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9春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4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互 动 课 堂,1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_。 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知识点一 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居住地,3人口迁移的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概念:人口跨_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 阶段和特点。,国界,欧洲,集团,增加,空间,(2)国内人口迁移。 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_的现象。 阶段和特点。 a古代:受脆弱的_、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b新中国成立以来。,移居,农业经济,户籍管理,改革开放,组织,1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
2、,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1)在图上找出人口迁出的地区,并说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 (2)在图上找出人口迁入的地区,并说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 (3)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答案:(1)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欧洲西部、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西亚和北非等 经济发达和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采。 (3)经济原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2结合“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探究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原因。,(
3、1)19491986年期间,我国人口迁移方向有何特点?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80年代后的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答案:(1)由山东、江苏、安徽、四川等人口密集区迁往人口较为稀少的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区;该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原因主要是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组织地支援边疆建设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原因。,1(1)国际人口迁移,(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2)对
4、迁出地的影响,误区警示: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1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移民叙述错误的是 (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经济欠发达区域流入经济较发达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经济原因所致 (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C,D,【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为三大移民流之一;人口主要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迁移,这主要与经济因素有关;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欧地区。第(2)题,由
5、图中箭头粗细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1自然环境因素: (1)重要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和自然环境的_。 (2)主要因素:气候、_、水、_资源和自然灾害等。,知识点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差异,变化,土壤,矿产,2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发展、_和通信等是主要因素。 (2)主导因素:_。 3社会因素: (1)政治、_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 (2)主要因素:政治、_、战争和_等。,交通,经济,文化,社会变革,宗教,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流动人口城乡构成表。,(1)2010年我国主要人口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2019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变化 空间 课件 新人 必修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