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docx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挖命题【考情探究】5 年考情考点 考试内容、考核要求真题示例 考查角度 学科素养 考查热度2016 浙江 4 月选考,1,2 分 诸侯国的区域分布 时空观念2018 浙江 4 月选考,1,2 分早期政治制度受血缘关系的影响 历史解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 2017 浙江 11 月选考,1,2 分西周政治权力的继承与分配 历史解释2016 浙江 4 月选考,3,2 分秦统一及疆域拓展的过程 时空观念2018 浙江 11 月选考,2,2 分对“汉承秦制”的理解 史料实证秦的统一(b)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走
2、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016 浙江 10 月选考,1,2 分柳宗元评价郡县制度 历史解释2017 浙江 11 月选考,7,2 分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历史解释 2018 浙江 4 月选考,5,2 分 行省制设立的目的 历史解释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唐朝三省六部制(b)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元朝行省制度(b)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d)2015 浙江 10 月选考,33,10 分对科举制的认识与评价 历史解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清朝军机处(c)明清君主专
3、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2018 浙江 11 月选考,7,2 分 清朝的密折制 史料实证 2清朝的边疆政策(c)注:a识记、b理解、c分析、d综合分析解读 本专题为高考必考内容,备考应格外重视。从试题的考查角度来看,重在考查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宋代的参知政事、元代行省制设立的目的等;从试题类型来看,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从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来看,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特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君权的强化是考查频率较大的,而古代监察制度、选官制度以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次数相对较少。复习备考时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记忆与理解,注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身
4、的内涵以及外延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现历史的教育功能。【真题典例】破考点【专题概览】一、时空定位二、阶段特征3本专题时间上起先秦,下讫明清,囊括了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发展过程。本专题的立意在于,通过对一个时期(或一个朝代)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史实的剖析,了解、认识或探讨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地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先秦大约始于夏朝建立,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即已出现端倪。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秦代经过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到秦朝建立,秦始皇
5、首创皇帝制度,实行中央官制和郡县制,从而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汉到元从汉历经隋唐乃至元,无论是内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还是中书省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政权层面上所体现的机构分工是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一直影响到后世明清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这突出表现于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设立、清初军机处的设置总结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大矛盾,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两大矛盾的发展结果是: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废除;地方权力缩小,并逐渐集中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
6、治制度的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考点集训】考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2018 浙江宁波十校高三期末,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下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答案 A2.(2018 浙江“超级全能生”8 月联考,1)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据此可以看
7、出,比起殷商松散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A.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B.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C.依据血缘关系来分享权力 D.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答案 A3.(2018 浙江温州 3 月选考模拟,1)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 )4A.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B.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C.分封制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 D考点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20
8、18 浙江宁波十校高三期末,3)下列关于两汉“刺史”与“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汉武帝时设刺史刺史最初主要监察地方政治其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州在东汉后期演变为郡县之上的高一级地方机构A. B. C. D.答案 B2.(2018 江苏扬州考前调研,1)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地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A.宗法观念的弱化 B.中央集权的强化C.风俗观念的演化 D.社会治理的僵化答案 B3.(2018 山东
9、菏泽一模,25)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答案 C4.(2017 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的直接因素是,当时(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 B.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C.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答案 C考点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2
10、010 浙江文综,16,4 分)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答案 C2.(2018 浙江嘉兴 3 月选考模拟,4)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5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
11、的功能答案 D3.(2018 浙江十校联盟 3 月选考模拟,7)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下列能佐证其观点的有( )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监督行省官员,实行省官互迁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A. B. C. D.答案 A考点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2018 百校联盟全国卷 4 月联考,27)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国
12、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答案 A2.(2018 浙江台州高三期末,5)王毅在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中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 军机处A. B. C. D.答案 A3.(2018 广东茂名五大联盟学校 5 月联考,27)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
13、系。这反映当时( )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答案 D6探史料探究一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不断创新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史料呈现史料 1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 2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
14、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读史指导史料 1: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天下一大变局”史料主旨 史料 2: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得失,提出分权的主张历史解释两则史料均体现了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与解释。史料 1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了周、秦创立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侧重于制度的变化;史料 2 侧重于分析两种制度的利与弊史料解读重点阐释“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西周实行分封制。“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指秦实行郡县制指出郡县制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弊端是君主权力过于集中,压抑了地方的积极性。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认为其虽然有弊端,但不可倒
15、退到分封制,故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主张,即给地方一定的权力,限制君权史料认识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大区别在于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从而有效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 1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答案 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直接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
16、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 2 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史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答案 地方权力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3.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7答案 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很大独立性,容易造成割据。郡县制下,地方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地方失去独立性,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探究二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变革历代王朝中枢权力的不断调控史料呈现史料 1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
17、、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史料 2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刘)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史料 3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主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
18、,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读史指导史料 1:汉武帝削弱相权,任用身边贤良文学之士,达到“以内制外”的目的史料 2:表明了在君主专制之下,皇权至上、人治大于法治的政治现实史料主 旨史料 3:内阁的地位及本质仍是加强皇权的工具史料实证三则史料反映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体现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史料 1 反映的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史料 2 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史料 3 反映的是明代的内阁制史料解读重点阐释为了削弱相权,汉武帝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任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人为相。同时选拔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参与议政
19、决策宰相刘祎之之所以质疑王本立宣读敕书的合法性,在于刘祎之身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却不知晓有此诏敕,表明此敕违制说明明初内阁大学士的职权仅限于充任皇帝高级秘书,负责代替皇帝起草诏诰、批阅大臣奏章,凡九卿等议定好的军国大事、重要典礼,阁臣要根据典制审核,斟酌上报皇帝史料认识在对以上三段典型性史料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历代专制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其基本策略,一是分散权力,如唐朝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既含有三省相互制约的因素,也含有分散相权的作用;二是权力的相互制衡,如汉武帝采取的“以内制外”之法,但无论采取怎样的方法,皇权至上的基本原则是不8会改变的,这是专制主义的
20、本质所在史料应用1.据史料 1,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答案 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据史料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答案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据史料 3,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答案 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不能统领六部。4.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
21、策略和原则。答案 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过专题【五年高考】A 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1.(2018 浙江 11 月选考,2,2 分)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答案 A2.(2018 浙江 11 月选考,7,2 分)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
22、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答案 B3.(2018 浙江 11 月选考,26,2 分)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由此出发
23、,对待历史人物评价( )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9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答案 C4.(2018 浙江 4 月选考,5,2 分)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 B5.(2017 浙江 11 月选考,1,2 分)
24、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答案 D6.(2017 浙江 4 月选考,2,2 分)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答案 A7.(2017 浙江 11 月选考,7,2 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汉刺史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版 年高 模拟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教师 解析 DOC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095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