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课件新人教版2019012818.ppt

    • 资源ID:965480       资源大小:523.50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课件新人教版2019012818.ppt

    1、第六单元 23* 马说,语文要素,语文要素,语文要素,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名师导学,1. 背景解读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名师导学,2. 整体感知,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真不知马也,名师导练,一、字词解释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_ (2)故虽有名马_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 (4)一食或尽粟一石_ _ (5)食马者_ (6)才

    2、美不外见_ (7)且欲与常马等_ _,并列。,即使。,只,仅。,吃一次。,有时。,同“饲”,喂。,同“现”,表现。,犹,尚且。,等同,一样。,名师导练,(8)策之不以其道_ (9)食之不能尽其材_ (10)执策而临之_,名词作动词,用鞭子驱赶。,才能、才干。,面对。,名师导练,2. 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D.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D,名师导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

    3、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佳肴,弗食 B.安求其能千里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C.故虽有名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是马也/是鸟也,A,名师导练,(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能以径寸之木 B故虽有名马/故外户而不闭 C才美不外见/芳草鲜美 D.食不饱,力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B,名师导练,二、句子翻译题 1.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所以即使是有好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共死在马槽里,人们并不知道它是千里马。,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

    4、来喂养它。,名师导练,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4.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 _ 5.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况且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名师导练,三、内容理解题 1.内容理解默写题。 (1)文中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句子是: _(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_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_,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

    5、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名师导练,(4)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句子是: _(5)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_ (6)文中描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执策而临之, 曰:“ 天下无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名师导练,2. 内容理解简答题。 (1)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喻指什么?_,“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名师导练,(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6、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通过揭示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的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名师导练,3. 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章第1自然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 2、3自然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

    7、,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D,名师导练,(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结构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再从反面展开议论。 B. “其真不知马也”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C.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才只有等着伯乐来发现,否则就会被埋没。,D,名师导练,(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B. 文章的主要写法是托物言志。 C. 文章旨在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D. 文章

    8、通过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的人才各得其用。,C,名师导练,(4)下列对文章写作意图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B. 文章就有无千里马的问题反复地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C. 文章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D. 文章就有无千里马的问题反复地进行论述,说明了千里马的重要性,借以呼吁社会

    9、能有更多的才智之士,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B,课外延伸,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释】捐:弃。期年:满一年。诚:真心。致士:纳贤士。见事:被侍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其境过清 B.君大怒曰/怒而飞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安求其能千里也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东市买骏马,课外延伸,C,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三 月 得 千 里 马 马 已 死 买 其 首 五 百 金 反 以 报 君。3. 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什么?作者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寓意?(3分) _,课外延伸,“千里马”喻指人才,表达了统治者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的寓意。,/,/,/,


    注意事项

    本文(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课件新人教版2019012818.ppt)为本站会员(visitstep3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