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doc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永乐九年(1411 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 A 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 B 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 C 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 D 项错误。2 “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
2、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 ”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D3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与材料信息“由
3、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不2符,排除 B 项;“任人唯贤取代 任人唯亲”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据材料可知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的是国家官吏,可见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故 D 正确。4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这反映出清代( )A科举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B理学思想决定社会价值取向C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的地位D社会阶层固化削弱思想活力【答案】C5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下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观点 作者、出处共 40 郡(包含黔中郡
4、,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共 36 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共 46 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出现“洞庭湖”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2002 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答案】D【解析】秦朝设郡数目是确定的,只是受到史料的影响而出现分歧,故 A 项错误;从表中可知,秦朝是否设立洞庭郡存在争议,B 项说法过于绝对,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对洞庭郡是否存在及其与黔中郡的关系存在分歧,故 C 项错误;不论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如何,秦朝对湘西
5、设郡管理是肯定的,故 D 项正确。 10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 ,又有“济世之才” ,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 ,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 。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 B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3C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 D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格君心之非 ,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 ”可见有利于规范君主的执政,故A 项正确;“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 ”是一种道德标准,无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故 B 项错误;“格心之学” “格君心之非”无法得知其是非的标准,不能确定其一定是心学,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明代内阁非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故 D
6、 项错误。11永乐九年(1411 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 A 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 B 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 C 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 D 项错误。12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
7、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这反映出清代( )A科举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B理学思想决定社会价值取向C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的地位D社会阶层固化削弱思想活力【答案】C13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4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答案】C【解析】改为州县两级,主要是为了中央控制地方的便利。所以本题选 C 项。14在漫长的中国
8、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 “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君主即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不考虑实际的执政能力,与宗法制有关,故 B 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故 A、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专制君权,不是中央集权制,故 D 项错误。1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B扩大了官
9、吏权力范围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答案】A【解析】钱穆认为汉代的察举制和唐朝的科举制,使政权向贵族特权阶级以外的人开放,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C、D 三项在材料中未反映,故答案为 A。 21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A BC D【答案】C522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
10、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空前强化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答案】D【解析】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英国内 阁是君主立宪制的产物,是最高行政机构;明朝废除宰相,内阁长官称首辅,故 A、B、C 三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D 项反映了两国内阁制的特点,故答案为 D。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 2 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 12 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
11、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 2 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 “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 ;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 “掌殿廷供奉之仪式” ;察院,监察御史属之, “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唐初全国分为 10 个监察区,称 10 道(后增为 15 道),每道设监察御史 1 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材料二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 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 ;上任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解读 热点 难点 突破 专题 01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