1)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思路。 我们要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图:,(3)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角度 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根据区域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
2、治措施有:,2我国主要生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3.围湖造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利用河流、湖泊水面进行养鱼、放鸭、栽莲、植菱等水生生物生产,对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和支援国家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但是,过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了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甚至有些地方提出“把秧插到湖心,把粮种到山尖”的错误口号,出现了大规模围湖造田、毁塘种粮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现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例如,八百里洞庭湖,昔日烟波浩渺,如今滩洲毕露。1949年水面面积为44万公顷,到1976年只剩下18.4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近万公顷。鄱阳湖前些年围湖面积超过8.1万公顷,使水面面积大为减少。
3、,许多事实证明,大规模围湖造田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许多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减少了自然蓄水量,削弱了抗旱防涝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严重地破坏了水产资源。由于大面积地减少鱼类生长的水体,或破坏了产卵场所,使产量大幅度下降。,高考真题演练,1(2018海南)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
4、,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
5、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解析】 本题以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的基本地理信息为背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相关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生完成本题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区域地理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 第(1)题,容易题。考生需关注文字信息中已表明,“小老头树”分布于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且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再结合区域风大(主要是冬春季节)的特征即可。 第(2)题,中等难度。考生需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从植被生长不良作为突破口切入。 第
6、(3)题,容易题。考生可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2017江苏卷)中央气象台2017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下图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读图回答第2题。,2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 A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 B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 C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 D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解析】 扬尘、沙尘暴导致大气中颗粒物增多,加重大气污染,影响大气能见度,可能引发交通事故;流感病毒传播与扬尘天气无关,扬尘及沙尘暴中的颗粒物呈碱性,可以中和大气的酸性,降低酸雨危害。,BD,(2018新课标
7、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35题。 表1,3.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解析】 B对、D错: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会减小河流径流量和河水含沙量。A、C错: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对减小降水变率和增加降水量影响不大。,B,4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历
8、时长 强度大 下渗少 植被截流少 A B C D 【解析】 对: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因此到第5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时间短,降水量多,即降水强度大。错: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只有2天,相对于第2次和第3次降水来说,历时较短。错:由于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植被截流差异不明显。,B,5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 D对:由表中信息可知,第6次和第5次降水过程的影响相比,河流洪峰流量明显增加,且洪水含沙量极高,说明河流水位上升,淹没部分植被覆盖
9、的坡面,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多。A、B错:第5次和第6次降水过程,都为同一流域的河床和沟谷,因此水土流失变化不可能相差太大。C错:第5次降水的强度更大,对裸露坡面泥沙的冲刷作用更明显,但河流泥沙含量较低,说明裸露坡面不是主要的泥沙来源。,D,(2017北京卷)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第67题。,6甲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 )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解析】 甲省级行政区的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大于60%,远远超过内蒙古和贵州,可排除川、滇两省级行政区,B、C错;西藏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2019 高中地理 第二 区域 生态环境 建设 本章 整合 提升 课件 新人 必修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