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蟋蟀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蟋蟀的外形特征,了解蟋蟀的一些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吃食、鸣叫、争斗等情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致、有顺序地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把整体分为部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准备演示用具:蟋蟀身体结构组合模型、蟋蟀的生活习性挂图(生活环境、吃食、放大的咀嚼式口器、跳跃、鸣叫等) 、投影仪。分组用具:活蟋蟀(雄雌各一只) 、试管胶塞、放大镜、 (或昆虫盒) 、塑料水槽、蟋蟀草、喂蟋蟀吃的食物。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捉蟋蟀, (二尾、 “三尾”各一只)把捉到的蟋蟀养在瓶里、罐里。此外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护建筑物的教育。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为
2、本课教学提供观察材料,并使学生了解蟋蟀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1.让学生把带来的雌雄蟋蟀装进试管,盖好胶塞(或放进昆虫盒内) 。2.谈话:你带来的蟋蟀在什么地方捉到的?蟋蟀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3.分小组相互交流寻找、捕捉、保管蟋蟀的方法。4.请 23 名学生介绍经验。5.讲述:我们上节课学习认识了蚂蚁,这节自然课,我们用观察蚂蚁的方法来观察蟋蟀。(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观察蟋蟀身体的外形特征(1)提问:我们捉到了蟋蟀,谁能说一说它长的什么样子?它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认识蟋蟀的外形特征,为学习昆虫知识打基础。(2)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可能不全面、不具体。 )(3)谈话:要想全面地、准确地知
3、道蟋蟀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我们也像观察蚂蚁那样,先看一看蟋蟀的身体分几部分,然后再从前往后按顺序观察它的各部分是什么样的。在观察蟋蟀身体的细小部位时,可以使用放大镜。(4)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观察时,教师分组巡视,及时提示观察的内容。 )培养学生按顺序、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2蟋蟀的身体分成几部分?蟋蟀的头部是什么样的?头上长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蟋蟀的身体还长有什么?长在什么部位?什么样子的?(5)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蟋蟀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长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观察时还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使每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6)汇报观察讨论结果。汇报时,教师领着学生按照观察提示的内容一部一部地汇报
4、,并及时出示蟋蟀身体结构组合模型。板书:头一对触角胸三对足 翅膀腹(7)小结:蟋蟀一般生活在草丛或砖头瓦片的下面,它的身体是深褐色的,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一对细而长的触角,它的口里有一对像镰刀一样的“大牙” 。它的脚部也长有三对足和翅膀。腹部肥大一节一节的。有两根尾须的是雄蟋蟀,雌蟋蟀尾须中间是一根产卵用的管子。(8)教儿歌:让学生根据蟋蟀的身体特征编儿歌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谈话:上节课我们给蚂蚁编了一只儿歌,谁能根据蟋蟀身体特点也编一只儿歌。学生小组里编完后汇报儿歌内容。教师根据各组编的,进行适当修改,然后教学生拍手说唱。例如:蟋蟀身体分三部头部、胸部和腹部,头上触
5、角细又长,胸部长有三对足。2.指导学生观察蟋蟀的生活(1)观察蟋蟀吃食观察蟋蟀如何用“牙”吃食物,激发学习兴趣。提问:蟋蟀吃什么食物?是怎样吃食物的?学生分组观察。 (组织学生先把带来的食物放到塑料水槽中,再把蟋蟀放进去。 )汇报观察结果。(2)观察蟋蟀的运动(出示挂图)提问:蟋蟀怎样运动?为什么能跳得很远?汇报观察结果。3(3)观察蟋蟀鸣叫大多数学生认为蟋蟀用嘴发声,这时可以利用投影 让学生观察蟋蟀的争斗场面和鸣叫时的姿态。让学生学一学蟋蟀的叫声。提问:蟋蟀靠什么发出声音?(学生可能回答:靠嘴发声,靠翅膀发声。 )谈话:刚才你们说的对吗,下面我们让蟋蟀叫起来。利用投影观察蟋蟀争斗和鸣叫。 (
6、挑选两只雄性好斗的蟋蟀,放进透明的塑料水槽中,放在投影仪上。用蟋蟀草逗引,一般很快就会咬斗,可见得胜一方的蟋蟀翅膀张开闭合摩擦振动得很快,并发出“”鸣叫声。)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蟋蟀是用翅膀摩擦振动发出声音的。(三)巩固练习(1)请一名学生到前边指出蟋蟀身体各个部分,并说出名称。(2)请几名学生到前边表演儿歌。(3)指导学生看书。(四)布置作业开阔学生眼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1)蟋蟀两条前腿的基部有听声音的器官,想办法观察一下。(2)蟋蟀中间的两条腿在咬斗时起支撑身体的作用,想办法观察一下四、教学参考知识1.蟋蟀的形态蟋蟀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复眼、触角和口器,胸部长着翅膀和脚
7、。蟋蟀多半是黑色或褐色的,身体偏平,触角比身体长,有雌雄之分。在蟋蟀雄虫的前翅上,有旋涡纹状的翅膜。一边翅膀长着锉刀状的翅膜弦器,另一边翅膀长着较硬翅膜弹器。当这两种发音器相互摩擦,就能发出声音。蟋蟀长有“耳朵”听器,可分辨同伴发出的声音,但“耳朵”不长在头上,而是长在大前脚的胫节(小腿)上,上面有薄膜,可感觉声音的振动。雌蟋蟀的翅膀没有发声的构造,翅膀的花纹与雄蟋蟀不一样,腹部末端有条细长的产卵管,从这可以分辨出它的雌雄来。2.蟋蟀的生活蟋蟀生活在草丛、灌木、田野等地。每年 9 月底,雌蟋蟀把产卵管插入地下,把卵产在地下,大约离地面 0.5 厘米深。到了 10 月,许多成虫就会凋零死亡,而卵
8、则在地下过冬。第二年的 5、6 月间,卵开始孵化。孵化后的 1 龄幼虫,几天后就蜕皮成 2 龄幼虫。在两个月间,蜕皮 78 次。每蜕一次,就成长一些。它们避开阳光,聚集在阴暗的地方生活。8月下旬,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羽化后 23 天,开始鸣叫。这时背部还长有一对飞行用的翅膀,叫声有些特别。大约羽4化 7 天后,后翅膀就会从基部掉下来,这时声音就好听了。蟋蟀多是杂食性的,既吃植物果实(如黄瓜、梨、茄子) ,也吃昆虫和同类尸体。蟋蟀常有同类相残的惨剧发生。五、观察实验指导1.制作捕虫罩目的:捕捉蟋蟀材料:1826(厘米)塑料窗纱一块、长 55 厘米 18 号铁丝一根、透明胶条、线少许。方法:
9、(1)窗纱剪成,半径约 16 厘米,圆心角约为 110 度的扇形。(2)将扇形窗纱用针线缝成圆锥状。(3)在距圆锥顶端约 4 厘米处,剪下圆锥顶部。(4)用针线将圆锥上端缝上。(5)将铁丝用钳子窝成罩口的铁丝圈柄形状(见下图) 。(6)用胶条将柄裹结实。(7)用针线将锥形罩缝在铁丝圈上,制成捕虫罩。注意:用线缝时不可用力过大,以保护网纱。将扇形窗纱缝成圆锥状时,缝合接口的两边要压上一厘米左右,越往上压得越窄,以防风罩变形。2.制作蟋蟀标本目的:为课上观察准备条件。材料:2 毫米平板玻璃若干、乳胶、透明胶条、蟋蟀。方法:(1)用玻璃刀将玻璃割成 46(厘米) 、35.6(厘米) 、43(厘米)长
10、方形玻璃片各两块。(2)将 1 块 46、两块 35.6、两块 43 玻璃片,用乳胶粘成玻璃盒。(3)将整形后的蟋蟀脚上涂少量乳胶,粘在盒底面玻璃上。 (4)将一块 46 玻璃片盖在盒上,用透明胶条沿四条边贴好,蟋蟀标本就制成了。注意:没有 2 毫米的玻璃,3 毫米也可以。粘盒时要先粘一块,用其他物体挤好保持方正,干后再粘另一块,类推直至粘完。要在蟋蟀肢体没有变硬前,将外形调整好,干后再往玻璃上粘。5玻璃片尺寸要准确。3.观察蟋蟀身体的显著特征目的:使学生知道蟋蟀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有一对触角,胸上有三对足。培养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能力。材料:每组一个装在玻璃盒中的标本。方法:(1)
11、从蟋蟀标本的上下两个方向观察,认识蟋蟀身体由哪三部分组成。(2)从上面观察头上长有什么。(3)从下面观察胸上长着什么。(4)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注意:要严格按从整体到部分的科学顺序观察。观察身体组成时,要强调从上下两个方向看。4.斗蟋蟀目的:使学生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材料:广口罐头瓶(底部有砸实潮土一层) 、雄蟋蟀两只、蛐蛐儿“探子” (斗蟋蟀用的蟋蟀草等物)一个、玻璃盖片一块、食物(米饭、豆子、菜等)若干。方法:(l)移动盖片放入蟋蟀和食物,观察吃什么?怎样吃?(2)移动盖片放入另一只蟋蟀。(3)移动盖片伸入蛐蛐儿探子、轻刷触角或大牙(上颚) ,引起蟋蟀争斗,观察蟋蟀怎样争斗。(4)得胜蟋蟀振翅鸣叫,观察怎么叫?用什么叫?注意:捉蟋蟀,可在秋天,据声寻找,扒开草丛、石头或找到洞穴挖掘,发现蟋蟀用捕虫罩捕捉。取一根蟋蟀草梗,去掉花穗,将顶端的 2 厘米一段用刀劈成两半,倒折用手捏住向外快速拉出,这段梗便撕裂成多根毛须的蛐蛐儿探子。此活动不宜在课上进行,可组织学生饲养,在课下观察。相关链结免费蟋蟀教案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