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铁人中学 2018 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西周时,一般人见面以推手为礼,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人;位置适中则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说明西周时期A. “礼”贯穿人们生活方方面面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C. 分封制和礼乐制互为表里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要表述的是西周时期的见面礼节,以见面时“推手”的位置判断见
2、面双方的血缘亲疏,B 正确。A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 C 错误;血缘亲疏决定见面礼节,而非见面礼节决定血缘亲疏,故 D 错误。2.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 27 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A. 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B. 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C. 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D. 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刘贺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
3、谊,乱汉制度”- 2 -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 ,可以看出霍光代表的官僚集团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因此本题选择 C选项。A 选项错误,不能通过这样一件历史事件得出整个西汉君主专制制度的情况;B 选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D 选项错误,本题没有涉及诸侯的问题,霍光等人代表的官僚集团。点睛:解答本题的重点是要明确霍光等人和刘贺所代表的势力范围。刘贺代表的是皇权,霍光等人作为辅政大臣代表的是官僚集团,因此本题反映的内容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与官僚集团之间的权力制约问题,本题的答案便很容易选择了。3.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 ,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
4、 ,隋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 提高行政效率B. 减轻人民负担C. 分割宰相权力D. 防止吏治腐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 、 “继任者不得重居之”可以推知是为防止官吏腐败而规定的,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政治制度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这说明A. 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 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C. 中央集权与地
5、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主要信息是:从汉至清,中央过于集权导致地方政治一天不如一天。A 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央集权过度强化的弊端,B 错;C 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材料表述的现象是中央过于集权的结果,那就说明要使地方- 3 -政治健康发展,应当适当地方分权。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5.在整体地理环境内,希腊居民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了地中海的周边,形成了一个个分散的、与母邦相独立的殖民点。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 有利
6、于希腊发展工商业B. 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C. 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D. 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古希腊多山近海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故选 D;ABC 均不符合“最大影响”的限定,排除。6.法学家博登海默说:“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且永恒的。罗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
7、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 ”这说明自然法A. 影响全世界法律的制定B. 体现的精神具有普适性C. 蕴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D. 立法技术较高难以超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且永恒的” 、 “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可以知道罗马的自然法中蕴含的自然、公平、正义和理性的法理精神是永恒不变的,具有普适性,故 B 正确;A 项夸大了自然法的影响,排除;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7.1688 年“光荣革命”后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
8、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4 -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这说明“光荣革命”A. 确立的民主原则大于实际意义B. 对英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大C. 巩固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的地位D. 没有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答案】A【解析】题干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有最高立法权,但因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议会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其作用,故 A 项正确;B 项“影响不大”说法错误;C 项“巩固”说法错误;D 项“没有改变”说法错误。点睛:对材料“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8.美国 1787
9、年宪法规定:联邦参议员每州两名,由各州议会指定,总统由每州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最髙法院机构由参议院提名及同意后,再由总统任命产生。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实践三权分立的政治理想B. 构建民主共和的政治框架C. 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D. 防止联邦政府权力专制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 1787 年宪法中对联邦参议员、总统、最髙法院机构的选举的规定是为了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维护民主制度,故 C 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信息,而是强调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排除 A。构建民主共和的政治框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强调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排除 B。D 项只是对材料的片面
10、解读,材料不仅强调联邦政府,还包括议员选举、法院等内容,排除。9.18 世纪末,科学中心由英国转移到了法国。法国当局任命一大批科学家为革命政府的重要官员,创办了一系列新的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还对皇家科学机构如巴黎科学院进行改造,使之从宫廷走向社会,院士们成了真正的职业科学家。这表明,法国成为科学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5 -A. 社会制度的变化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C. 工业化的实现D.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材料中的革命政府是指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故选 A。B、C、D 三项均发生在 19 世纪,与题干时间
11、不符,故 BCD 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大革命10.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A. “天朝上国”思想依然浓厚B. 进入与西方平等交往时期C. 国人对中西新关系没有异议D. 洋务运动得以迅速兴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依据材料“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可知,A 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A。考点
12、: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11.“他们没有能够利用清王朝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长期存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阻止两者相互勾结反对自己” ,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清王朝,避免两面受敌。 ”材料评价的是A. 反割台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戊戌变法运动- 6 -【答案】B【解析】天平天国运动遭到清王朝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绞杀,导致失败,故正确;反割台斗争清政府没有镇压,故错误;义和团清政府是支持,故错误;戊戌变法运动不涉及外国资本主义,故错误。12.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 月 25 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13、“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丰岛海战发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7 月 25 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的一次海战,这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战役,也是甲午战争第一战。 济远航海日志较为
14、接近的阐述当时的历史真相。 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为日方违背史实所篡改的官方著作,意图抹杀战争罪行。根据题意,D 项正确。A 项,材料属于对历史史实的叙述,并非解释,故排除。B 项说法错误,历史真相不因时代远近而改变,故排除。C 项,历史文献并非第一手历史资料,无法直接还原当时历史真相,故排除。13.1919 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 “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A.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C.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D. 起
15、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答案】D- 7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说明辛亥革命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是从此角度论述的,排除;B 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未论述,排除。14.时任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 ”材料反
16、映的是A. 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B. 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人响应C. 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D. 日本全面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 ”可知上述电文反对外国列强势力,维护国家主权。而 A、C 是反映的国内的事情,与题意不符;再结合吴佩孚的身份,与 D 项所反映的时期不符正确答案为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15.“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
17、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 ”材料反映巴黎公社A. 财政困难,倡导勤俭节约B. 委员们具有“公仆”意识C. 坚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答案】B【解析】材料中“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说明公社委员愿意与民- 8 -众亲密接触,公社委员是民选的代表,更是为民众服务的“公仆” ,所以 B 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 项与题意明显不符合,C D 两项材料并无直接体现。16.马克思在答复俄国一位女马克思主义者时这样说道:俄国不可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只可能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
18、17 年却在俄国诞生了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主要表明A. 马克思主义不可能预见历史发展的进程B. 马克思的观点存在历史局限性C. 俄国资本主义在 20 世纪初取得了快速发展D. 马克思缺乏对俄国历史的考察【答案】B【解析】【详解】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可能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在俄国取得胜利,这说明马克思的观点存在历史局限性,故选 B。马克思主义阐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故排除 A;俄国在当时仍然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故排除 C;D 项说法明显不正确,故不选。17.1936 年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指示:“一、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二、用
19、一切方法联合南京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这一指示A. 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 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C.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D. 使中共放松了对国民党应有的警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6 年” 、 “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指示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奠定基础的是遵义会议,排除。C 项,1937 年 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
20、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D 项,中共并没有放松对国民党的警惕,排除。【点睛】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认为在日本帝国主义加- 9 -紧侵略中国的危机形势下,应把国际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的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18.1935 年 10 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性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
21、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A. 开始全面抗战的政策B. 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C. 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D. 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蒋介石重视四川的出发点主要是从抗战的角度,所以 C 项的剿灭共产党和红军、D 项的西部开发应该予以排除,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但 1935 年当时并没有开始全面抗战,故 A 项也予以排除。故本题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国民党抗战准备19.1953 年 3 月,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票不同权” ,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 8:1的
22、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2010 年 3 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权” ,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 1:1 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城乡选举比例的变化,反映出A. 城市居民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下降B. 人民民主政治得到了完全实现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完善D. 农民文化水平满足了选举需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票不同权”说明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非常不完善的,而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权”则说明中国的社会- 10 -主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大庆市 铁人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