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阶段专项复习(五)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ppt
《2019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阶段专项复习(五)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阶段专项复习(五)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ppt(3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阶段专项复习 (五),一,二,三,四,1【中考河池】为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张三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发现两边的钩码质量不相等时,木块运动,质量相等时,木块静止,说明二力平衡的一个条件是力的_。,一,二力平衡,大小相等,(2)接着张三将木块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观察到小木块不能平衡,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_。 (3)在另一小组实验中,李四用小车代替木块,如图乙所示,同学们认为李四的实验装置优于张三的实验装置,其主要原因是_。,同一直线上,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1)实验中发现两边的钩码质量不相等时,木块运动,质量相等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
2、大小必须相等;(2)把木块扭转一个角度,放手后观察,木块将发生转动,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3)甲所示的实验,木块在桌面上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对实验影响较大,而乙实验小车的滚动摩擦力远远小于滑动摩擦力,因此乙实验优于甲实验。,点拨:,2【中考镇江】如图所示,将纸片从易拉罐和水平桌面间快速水平抽出,易拉罐几乎不动。则将纸片抽出的过程中,易拉罐( )A不具有惯性B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C相对纸片水平向右运动D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故A错误;在拉动纸片的瞬间,易拉罐几乎不动,纸片向右运动,所以此时易拉罐相对于纸片向左运动,将受到纸片向右的
3、摩擦力,在水平方向上受力不平衡,故B、C错误,D正确。,点拨:,3【中考鄂州】学习关于物体的平衡条件时,小明同学提出了下列疑问:只受一个力作用的物体能保持平衡状态吗?只受两个力作用的物体一定保持平衡状态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一定只受两个力作用吗?为此他做了如图所示实验,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他将一小球用一根细线悬挂起来,如图(a)所示,剪断细线后小球落下,如图(b)所示。他又将一小球用两根细线悬挂起来,如图(c)所示,剪断其中的一根细线,小球发生摆动,如图(d)所示。,通过实验他的疑问得到解决。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小明同学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 (1)由图(a)和(b)可知:_
4、。 (2)由图(a)和(d)可知:_。,只受一个力作用的物体不能,保持平衡状态,只受两个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保持平衡状态,点拨:(1)图(a)中,小球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将绳子剪断后,由图(b)可知,小球只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小球加速下降,因此只受一个力作用的物体不能保持平衡状态。(2)由图(a)和(d)可知,两种情况下小球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图(a)中小球静止,处于平衡状态;,(1)由图(a)和(c)可知:_。,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不一定,只受两个力作用,图(d)中小球摆动,并且运动路径是曲线,因此图(d)中小球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即只受两个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保持平衡状态。(3)由图
5、(a)和(c)可知,两种情况下小球都处于静止状态(即都处于平衡状态),而图(a)中小球受到重力和拉力作用,即两个力共同作用使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图(c)中的小球受到两条绳子的拉力和重力作用,即三个力共同作用使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因此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不一定只受两个力作用。,返回,4【中考台州】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柯还是认为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于是张老师用如图装置与他一起实验。步骤一:将铁块放在木板上,往沙桶中加入一定量细沙,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5.00牛,水平向左拉动木板,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并记录。,二,摩擦力,步骤二:换用质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积都相同 的铁块,重复步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春七 年级 科学 下册 运动 阶段 专项 复习 习题 课件 新版 浙教版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