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2019 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选修)试题考试用时:100 分钟 满分:12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l,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汉时期董仲舒吸纳道家、法家等思想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新儒学倡导“
2、大一统” 、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 “三纲五常”等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成为统治思想。 “不敢废汉而自立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其“名义”应主要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 项和 C 项在当时不是统治思想,D 项在汉代不是统治思想,已经被儒家思想吸收利用了。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三纲五常2.论语中, “仁”字出现六十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孔子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可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杀身以成仁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仁的
3、学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C. 体现了儒家思想广泛的群众基础D. 孔子主张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杀身以成仁”等都被看做“仁” ,这说明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故 B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仁的学说还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 2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的群众基础,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 ,故 D 项错误。3.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 、 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
4、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A. 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 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 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 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起到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 C;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 A;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 B;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 D。4.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
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 ”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 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B.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 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两人都认为程朱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生活作用不大,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 B 正确;A 表述正确,但两人的本质意图是倡导自己的观点,并非抨击程朱理学,排除 A;材料主要反映程朱理学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C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3 -A.
6、 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B. 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C. 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D. 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 C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图二,排除;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 B 项排除;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故 D 项排除。6.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 。这体现了李贽A. 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B.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C. 未能冲破
7、传统的束缚D. 希望得到后人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 ,李贽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科场当以选士” ,李贽并不反对科举考试,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 ,表明李贽在批判儒家经典- 4 -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的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说成为科举的内容,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 ,李贽并不仅仅希望得到后人的认可,故 D 项错误。【点睛】李贽的思想主张虽然一定程度上带有反封建专制、反正统的色彩,但只是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而非完全否定,其思想仍然属于儒学的范
8、畴。7.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B.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 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君
9、主制度,排除 A。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与“和谐”不符,排除 B。材料强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排除 D。8.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循循善诱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情况下,盗窃和欺骗手段也可能是善行。材料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A. 善恶之间可以相互的转化B. 社会环境影响人们认知C. 教育能助推人们明白道理D. 社会进步推动人们向善- 5 -【答案】C【解析】“与学生循循善诱的对话”是一种教育手段, “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情况下,盗窃和欺骗手段也可能是善行”是使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故选 C;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善恶之间的转化,故排除
10、 A;题干提到的是教育的作用而不是社会环境或者社会进步的作用,故排除 BD。9.“人从此认识到了自己的自主性,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地球上推进和谐生活的主人翁” 。与此主旨相似的是A. “主啊,我的肉体靠灵魂活着,而灵魂依靠你生活”B. “人是上帝创造的许许多多的奇妙东西中最最奇妙的”C. “有信仰的人可得到赐福.没信仰的人会受到诅咒”D. “知识分子是敢于在一切公共场合运用理性的人”【答案】B【解析】“人从此认识到了自己的自主性,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地球上推进和谐生活的主人翁”体现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是上帝创造的许许多多的奇妙东西中最最奇妙的”体现出重视人、赞美人的人文主义思想,故
11、 B 正确;A 体现人要服从上帝,不符合题意,排除;C 强调信仰的重要性,不符合人文主义思想,排除 C;D 强调理性,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首先,由“人从此认识到了自己的自主性,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地球上推进和谐生活的主人翁”判断出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然后从选项中选出符合人文主义思想的选项即可。10.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块垒”是想A. 挣脱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B. 恢复古代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C. 摆脱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D. 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更大的突破【答案】A【解析】根据“这一时期
12、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 ,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反对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 A 正确;- 6 -B 不是文艺复兴的实质,排除;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排除C;D 是文艺复兴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的目的,不符合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垒”排除。11.有学者称:“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 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宗教改革:A. 将人文精神发展到了理性阶段 B. 适应了资产阶级追求享
13、乐的需要C. 彻底粉碎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D. 是一场群众基础广泛的政治运动【答案】D【解析】材料中“侧重于知识分子” “欧洲人民”说明了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群众基础更广泛,故 D项正确;A 项是指启蒙运动,排除;B 项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排除;C 项错误,错在“彻底粉碎” 。12.近代西方思想家格劳秀斯认为:“在人所独具的特性中有一种要求社交的强烈愿望,亦即要求过社会生活愿望这并不是指任何一种生活,而是指按照他的才智标准跟那些与他自己同一类的人过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 ”由此可见,格劳秀斯主张A. 分权制衡B. 社会契约C. 天赋人权D. 人民主权【答案】B【解析】人的本性既然如此,那么,倘若要坚
14、持 一种秩序井然的社会,就得有必须加以实现的某些最低限度的条件或价值。 “按照他的才智标准跟那些与他自己同一类的人过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 , “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只能在国家形成之后才有可能,于是人们按照社会契约建立国家,故 B 正确;材料信息与分权制衡、天赋人权无关,排除 AC;人民主权指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13.“他们”不仅不害怕鬼怪,也不再害怕上帝。与其说他们把上帝想象为圣父,不如说他们把其想象为物质世界的第一推动力。上帝是慈爱上帝的形象,不如以往那样明晰,而是成了不可思议的智人,创造了现在为人的理智所发现的惊人世界。材料中“他们”A. 掀起以理性为核心的
15、启蒙运动B. 发动了宣扬“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 7 -C. 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学说的先驱D. 发动否定上帝的文艺复兴运动【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眼里上帝是由他们的内心向往的形象,是一种理性智慧的存在,所以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观点,故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宗教改革的思想在此处没有体现;C 选项错误,本题与唯物主义无关;D 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并没有否定上帝。14.“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是A. 屈原
16、B. 李白C. 杜甫D. 柳永【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 “狂放不受拘束” “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反映的是一位封建社会的浪漫主义诗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故 B 项正确;A 项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故排除;C 项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故排除;D 项是宋朝词人,故排除。【点睛】 “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 “狂放不受拘束” “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是解题的关键。15.下图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祭侄文稿 。在安史之乱时,他与堂兄颜杲卿同举义旗,抗击版军,杲卿父子英勇就义。颜真卿感情激昂悲愤,墨妙通
17、神,情切意真,写下此稿。对其评价最为贴切的是- 8 -A. 气粗字险,气郁字敛B.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C. 狂不离神,乱不离意D. 书写方正,而韵有余【答案】A【解析】【详解】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祭姪文稿号称天下第二行书。材料中的颜真卿激昂悲愤,字如心声, “气粗而字险” “气郁而字敛”恰好描述了当时悲痛的思想感情,故选 A; B 意思是飘逸如同天上的浮云,矫健如同天空中的游龙,反映的是平和自然的心情,排除 B;C 是草书的特点,D 是楷书的特点,排除。16.历史学家张宪文认为:“以图像展现和解说历史,是历史研究最为有效的方法。 ”清明上河图(局部
18、) (下图)历来就受到历史学、考据学、建筑学和民俗学等诸学科研究者的重视。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 该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B. 该图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其历史信息的完整性C. 图像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唯一史料- 9 -D. 诸多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而结论却一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繁荣,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故 A 选项正确;清明上河图不可能反映完整的历史信息,故 B 选项错误;C 选项错在“唯一史料” ,故 C 选项错误;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
19、同,其结论应该不一致,故 D 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的掌握与理解,尤其是原始史料与间接史料的区分,史料本身的真伪的判断,史料的研究角度与视角的不同,掌握以上知识即可正确判断。17.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 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B. 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C. 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D. 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的缺乏是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20、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统治者的态度、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基础,故 ACD 项排除。18.有学者指出“由于汉字字数多,印刷所用活字数量庞大,制字、拣字、排字都比较费事,同时总体而言古代印书种类仍然有限,经史之类都要反复印刷,因此在雕版印刷已成习惯的情况下,活字印刷并未取代前者的地位,只是偶尔见于记载。 ”该学者旨在说明活字印刷A. 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B. 是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C. 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D. 未取代雕版印刷的原因【答案】D【解析】- 10 -材料中“印刷所用活字数量庞大,制字、拣字、排字都比较费事”说明活字印刷的弊端,导致不能被雕版印刷,D 正确;A 明显不符合材料费用高
21、信息;B 和 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 ”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 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B. 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 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D. 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可知,元曲等剧种逐渐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所以答案选 A。B 不正确,通俗化不能说明素养的低下。C 明显错误。D 是原因,材料中无法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
22、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20.从某种程度上看,文学作品是映照社会的一面镜子,不同程度上折射社会的面貌。在中国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部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该作品应是( )A. B. - 11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红楼梦叙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展现了一个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封建社会,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A 项正确。 水浒传暴露了
23、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材料不符,排除 B。 西游记是堪称神魔小说的典范,与材料不符,排除C。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一系列的战争场面,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和斗争,与材料不符,排除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要求“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结合明清小说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5 题,第 21 题 11 分,第 22 题 13 分,第 23 题 11 分,第 24 题12 分,第 25 题 13 分,共 60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
24、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等, “圣人之性”是善的,善者为圣贤,无需教化而成德;“斗筲之性”是恶的,恶者为盗贼,是教而不化,必刑及之人。但这两类人只占社会的极少数,多数人属于“中民之性” ,这些人的本性是纯朴的,但需经过教化才能成善。他主张“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通过“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 ,节民以礼” ,使- 12 -整个社会“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 、 “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摘编自唐国军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材料二“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 ,即使
25、“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 。 “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 、 “德教” , “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 。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摘编自王军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1)根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实施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为圣人”的主要途径。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董仲舒和王阳明教育思想
26、有何时代价值?【答案】 (1)举措: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或“中央兴办太学、地方郡国设学校” ) 。影响: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2)途径:致良知。同: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都主张通过教育移风易俗。异:董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王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3)价值: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可得出仲舒的教育主张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 ,即可得出途径是致良知
27、。结合材料,从材料一中“经过教化才能成善”和材料二中的“明(人)伦” 、 “德教” , “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可得知相同点有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都主张通过教育移风易俗。从材料一中的“认为人性有三等, “圣人之性”是善的,善者为圣贤,无需教化而成德;“斗筲之性”是恶的,恶者为盗贼,是教而不化,必刑及之人”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二者的不同点- 13 -是董仲舒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王阳明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3)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进行分析。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
28、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理学已经衰变为“游谈无根” 、 “竭而无余华”的空洞说教,完全以抄袭“宋人语录”及“策论”为治学圭臬。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材料二 (王阳明)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 、 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摘编自明史材料三 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
29、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明代中后期统治危机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认为出现危机的主要因素。(2)据材料二,指出王阳明认为探究天理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主张如何“致良知” 。(3)据材料三,概括阳明心学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有何共同之处。(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认识。【答案】 (1)表现: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理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信仰危机的出现。因素
30、:人心破坏所致。(2)途径:自求诸心(反省内心) 。- 14 -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3)原因:孟子思想的影响;程朱理学的僵化。共同:批判专制;反对孔子的权威;抨击程朱理学。(4)认识:儒学思想因时而变。【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即可概括明代中后期统治危机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人心破坏所致方面回答出现危机的主要因素。(2)关于途径,根据材料二“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可从自求诸心方面回答途径即可。关于如何“致良知” ,根据材料二“其为教,专以致
31、良知为主”和所学知识可从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方面回答即可。(3)根据材料三“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孟子思想的影响、程朱理学的僵化方面概括阳明心学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批判专制、反对孔子的权威、抨击程朱理学方面回答王阳明的思想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共同之处。(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儒学思想因时而变的角度回答对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认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保持着一种共同点,他们都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产物,都强调个人的领悟能力,然而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
32、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揭露了宗教的腐败,但是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来自教会的各种支持,因此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正如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天才得到了教皇的支持一样。而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材料二 赵林教授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 ”他认为:在 1516 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 17 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
33、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 15 -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1)根据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林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的主要理由。
34、(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答案】 (1)不同:文艺复兴宣传希腊文化和异教文化,宗教改革则反对异教文化;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与原基督教会仍有联系,宗教改革则要摆脱原基督教会的控制。(2)理由: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甚至还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3)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
35、了思想上的准备。【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解读材料信息,从“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 、“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 “文艺复兴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等分析信息,并综合回答。(2)注意解读材料信息,从“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 “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而文艺
36、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等分析信息,并综合回答。- 16 -(3)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宗教改革影响,从促进思想解放和摆脱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角度分析概括即可。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比较【名师点睛】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原因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资产阶级建立自己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要求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本
37、质 都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从思想内容上看,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同作用 都起了思想解放作用,打击了天主教的神学统治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资产阶级形成(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场手工业大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兴起发展兴起于意大利,后扩展到西欧起源于英国,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影响全世界。斗争矛头封建教会 封建制度异活动范 主要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 在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等多方面成绩- 17 -围 等方面取得成就 显著斗争武器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斗争形式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抛弃宗教外衣影响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流派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同时
38、也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立法权是制定、修正或废止法律的权力,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应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通过自己的立法机关来行使立法权。立法机关定期开会,除此之外还有权监督法律的执行。 ”“行政权是决定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的权力,它执行国家的意志,应该由国王掌握。 ”“司法权是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的权力,具有独立性,应由法院和陪审官行使孟德斯鸠材料二 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
39、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材料三 人们在建立国家时,每个人通过契约把所有的权力都转交给了集体,在由这样的契约所建立的国家里,所有的人在政治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人民集体经常表达出来的意志成为“公意” ,它构成主权,主权即公意的运用。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它必须由人民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它是统一的,也不能被分割。政府是主权者的执- 18 -行人,应该执行人民的意志,受人民监督。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有权任用和罢免他们。卢梭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德斯鸠的观点,并从理论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启
40、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答案】 (1)观点:实行三权分立。影响: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2)伏尔泰:强调天赋人权。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共同之处: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捍卫人民权利;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主张权利平等。(3)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立法权立法机关定期开会,除此之外还有权监督法律的执行”、 “行政权它执行国家的意志,应该由国王掌握” 、 “法权是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的权力,具有独立性,应由法院和
41、陪审官行使”等信息即可归纳孟德斯鸠的观点。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否定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统治提供理论基础方面分析作答。(2)根据材料二“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和结合伏尔泰的思想即可知道是天赋人权;根据材料三“人们在建立国家时,每个人通过契约把所有的权力都转交给了集体,在由这样的契约所建立的国家里主权即公意的运用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人民有权任用和罢免他们”可知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关于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抨击封建制度、反对等级观念、权利平等等方面思考作答。(3)关于启蒙运动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可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作答。【点睛】材料解
42、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观点、影响” “思想主张、共同之处” “影响”等相关设问要求。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立法权立- 19 -法机关定期开会,除此之外还有权监督法律的执行” 、 “行政权它执行国家的意志,应该由国王掌握” 、 “法权是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的权力,具有独立性,应由法院和陪审官行使” 、 “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人们在建立国家时,每个人通过契约把所有的权力都转交给了集体,在由这样的契约所建立的国家里主权即公意的运用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人民
43、有权任用和罢免他们”等,紧扣设问要求。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抓住教材中关于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第四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25.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亚洲史材料二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
44、,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向学” 。在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 ,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 ,到庆历年间, “人渐知读书” 。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北宋时,三河“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 。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 ,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 。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教子任钧使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 。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 ,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摘编自宋史资料汇编材料三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坊巷桥
45、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材料四 北宋时, “负担之夫,微乎其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20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五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 ”(通典 )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 年)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宋会要辑稿选举 )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的现象。摘编自为儒家
46、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文化角度说明“宋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答案】 (1)宋词繁荣;画学兴起;理学形成;心学产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发明。 (任答其中 5 点)(2)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3)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 。【解
47、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文化繁荣的史实(宋词、绘画、理学、心学、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方面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二“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在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 、 “人渐知读书” 、 “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等信息概括特点即可。(3)根据材料三“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材料四“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材料五“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等信息可从商品经济发展、印刷术进步、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统治者政策、书院发展等方面回答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