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及科普文课件.pptx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及科普文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及科普文课件.pptx(13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及科普文,-2-,-3-,-4-,考向标传记作为实用类文本的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以前曾以选考内容出现在试卷中,且是考生答题的首选文本;2017年课标卷三套试题均没有出现传记阅读。科普文阅读只在考试说明中提及,课标卷没有进行相应考查。通观前两年的传记考查情况,选文多是中国现当代在治学、科研、文化传承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的自传或评传;概括传主形象、品格、成就及成因,分析传记手法,探究传记的有关问题等,是常考点。,-5-,把握文本特点,三步法解答综合选择题 一、传记阅读 阅读传记,主要是梳理传主的人生经历、事迹贡献、价值地位和个性品质、社会评价等,并分析传主人生、事业
2、等各个方面取得成就或遭遇失败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以及家庭和个人原因。从命题特点看,传记的命题均牵涉全篇。因此,读懂传记的基本要求是从整体把握,梳理、筛选、整合出文本内容。 1.明确写作对象,把握传主经历 明确传记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任何一个人的个性禀赋、思想观念、志趣追求都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与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阅读传记作品,应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通过梳理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准确把握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立体地了解传主的为人,客观公允地评价传主的思想、品格与功过。,-6-,2.厘清文本思路,关注典型事迹 厘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和线索,梳理出传主的人
3、生经历、人生轨迹。按照传主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依照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依次将时间、事迹、背景等内容梳理出来,整理出行文思路。 传主一生经历的很多,要筛选出“事”,即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记述传主时,典型事件(事迹)是关键,能够反映传主的主要功过,并能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着力刻画传主的言行细节,鲜活地再现传主神态、心理,塑造出传主丰满的形象。,-7-,3.聚焦人物特点,分析艺术手法 要清楚文本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品质等,除了事件,还要抓住文本中作者或他人的评论性语句,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挖掘其精神内涵,评价其对
4、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作用,从而明确传主是怎样一个人,具有哪些特点,进一步把握文本的写作意图。 传记一般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和议论;在表现手法上,传记一般会用到首尾照应、正侧相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对比衬托、环境渲染、细节勾勒等手法;在修辞运用上,传记常会用到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 4.结合创作意图,体察作者情感 作者刻画传主形象,往往有自己的创作意图,寄寓着自己的情感倾向,为此,阅读传记,应在把握传主事迹、明确传记手法的基础上,体察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8-,二、科普文阅读 1.关注标题,捕捉文章话题 通过标题可以知道文章的说明对象及核心内容。科普文的标题往往会点明介绍
5、对象,有时也可兼有它的特点、作用、意义、价值等。 2.总览文本,关注文本特征 掌握结构特点。科普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理清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9-,3.微观勾勒,搜索关键信息 勾勒关键词。简单勾画,并且勾画可能在选项中出现的考查的词,以及对答题有用的关键词。尤其是一些修饰词(“已经”“将要”“或许”“可能”“都”“或
6、许”等)、关联词(命题者常常在关联词语的运用方面设置障碍)、否定词(多重否定的考查)。 用好找、比、判断。可根据题干确定选项的大致范围,开始找与选项相对应的句子,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及判断。比较时重在关注意思、关注逻辑关系。推断时,切不可只凭主观臆断,一定要找到确切的根据,找到合理的解释。,-10-,读文示范 高考文本 (据考试说明样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
7、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11-,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
8、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12-,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
9、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1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
10、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14-,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15-,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
11、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16-,相关链接 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
12、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17-,读文支招 1.把握传主经历 小学(成绩平平)初中(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最喜欢物理而非数学,但物理老师看出其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大学(曾想转入物理系,数学老师武崇林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之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
13、力) 在中学任教遇见恩师陈省身(影响吴文俊的一生,使之由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37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18-,2.关注典型事迹 第段:吴文俊数学研究方面。从事数学研究,特别强调数学思维。认为“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第段:吴文俊数学基础教育方面。赞同丘成桐的观点,认为奥数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应当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14、第段:吴文俊的品质精神。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19-,3.分析艺术手法 这是一篇评传,作者采用叙评结合的手法,先概要叙述了传主的主要人生经历,然后就传主在数学研究、数学思想和精神品格方面的成就与表现展开评论。文中既有直接引用的传主的语言,也有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客观真实地塑造了传主形象。 4.体察作者情感 传记记载了吴文俊教授的突出成就,表达了对这位卓越数学家的崇高敬意。,-20-,三、三步法解决综合选择题 第一步,找准选项信息源 先浏览选项内容,回到文本,逐段细读,落实选项的命题区间。有的选项,可能是对文本中几个区间相关信息的概括,要注意全部找出,准确把握信息源。 第二步,细比选项
15、与文本 由于传记综合选择题的考查重点是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理解、分析,因此可用“比对”的方法,将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细加比对,注意范围、程度、依据或结论是否与原文一致,注意发现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已然未然等问题。,-21-,第三步,结论推断要深析 有些选项是基于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或推断,这类选项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判断。一般来说,在与原文的比对中可以解决大部分选项的问题,深析的只是极少数选项。故第二步和第三步有时可以合并进行。图示如下:,-22-,例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吴文俊大学毕业后,曾当过六年中学数学教师,是恩师陈省身帮他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从而彻
16、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说明学术前辈的提携引领至关重要。,B,比对文中“1940”“1946”“影响他一生”“成为数学研究所的 专业研究员”等关键词句,可知A项正确。,-23-,B.吴文俊从事数学研究,特别强调数学思维,认为要创新就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若只参考借鉴前人的成果而不能独辟蹊径,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从原文中“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还要能够独立思考”等语句看,吴教授对创新的看法有两点:“借鉴是必要的”“还要能够独立思考”。但并不是说“若只参考借鉴前人的成果而不能独辟蹊径,就不可能获得成功”。B项无中生有。,-24-,C.在吴文俊看来,我国的奥
17、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而不是追求海量题目训练和竞赛获奖。,从原文中“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和“吴文俊同样 清醒地认识到”两句引领的内容看,C项理解正确。,-25-,D.吴文俊不仅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而且学术视野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独辟蹊径,因而他能够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举世公认的创造性成果。,从文章第段和“相关链接”的内容看,“扎实功底”“全局观念” “战略眼光”“独辟蹊径”“取得举世公认的创造性成果”等评价 性表述正确。,-26-,例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上海交大读书
18、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B,通过比对可以看出,“对数学不感兴趣”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 “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并且文中有“吴文俊向来 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这个大前提,因此该处表述错误。,-27-,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B项来源于两段信息,从这两段信息的表述看,B项正确。,-28-,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
19、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吴文俊谈到“创新”的问题,是因为他“特别强调数学思维”,并 非因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表述也 不严密,原文是“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29-,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吴文俊“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 数学的方法”,不是“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30-,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概括分析传主事迹、贡献、品格与成因 分析概括传主事迹与形象,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必考点。
20、因为传记本身就是写人的,写人离不开人物事迹。对传主事迹与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三种考法:一是概括分析传主的事迹;二是概括或者分析传主形象的特点、个性或品质;三是概括分析传主个性的形成原因。,-31-,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题点必备知识 把握传主事迹要注意如下几点: 1.根据类型梳理 (1)自传:一般是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总结经验教训,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人生道路。 (2)评传:用第三人称来写,这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生平的重大事件,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概括这类传记时,要注意作者的评价内容,这往往是答题的要点。 2.理清基本事实 事件是传记文的主体,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
21、人物写了几件事,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我们可以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32-,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3.分析重点事件 传记一般会围绕某一中心选取传主的几件事来重点叙述,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更需要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事件反映出的传主的品质、精神。 4.关注情感态度 (1)传主对事件的情感态度,可通过分析传主的语言、心理、神态等细节来概括。 (2)他人的情感态度,作者往往通过对同一件事态度的反差来侧面衬托传主。 (3)作者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议论性语句中。,-33-,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
22、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34-,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2.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3.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总体概括时运用“某人在某时(有时可以没有)某地(有时也可以没有)做某事”的格式;分点概括时“要点”+“要点”+“要点”。,-35-,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典题满分解构 例题(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
23、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36-,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37-,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
24、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38-,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标版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现代文 阅读 专题 实用 文本 传记 科普 课件 PPT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08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