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 资源ID:902828       资源大小:49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 安在 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B) 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C) 其夫 呓语 夫战,勇气也(D)天似穹庐,笼 盖四野 乃悟前狼假寐,盖 以诱敌2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安 求其能千里也(B)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C)燕雀 安 知鸿鹄之志哉(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安得使予多暇日青,取之于

    2、蓝, 而青于蓝 吾尝终日而思矣(A)与相同,与相同(B) 与不同,与相同(C) 与相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不同4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尝与过宋将军 广故数言欲亡(B) 问今是 何世,乃不知有汉 隐隐何甸甸(C) 天下事有难易乎 叫嚣乎东西(D)残贼公行,莫之 或止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 兴之5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敏 而 好学,不耻下问(B)玉在山而 草木润(C)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D)蟹六跪 而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6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予观夫巴陵胜状

    3、,在洞庭一湖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A)与相同,与相同(B) 与相同,与不同(C) 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7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B) 既 克,公问其故 既来之,则安之(C) 侧目 莫 敢过其门 莫我知也夫(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两刃相割,利钝乃 知8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貊兮(B)今乃烦尔 妪一煮芋也(C)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D)无他,但手熟

    4、尔 9 对下列句子中下划线的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摄乎大国之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A)与相同,与相同(B) 与相同,与不同(C) 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10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存者 且偷生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 报府(B) 吴广以为 然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C) 若 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操虽 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1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问今是何世, 乃 不

    5、知有(B)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C)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D)而陋者 乃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2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 如土石何且行千里,其谁不知(A)与相同,与相同(B) 与相同,与不同(C) 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1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B) 如今人方 为刀俎,我为鱼肉 孰为汝多知乎(C) 室中更无人,惟 有乳下孙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D)积土成山,

    6、风雨兴 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14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B) 虽 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C)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D)虽 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15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今存 其 本,不忍废若所市于人者 若 为佣耕,何富贵也(A)与相同,与相同(B) 与相同,与不同(C) 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16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 且焉 置

    7、土石(B) 且 焉置土石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C)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 还也 其若是,孰能御之(D)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 尔其无忘乃 父之志17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于是 为 长安君约车百乘(B)谁 为 大王为此计者(C)庖丁 为 文惠君解牛(D)秦 为 知之,必不救也18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焉 则牛羊何择焉(A)与相同,与相同(B) 与相同,与不同(C) 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

    8、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虎见之,庞然大物 也 余闻之也 久(B)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C) 其始,太医 以 王命聚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D)桓侯 故使人问之 广故数言欲亡20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先帝不 以 臣卑鄙(B)吾 以 捕蛇独存(C) 以 勇气闻于诸侯(D)久之,能 以 足音辨人2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将以衅钟(A)与相同,与相同(B) 与相同,与不同(C) 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22 下列各组句子

    9、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公子勉之 矣 盖亦反其本矣 (B) 受命 以 来,夙夜忧叹 日以尽矣(C) 累寸不 已,遂成丈匹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D)木欣欣 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23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策之不 以 其道(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C)余船 以 次俱进(D)盖 以 律非故杀24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诸君无意则 已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皆以美于徐公 臣以 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A)与相同,与相同(B) 与相同,与不同(C) 与不同,与相同(D)与

    10、不同,与不同2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 则 耻师焉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B) 居则 曰: “不吾知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C) 之子 于 归,宜其室家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D)橘生淮南 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26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至 则 无可用,放之山下(B)为之,则 难者亦易矣(C)及日中则 如盘盂(D)如或知尔, 则 何以哉27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 临视,则虫集

    11、冠上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A)与相同,与相同(B) 与相同,与不同(C) 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28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将哀而生 之 乎 宋何罪之 有(B) 近塞 之 人,死者十九 我见相如,必辱之(C) 近者 奉辞伐罪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D)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此数者 ,用兵之患也29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北山愚公 者 ,年且九十(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C)陈胜 者 ,阳城人也(D)师 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0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的

    12、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冠切云之崔嵬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顷之,烟炎张天(A)与相同,与相同(B) 与相同,与不同(C) 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均为副词,意为“怎么,哪里” ;B 项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可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 “如果,假如 ”;C 项为名词,“丈夫”,做助词,用在句首,提示下文;D 项 为“覆盖,遮盖”, 为连词,表示推测原因。【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C、D

    13、 三项均为“怎么,哪里”,表疑问语气;B 项为“安身,养生”,做动词。【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安 ”均为“怎么,哪里”,表示疑问;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可是”;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 “地 ”,或不译。故 C 项正确。【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为连词,意为“所以,因此”,为副词,意为“故意”;B项为代词,意为 “什么 ”, 为程度副词,意为 “多么”;C 项 做助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做介词,可译为“于,从 ”,表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D 项均为助词,用于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知

    14、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C、D 三项均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B 项也是连词,但表示因果关系。【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为代词,意为 “这,那”; 做语助词,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均为发语词,起提示和强调作用。故知 C 项正确。【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均为连词,意为“即使”;B 项 为副词,意为“已经”,为连词,意为“既然”; C 项 表否定,相当于“不”, 为代词,意为“没有人”;D 项为连词,意为 “于是,就”, 为副词,意为“才”。【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8

    15、【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B、C 三项均做代词,“你的,你们的”;D 项通“耳”,用在句尾表示限制,相当于“罢了”。【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均等同 “于”,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等; 为“或许,也许”,为语气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均为连词,意为“暂且,姑且”;B 项 表肯定,意为“是的,对的”,为代词,意为 “如此,这样”;C 项为连词,意为“如果,假如”,为动词,意为“像,好像 ”;D 项 为连词,意为“即使,纵然”, 也为连词,意为“虽然”。【知识模块】 古

    16、代汉语基础知识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C、D 三项加点字均为副词,意为“竟然”;B 为连词,意为“于是,就”。【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代词,相当于 “他(她) 的、它的、他们的”, 也为代词,意为“其中,其中的”;都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均用在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等;B 项为动词,意为“是”,也为动词,意指“认为、以为”;C 项 为副词,意为“只”,为句首语助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D 项为“于此”,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此”的

    17、语法功能,为代词,意为“哪里,怎么 ”,表示反问。【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B、C 三项均为连词,意为“即使,纵然”;D 项为副词,通“唯”,意为“仅,只有”。【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句中“其 ”为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为代词,相当于“这,那”;均为代词,意为“ 你(的),你们(的)”。【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句中“焉”做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B 项 两句中“且”均为连词,意为“况且,再说”;C 项句中“ 其”做副词,

    18、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相当于“还是”,做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D 项句中“乃”做副词,意为“竟然”,为代词,意为“你的”。【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B、C 三项“为”均为介词,意为“给、替”;D 项为连词,意为“假使,如果”。【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句中“为 ”为介词,意为“替,给 ”; 为连词,意为“因为”;两句中“焉”均做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B 项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用在句

    19、末,表示反诘语气;C 项 为介词,意为“凭借,依靠”,为连词,表目的,意为 “去,用来 ”;D 项均为副词,意为“故意,特意”。【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以”为动词,意为“认为”;B、C、D 三项“以”均为介词,意为“凭借,依靠”。【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为动词,意为 “以为,认为”,为介词,意为“凭、靠”;均为介词,意为“拿、用”。【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两句中“矣”均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B 项 句中“以”做语助词,表时间,通“已”,已经;C 项句

    20、中“已”为动词,意为“停止”,为副词,意为“已经”; D 项 句中“以”为连词,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为连词,表并列关系。【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C、D 三项“以”均为动词,意为“按照,依照”,B 项为介词,意为“凭,靠”。【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句“已” 通“矣”,语气词, 为副词,意为 “太,特别”; 均为动词,意为“以为,认为”。【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为连词,意为“却,可是”,为连词,意为“那么,就”;B 项通“辄”,意为“总是,常常”,为连词,意为

    21、“原来是”;C 项 为助词,用于句中以凑足音节,为介词,意为“在”;D 项均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则”为连词,表转折,意为“却,可是 ”;B 、C、D 三项均为连词,表因果,意为“那么,就”。【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为连词,意为 “就,那么”, 为连词,意为 “原来是”; 均为连词,表顺承,意为“就,便”。【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句中“之”为代词,指说话者本人,为宾语前置标志;B项句中“之 ”为助词,意为 “的”, 为代词,意为 “他”;C 项 句中“者”表示停顿,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D 项两句中“者”均放在数词之后,往往总指上文提到的人、事、物。【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C、D 三项加点字均放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或判断;B 项“者”是用在因果复句的末尾,提示原因。【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3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为“到,往 ”,动词,调整音节,无实义。【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注意事项

    本文([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