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课件.pptx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课件.pptx(4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科普文,-2-,预习做真题,洞悉高考怎么考 (据2015福建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题。(12分)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
2、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3-,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发光二极管)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
3、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4-,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
4、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5-,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
5、,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大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6-,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萤火虫早就成了先民们关注的对象,并借它来抒发情感,激励学子读书。 B.萤火虫的科学价值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被科学家发现,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人类发明了荧光灯。 C.萤火虫的光是一种生物光,也是目前已知唯一没有热损耗的冷光源。
6、 D.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其原因有萤火虫本身的,也有来自天敌的,更主要的是人类捕捉和环境污染。,C,解析 C项,“唯一没有”表述不严密,原文有“几乎”一词。,-7-,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
7、其栖息环境。,C,解析 C项,“将其运用”中的“其”指“虫荧光素酶基因”,这与原文信息不符,是偷换概念,文章中的表述是“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可用于水质检测的是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而不是虫荧光素酶基因。,-8-,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义。(6分),参考答案 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 解析 “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有
8、两个要点:一是萤火虫“也是文化的”,即强调了萤火虫体现着丰富的文化传统等,而前五段从寄托民族审美情趣(第一段)、能启迪科学家发明荧光灯和改进二极管的设计(第二、三段)、萤火虫的基因研究的价值(第四段)、萤火虫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第五段)等来表现了萤火虫的“文化”。二是萤火虫“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强调了萤火虫是属于大自然的,应重视其自然习性,遵从自然规律来对它加以保护。,-9-,学案一,学案二,研习研方法,聚焦考题怎样答 掌握科普文的文体特征 科普文作为常见的实用类文本,其鲜明的文体特色往往是命题的着眼点。常见的命题角度有赏析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结构等。 题型一 赏析科普文的语言 一、悉题型洞察
9、设问方式 (2015广东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012山东卷)第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10-,学案一,学案二,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 赏析科普文语言的方法 科普文的目的是让普通读者理解相对专业的科学知识,所以其语言除了科学、严谨外,还必须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内容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达到这一目的,科普文必须使用一定的技巧,而用得较多的就是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11-,学案一,学案二,-12-,学案一,学案二,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 规范审题 1.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语言特色”“赏析”之类的词语。 2.分清是赏析语言还是理
10、解语句含义,两类题型的回答角度是不同的。 规范答题 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使用了哪些关键性词语,是为了严谨还是为了生动。 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写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运用这些词语修饰限制了什么内容,使表达更准确、严谨。 第三步,指明表达效果或作用。,-13-,学案一,学案二,四、透典题练就实战能力 典题1赏析科普文的语言 (2015广东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
11、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14-,学案一,学案二,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
12、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问题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15-,学案一,学案二,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发芽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种子发芽时机的重要性;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科普文的语言特色。可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手法看,作者把
13、种子的发芽行为比作人类的分娩,形象贴切;然后把种子适合发芽的条件说成种子的主动选择,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在第句中,作者用比值和数字对比,说明了光的变化。,-16-,学案一,学案二,题型二 分析文章结构 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 (2013广东卷)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012山东卷)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 作者在文中详细描述某某现象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加以分析。 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 注意科普文结构考查的两个角度 1.局部(段落)布局的分析。如问文章某一段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哪些材料,是如何运用的。下面的典题2中,第段详细介绍从唐代到清代皴法的发展创新,为下文做铺
14、垫。 2.整体布局(全文结构)的分析。如问文章是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的,各段落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下面的典题2,第段从整体上看是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17-,学案一,学案二,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 规范审题 1.明确考查的类型。 2.明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 规范答题 1.对文章局部布局特点的分析,从内容和结构角度思考作答。 2.对整体布局特点的分析,要关注整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结构还是其他结构方式)。,-18-,学案一,学案二,四、透典题练就实战能力 典题2分析文章结构 (2013广东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
15、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19-,学案一,学案二,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16、 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20-,学案一,学案二,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
17、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砂岩。,-21-,学案一,学案二,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问题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部分 专题 实用 文本 阅读 科普 课件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