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1及答案与解析.doc

    • 资源ID:897922       资源大小:1,004.50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1及答案与解析.doc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 FeCl3 溶液时,先将 FeCl3 固体溶解在硫酸中,再加蒸馏水稀释到所需浓度(B)铵盐受热分解的产物不一定均有氨气(C)干燥 SO2 气体时,可以将其通过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D)欲除去 CO2 气体中混有少量 CO 气体杂质,可用点燃使其自己燃烧的方法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C) Na2O2 溶于水呈强碱性,所以 Na2O2 是碱性氧化物(D)NO 2 溶于水呈强酸性,所以 NO2 是酸性

    2、氧化物3 下列各组中的反应,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 )。(A)由乙酸和乙醇制乙酸乙酯;由苯甲酸乙酯水解制苯甲酸和乙醇(B)由甲苯硝化制对硝基甲苯;由甲苯氧化制苯甲酸(C)由氯代环己烷消去制环己烯;由丙烯加溴制 1,2二溴丙烷(D)由溴丙烷水解制丙醇;由丙烯与水反应制丙醇4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箐”的分子(直径为 1310 -9m)恢复了磁性。“钴酞箐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和植物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箐 ”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的分子直径比 Na+小(B)它的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C)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

    3、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悬浊液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元素化合价上升,一定有另一种元素化合价下降(B)只含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C)分子晶体中,可能不存在共价键,但一定存在分子间作用力(D)两种元素组成的分子中一定只有极性键6 下列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 )。(A)标准差(B)标准分(C)算术平均数(D)区分度7 期末考试属于( ) 。(A)诊断性考试(B)形成性考试(C)测试性考试(D)终结性考试8 下列不属于化学实验内容改革的是( )。(A)生活化(B)趣味化(C)社会化(D)绿色化9 在化学学习中化学平衡的知识对电离平衡知识的影响属于( )。(

    4、A)正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10 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混合物加热可制得气体甲,在残余固体中加入一定量浓硫酸加热可以制得气体乙。下列关于甲、乙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具有强氧化性,乙具有漂白性(B)实验室里都可以用排液法收集甲和乙(C)铁丝在甲、乙中燃烧,其产物中铁价态相同(D)甲、乙分别通入 KI 淀粉溶液,两者均无变化11 将浓度为 01 mol.L -1HF 溶液加水不断稀释,下列各量始终保持增大的是( )。(A)c(H +)(B) Kac(HF)(C)(D)12 已知 G 是一种具有和卤素单质相似性质的直线型分子, J 是一种角型分子,G和 J 按物质的量之比

    5、1:1 反应后生成直线型分子 L 和分子 M(组成 G、J、L、M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均小于 10)。分析下图,指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常温下 J 是液体,能与某种活泼非金属单质气体反应,产生具有氧化性的单质气体(B)组成 G 的两种元素中,一种元素能与 J 中的两种元素分别形成直线型分子(C) L 的水溶液呈酸性,与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D)M 可能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性物质13 乙酸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一种重要的有机试剂 M。核磁共振光谱发现 M 分子中的氢原子没有差别,红外光谱发现 M 分子里存在羰基,且 M 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一个平面上。M 极易与水反应重新变为乙酸

    6、,则 M 分子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A)(CH 3CO)2O(B) CH2 CO(C) CH3CHO(D)HCHO14 在恒温恒压下,1mol A 和 n mol B 在一个密闭的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生成 a mol 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 A 和 B 达平衡时的转化率之比一定为 1:2(B)起始时刻和达平衡后容器中混合气体密度相等(C)当 A 表示的反应速率与 C 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 1:2 时,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若起始时放入了 3 mol A 和 3n mol B,则同样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生成

    7、 3a mol C15 关于反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思是学会教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B)反思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C)反思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D)教师反思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16 从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来看,可把化学课程的设计形式分为( )。(A)分科化学课程和综合理科课程(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C)学科课程与化学活动课程(D)化学课程与化学活动课程17 根据下图,可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Co 2+(aq)Cd(s) Co(s)Cd 2+(aq)(B) 2Ag(s)Cd 2+(aq) 2

    8、Ag+(aq)Cd(s)(C) 2Ag+(aq)Cd(s) 2Ag(s)Cd 2+(aq)(D)2Ag +(aq)Co(s) 2Ag(s)Co 2+(aq)18 硅酸盐与二氧化硅一样,都是以硅氧四面体作为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可以用投影图表示成 ,其中。表示氧原子,中心黑点表示硅原子。硅氧四面体通过不同方式的连接可以组成各种不同的多聚硅酸根离子。图示为某无限长单链的多聚硅酸根离子(见下图),试确定该阴离子中硅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A)1:2(B) 1:3(C) 1:4(D)2:519 将 Fe、Mg 合金 400 g 投入到足量的一定浓度的硝酸中,金属与硝酸完全反应(金属全部溶解

    9、) ,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V L(气体为 NO 和 NO2),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理论上最多可得沉淀 825 g,则 V 值可能为( )。(A)823(B) 186(C) 560(D)53420 STS 思想的实质是( )。(A)人文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B)科学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C)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D)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统一二、简答题21 以“铁及其化合物 ”一课为例,分别以实验问题解决和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设计教学核心问题与教学思路,并分析教师在选择和使用素材时的注意事项。22 “物质结构与性质 ”模块出现很多之前课程中没有涉及的核心概念,其中“

    10、原子轨道”就是该模块主题 1 中涉及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很多教师在本模块的教学中也会重点进行讲解。请简述“原子轨道 ”的学习对学生后续学习的作用。三、诊断题22 某教师在一次单元测验中,设计了如下试题考查学生。 【例题】浅绿色的Fe(NO3)2 溶液中存在着如下的平衡:Fe 2+2H 2O Fe(OH)22H +,若往此溶液中加入盐酸,则溶液的颜色( )。 A绿色变深 B变得更浅 C变黄绿色 D 不变 其中有 674的学生按下述思路解题后选择了 A。 【解题思路】由于硝酸亚铁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当往该溶液中加入盐酸时,促使水解平衡向左移动。使得溶液中的亚铁离子浓度增大。因此溶液的浅绿色加深。

    11、 试根据上述解题过程及考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23 该题目的正确答案是_,解题思路是_。24 试分析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四、案例分析题24 材料:思维导图,也称为心智图。20 世纪 70 年代初,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的过程中,发现协同运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技巧,能够提高思维的效率,同时他又受到达.芬奇相关笔记的启发,在研究脑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信息论、记忆技巧、理解力和创意思考及一般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思维导图的初步设想。此后托尼.巴赞将这种思维技巧传授给一群学习障碍者,而这些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就成为学校中的佼佼者。他将研究成果集结成书

    12、,并逐步完善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不仅仅存在于抽象的知识单元体系之中,它还鼓励学习者以绘制图形等方式将知识结点继续辐射到新的相关层次结构,直至思维导图容纳了足以满足认知或学习目的的全部思想。问题:25 与思维导图相似的概念还有概念图,请简要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26 设计一个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化学教学的策略。27 任选一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思维导图。五、教学设计题2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材料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 内容标准” :“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材料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

    13、学.选修 5(人教版)的目录。材料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 5(人教版)“苯酚” 的相关原文。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 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简要分析学情。29 写出本课的化学三维教学目标。30 确定本节教学的重、难点。31 设计一个教学过程。32 结合教学过程,设计一个板书。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一般实验室中配制 FeCl3 溶液时,是先将 FeCl3 固体溶解在盐酸中,再加水稀释,目的是抑制 Fe3+的水解,而用硫酸溶解则在溶液中引入了其他离子,故 A 项错误;镀

    14、盐受热分解的产物不一定有氨气,像氧化性酸对应的铵盐,不生成氨气,例如 2NH4NO3 2N2O 24H 2O,故 B 项正确;SO 2 是酸性气体,能与碱石灰发生反应,所以不能用碱石灰干燥 SO2 气体,故 C 项错误;CO 作为杂质说明其含量很少,在大量不可燃也不助燃的 CO2 中,其不可能被点燃,所以不能使用点燃的方法除去 CO2 中的 CO,故 D 项错误。所以本题选 B。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故 A 项正确;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 H2O,CO 等,故 B 项错误;碱性氧化物是能跟酸起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或与水反应生成碱,且生

    15、成物只能有盐和水,没有任何其他物质生成,Na 2O2 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碱,但它是过氧化物而不是碱性氧化物,因为它除了生成碱之外还有氧气,所以它不是碱性氧化物,故 C 项错误;酸性氧化物是一类能与水作用生成酸或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或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的氧化物,且生成物只能有一种盐和水,不可以有任何其他物质生成的物质,而 NO2 与水反应除生成硝酸之外,还生成 NO,所以其不是酸性氧化物,故 D 项错误。所以本题选 A。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酸和醇的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而酯水解也属于取代反应;B 项,甲苯硝化生成对硝基苯属于取代反应,而甲苯氧化制苯甲酸属于氧化反应;C 项,

    16、卤代烷烃消去制烯烃属于消去反应,烯烃加溴制溴代烷烃属于加成反应; D项,卤代烷烃水解制醇属于取代反应,烯烃与水反应制醇属于加成反应。所以本题选 A。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该分子的直径可以判断,其在水中可形成胶体(胶体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在 1nm100nm),而胶体中分散质是不可能透过半透膜的,所以A、B、D 项错误,C 项正确。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例如 NO2 与 H2O 反应,其化合价上升与下降的均是 N 元素,故 A项错误;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如 H2,其只含有共价键,但其不是共价化合物,故 B 项错误;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但不一定存

    17、在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其属于单原子分子,所以其晶体中仅有分子间作用力,而没有共价键,故 C 项正确;两种元素组成的分子中也可能具有非极性键,例如H2O2 中,既有极性键也有非极性键,故 D 项错误。所以本题选 C。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标准差定义为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反映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标准分是一种由原始分推导出来的相对地位量数,它是用来说明原始分在所属的那批分数中的相对位置的;算术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均值的指标;区分度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在编制测验时筛选题目的依据。故选 A。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终结性考试是指在学年或学期终结时,为了衡量阶段性的教学效

    18、果,给学生评定成绩而进行的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都属于这种考试。终结性考试检测学生在阶段性学习过后是否达标。故选 D。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化学实验内容改革包括:(1)化学实验生活化;(2)化学实验趣味化;(3)化学实验社会化。故选 D。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学习迁移的方向来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迁移还可以根据迁移影响效果不同,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不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如果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就称为正迁移,起到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则称为负迁移。本题中并不能看出是促进还是

    19、抑制作用,因此只能是 C 或者 D,即顺向或者逆向迁移。在化学学习中,先学习化学平衡知识,才接触了电离平衡知识,化学平衡的知识对电离平衡知识的影响属于顺向迁移,故选 C。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题意可以推出甲为氧气,乙为氯气。氯气没有漂白性,是氯气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A 项错误;氧气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而氯气则不能用排水法,但可以用排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方法进行收集,B 项正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其产物中铁的化合价态不相同,C 项错误;氯气可使 KI 淀粉溶液变蓝,D 项错误。所以本题选 B。11 【正确答案】 D【

    20、试题解析】 在 HF 溶液中存在平衡 HF H+F -,在用水稀释 HF 溶液时,平衡虽然右移,但溶液中 H+、F -和 HF 的浓度都在减小,另因 Kac ,而平衡常数 K 不变,所以 增大。故本题选 D。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题意可知,G 是(CN) 2,J 是水, L 是 HCN,M 是 HCNO(正氰酸)。L 是氢氰酸,其水溶液呈弱酸性,如果与物质的量相等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NaCN 属于弱酸盐,其水溶液呈碱性,C 项错误。故本题选 C。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核磁共振光谱发现 M 分子中的氢原子没有差别”可排除 C 项,根据“M 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一

    21、个平面上”可排除 A 项,根据“M 极易与水反应重新变为乙酸”可排除 D 项。故本题选 B。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反应达到平衡时,物质 A 和 B 的转化量为 1:2,但其起始浓度不同,所以物质 A 和 B 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之比不是 1:2,故 A 项错误;由于体系恒温恒压,而该反应朝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进行,所以反应达到平衡后体积缩小,而体系质量不变,所以容器中混合气体密度变大,故 B 项错误;A 表示的反应速率包括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C 同样,只有 A 表示的正反应速率和 C 表示的逆反应速率之比,或 A 表示的逆反应速率和 C 表示的正反应速率之比为 1:2 时,才能说

    22、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 C 项错误。所以本题选 D。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不是对学生的行为结果的反思,是一种教师自我反思,是提升教学技能的手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故选 B。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对化学课程的设计形式做出不同的划分。从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来看,可分为分科化学课程与综合理科课程;从课程的实施要求来看,可分为必修化学课程与选修化学课程;从课程内容的性质特点来看,可分为化学学科课程与化学活动课程。故选 A。17 【正确答案】

    23、 B【试题解析】 由原电池的正负极结构可知,金属活动性 CdCOAg ,由此可判断,选项中只有 B 项的反应无法发生。所以本题选 B。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对于每个结构单元,有 1 个硅原子,2 个完整的氧原子,2 个与相邻的一个结构单元共用的氧原子,故相当于具有 3 个氧原子,故本题选 B。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参加反应的硝酸足量,则 Fe 将被氧化成三价,设 Fe 的物质的量为mol,Mg 的物质的量为 y mol,根据已知得 ,解得 。由此可知,反应共转移 025 mol 电子。如果产生的气体均为 NO2,则气体体积V2240 2556 L,如果产生的气体均为

    24、 NO,则气体体积 V224L186 L ,已知气体是 NO 和 NO2 的混合气体则体积肯定在L 56 L 之间,故本题选 D。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STS 是科学 (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 的简称,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STS 思想的实质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故选 C。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以实验问题解决为主线:当学生进入实验室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盛放氯化亚铁溶液的试剂瓶中有黑色的固体,它是什么?为什么? 可以将这样的素材开发设计成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其核

    25、心问题及教学思路为: 加入了铁钉的FeCl2 溶液与未加铁钉的 FeCl2 溶液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在 FeCl3 溶液中加入铁钉就没有 Fe3+? 除了 O2,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将 Fe2+氧化为 Fe3+?除了 Fe,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将:Fe 3+还原为 Fe2+? 说一说:你对实验室保存 FeCl2 溶液有什么建议? 以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可以抓住贫血、补血的教学素材,以此为主的教学思路,设计核心驱动问题: 补铁剂中的铁元素是 2 价还是3 价? 补铁剂中为什么加入维生素 C? 补铁剂如何保存? 在补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注意事项:教师在选择和使用素材的时候,一定要贴近核心的教

    26、学内容,不要在枝节上做文章,更不要一味贪图素材的丰富,而忽略了素材的作用,要注意素材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关系;另外,选取的素材一定要贴近学生,选取学生较熟悉,并且对其学习有帮助的素材,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选取的素材要贴近现实,有新鲜感,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22 【正确答案】 学习原子轨道的科学概念后,学生便于认识原子轨道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在必修阶段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但这是比较低水平的认识,如果有站在量子化基础上的原子轨道概念,学生将会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周期是怎么来的、周期源于能级的划分,可以更深刻地认识族的概念。使学

    27、生认识到元素周期表不是事实的罗列,而是存在内在的规律的。在必修阶段讨论过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如果有比较科学的原子轨道概念,将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元素的性质(电离能和电负性) ,帮助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的性质,同时也会影响到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的学习。三、诊断题23 【正确答案】 该题目的正确答案是 C。正确的解题思路是:由于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显强氧化性。所以往硝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盐酸时,溶液中的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因此溶液呈黄绿色。24 【正确答案】 本题解答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忽视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显示出强氧化性,使

    28、得在加入盐酸时,亚铁离子被氧化,溶液颜色变为黄绿色。四、案例分析题25 【正确答案】 根据诺瓦克对概念图的描述,概念图包括结点、连线、层次等级和命题四个基本构成要素。通过把概念放在不同的层次来表示概念之间的上下位关系和相关关系;而处于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之间还可以通过交叉连接来体现层级关系,是对人脑中积累的概念知识以及它们间的逻辑关系的表征。根据托尼.巴赞对思维导图的描述,其组成要素是颜色、线条、图形、联想和想象,不同的图形表示在恩维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想法,图形之间的连线表示思维的过程,还可以使用数字标明思维过程的先后顺序,清楚地记录下思维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相连的两个图形之间甚至可以是没有逻辑

    29、关系的跳跃式思维的结果。这非常符合人类思维的特点,能很好地展现人类思考问题的流程,是一种表示思维过程的方式。人们在思考过程中记录下每一个思想火花,是思维过程的可视化体现。概念图的特点是:结点之间有连接词,用来说明结点之间的关系; 有层次结构,展示概念之间的包容性;结点是单个概念; 不同分支的结点之间存在交叉连接,呈网状结构;有一套严格的评估标准,便于评价; 形式严谨,多用于概念较多的理科教学;应用范围较窄,主要用在教育领域; 难于理解,构图时间较长。思维导图的特点是:结构由个人思路而定,便于个人理解记忆; 颜色丰富,使用图形和联想;问题导向,有利于解决矛盾冲突; 从中心向四周发散,呈树状结构;

    30、主观性强,不便于评价; 形式活泼,多用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的文科教学;用途广泛,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只要需要思考的地方就可以使用;构图较随意,用时短。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使用图形;由结点和连线组成;语言简练、形式直观;有一定的层次结构;都可用在课堂教学中。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两种不同的知识可视化方法,其本质差别是侧重点不同。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它们在表现形式、知识表达能力、应用领域、美观程度和受学术界关注程度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异。26 【正确答案】 应用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可以将教师单纯的“教” 转变成为“教”与“学”并举,教师可以用来

    31、对学生进行启发、辅导和因材施教,而学生也真正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统领概念和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方法一:在新授课上教师可以准备数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分别写上本节课涉及的相应名词或概念,边讲课边请学生配合教师摆弄卡片,以完成教学要求。因为在摆弄卡片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十分想弄清楚概念之间究竟有什么具体的意义联系,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课堂气氛也因此异常的活跃,课下学生就可以根据课上的“卡片游戏”规整思维导图笔记。方法二:教师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具体步骤:课前准备好一张白纸和几支彩笔。上课时,在教师导入新课后,学生把这节课的主题用较大的字体写在纸的中央,

    32、并根据教师对这节课主要内容的介绍,从中央向外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支,分别写上相应的关键词。当教师逐渐讲解时,学生跟随讲解在备分支后根据需要添加新的分支并记下关键词。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学生可以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用连线标出,并用不同颜色注明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所有的知识点都已经综合在一张纸上,学生很容易找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这样做笔记的方法不仅在一节课上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而且对于后续学习以及考前复习都非常有帮助,如果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绘制思维导图,效果会更明显。在学习新课时,通常应该

    33、建议学生以小组(24 人)形式构建思维导图,以保证学生在一开始就能统一在一个主题上。并且比较哪个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习。27 【正确答案】 以“ 离子反应 ”为例:五、教学设计题28 【正确答案】 教材内容分析: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苯酚的内容编排在烃和醇之后进行教学,此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的思路和方法,并且对苯酚可能与哪些试剂反应及反应类型具有一定的猜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从苯酚的结构入手,注意与醇和苯的性质进行比较,通过开展学生活动的方式探究苯酚的物理、化学性质。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面的又一种烃的衍生物,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

    34、接着安排对苯酚的学习有其独有的作用。因苯酚的结构中也含羟基,通过苯酚性质的学习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羟基官能团性质的掌握,而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一定的不同之处,让学生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 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在学生掌握苯酚性质的同时,又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教材的这一安排以及本节内容的知识特点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成为可能。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的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

    35、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烃的学习,已掌握了苯的结构与性质关系;同时通过醇的学习,已学会羟基的结构与性质关系,认识了羟基的化学性质。因此,学生在学习苯酚时,学习方法和知识基础上已具有适当的铺垫。但对酚羟基的酸性相对强弱(与碳酸和碳酸氢根的比较)及苯酚的三溴取代的理解还是具有一定困难。所以,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的较好策略应该是进行比较(苯、醇) 分析、讨论猜想、实验探索的方式。29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出酚类物质的结构特征;能描述苯酚的物理性质;了解苯酚溶解性情况及原因;能比较醇羟基和酚羟基的化学性质差异,即了解苯环对羟基的影响;能书写酚羟基弱酸性的相关常见方程式;能比较苯与苯酚中

    36、苯基的化学性质的相似和差异,了解羟基对苯环的影响;知道苯酚与氯化铁的显色反应。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苯酚结构分析,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通过苯酚与苯、醇羟基的比较学习,培养猜想和预测能力和比较学习的思想;通过对实验活动观察、记录、总结,培养实验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差异性比较,树立由官能团着手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官能团相互影响的事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苯酚和酚类物质的应用,认识酚类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工业含酚物质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珍视生存环境的习惯,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观。30 【正确答案】 教学重点:苯酚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有机物,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模型、实验探索、分析对比、练习提高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酚羟基的弱酸性、苯酚的取代反应及显色反应。教学难点:在学习过苯和羟基性质基础上,通过“抓住结构认识性质,根据性质反证结构”的思想,理解羟基与苯环相互影响,对苯酚性质的影响及与醇、苯性质比较的差异。31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32 【正确答案】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苯酚 一、分子结构 二、物理性质 三、化学性质 1酸性 2取代反应可对苯酚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 3显色反应 遇 FeCl3 显紫色,可检验苯酚和 Fe3+的存在 四、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


    注意事项

    本文([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1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twoload29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