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专题05传统文化新人教版20190122334.doc

    • 资源ID:974698       资源大小:5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专题05传统文化新人教版20190122334.doc

    1、1专题五 传统文化考点技法突破考点 3 古代称谓礼仪古代年龄、称谓、礼节用词一、古代年龄1.襁褓 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 1 岁以下幼童。2.始龀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3.垂髫 指儿童。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儿童。4.总角 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一对像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n)兮。”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5.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6.及笄(j) 笄是古代妇

    2、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 15 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7.弱冠 男子 20 岁。古代男子 20 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8.而立之年 30 岁。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9.不惑之年 40 岁。惑,迷惑,疑惑。10.知命之年 50 岁。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11.耳顺之年 60 岁。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12.从心之年 70 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13.中岁 中年。14.黄发 用来指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古代的

    3、谦称与敬称(一)谦称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例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2.古代王侯的自谦辞有“孤”“寡”。2例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3.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例 臣本布衣。4.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例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晚生: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5.其他自谦辞。(1)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自己为“在下”。例 在下倒有一个主意。我小老这一

    4、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在下:对自己的谦称。我小老: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2)“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二)敬称(尊称)1.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例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2.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天子”“陛下”等。例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愿陛下亲之信之。3.君对臣或对朋友的敬称是“爱卿”或“卿”。例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4.称谓前面加

    5、“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父”。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5.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相公”“足下”“夫子”“先生”等。例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例 佝偻丈人承蜩。三、古代常见礼节用词的含义作揖 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稽首 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万福 古代妇女行的敬礼,两手

    6、轻轻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长跪 古代的一种礼节,指直身而跪,其礼节较轻考点 4 民俗文化角度一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角度二 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1.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贴门神、贴春联、接灶、贴福祈福、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接神、祭祖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宋王安石2.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宋欧阳修3.花朝节4时间:旧时阴历二

    7、月十二日,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4.春社日时间:立春后,清明前。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破阵子宋晏殊5.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两天。习俗: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传说是为纪念春秋介之推的。6.清明节时间:公历 4 月 5 日左右。 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唐杜牧7.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8.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银烛秋

    8、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唐杜牧9.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 习俗:赏月、吃月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东坡10.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唐孟浩然11.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十二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考点 5 科技文化5古代计时知识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

    9、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指鲁庄公十年。 (2)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3)干支纪年法。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中、日中、日昳(di)、晡(b)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 点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 点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 点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 点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 点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专题05传统文化新人教版20190122334.doc)为本站会员(confusegate18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