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职业资格类试卷]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

    • 资源ID:896633       资源大小:99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职业资格类试卷]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

    1、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 10 及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每对画线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噩 耗惊愕 陨落损 失(B)洗 濯 斟酌 绥靖气馁(C) 赎 罪私塾 取缔真谛(D)缄 默娴熟 怄气抠 门2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汽车在老大爷身边戛然而止,市长打开车门,露出和蔼可亲的笑颜,亲自搀扶老大爷上了车。(B)我们的身体在不断长大,我们心中的一种情感也在潜滋暗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C)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D)夏乃声音的季节,蝉声更像一首绝句。这

    2、诗中自有其生命情调,旷远飘逸,让人不禁听得屏气凝神。3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艰难跋涉,我们发现,如果没有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任何理顺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举措,都将事倍功半。(B)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C)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共生现象,如燕千鸟从鳄鱼牙中啄取水蛭,为鳄鱼提供口腔卫生服务,同时它自己也得到了所需的食物。(D)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把当地的主要河流称为母亲河,是因为这些河流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是区域文化的摇篮。4 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包括( )。华兹华斯雪莱拜伦骚塞柯勒律治(A)(B)

    3、 (C) (D)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分为 “风”“雅”“ 颂” 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种。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B)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刘禹锡的石头城是唐诗的代表作,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宋词的代表作(C)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再别康桥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D)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萨缪尔 .贝克特于 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6 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吟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 ,她所吟的诗句“冷月葬花魂 ”,

    4、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写照。此才女是( )。(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妙玉7 以下几项作文教学活动中,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的一项是( )。(A)作文课上要求学生限时作文,45 分钟完成 1000 字的习作(B)用 “头脑风暴” 的方法,要求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以激发创新思维(C)带学生到森林中观看日出日落、举行篝火晚会,要求学生表达体会(D)组织班级文学社,要求学生自主编辑班刊、板报,并在全校展示交流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倡导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下列关于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阐述,不恰当的是( )。(A)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

    5、文(B)播放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减少讲解课文的时间(C)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用多媒体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下列对“学会倾听 ”理解正确的是 ( )。(A)恰当运用语音、语体和态势语(B)能够对对方的话语及时作出应答(C)能够感知不同个体发出的声音(D)耐心专注,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10 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正确掌握生字词;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通过自主、合

    6、作、探究,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价恰当的是( )。(A)目标设计缺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明确设定(B)作者老舍是学生熟悉的大作家,无需再作介绍(C)自主合作探究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不利于攻克难点(D)设计不符合初中学情,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二、填空题11 而或_,_,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1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荀子劝学)1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便下襄阳到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4 万里赴戎机,_。朔气传金柝,_。(木兰辞)15 “四书”指的是论语 、孟子、_和 _。16 “晚清四大谴

    7、责小说 ”是鲁迅提出的中国清末四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分别是李宝嘉的_、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_。17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是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对“六书”中_的定义。18 “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_”是新课标在第_学段对“ 识字与写字 ”的要求之一。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努力建设_的语文课程。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应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相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_。三、文言文阅读2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曰:“ 舜发于畎亩之

    8、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21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虚词的意思。(1)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于:(2)所以 动心忍性 所以:22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实词的意思。(1)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 空乏:(2)入则无法家 拂士 拂士:23 翻译下面的句子。(1)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9、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4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想要摆脱“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四、教学实践24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回答 2526 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5 文本解读(1)这首词的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2)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

    10、怎样的思想情怀?26 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1)请给本首诗设计一个合理的朗读教学方案。(2)针对本诗的重难点,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案。2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728 题。向一棵树鞠躬王崇亚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

    11、持着一种队形。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

    12、,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

    13、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 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

    14、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27 文本解读(1)第二段说:“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 “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28 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1)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的要求,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为本文教学制定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解读文本内容,请给本节课

    15、拟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教学导人语,以引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五、写作题29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文体、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 10 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噩()耗惊愕() 、陨(yn)落损(sn)失;B 项,洗濯(zhu)斟酌(zhu)、绥(su)靖气馁(ni);C 项,赎 (sh)罪私塾(sh)、取缔(d)真谛(d)。D 项,缄(jin)默娴(xin)熟、怄(u)气抠(ku)门。2

    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句中的主语是“汽车”,“戛然而止 ”是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所以使用对象错误。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属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不只是”不能与“而是”搭配,应将“不只是”改为“不是”。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9 世纪,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所以有“湖畔诗人”之称。他们反对古典主义,歌颂大自然,有消极浪漫主义倾向,与拜伦、雪莱和济慈的“恶魔派”存在论争。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作家郁达夫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不是徐志摩的作品。6 【正确答案】 B7 【正确答案】 A【试题

    17、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 45 分钟能完成 600 字左右的习作。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在实际教学中若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但是在运用中,应时刻注意课件的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贯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理念和原则。B 选项,不能用影视作品代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以播放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为由而减少课文讲解时间。违背语文新课程理念。所以答案选择 B选项。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义务教育语

    18、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理解,具体考查对口语交际目标中“学会倾听”的理解。新课标初中阶段的口语交际目标第 2 条明确指出:“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D 选项正确。而 A 选项“恰当运用语音、语体和态势语”和 B 选项“能够对提出的话题及时作出应答”是对“表达”的理解。C 选项“能够感知不同个体发出的声音”是人的生理属性,不属于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学会倾听”的目标。故选择 D 选项。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纵观这三个目标,仅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层面设定目标,缺少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意义是很明显的,“培养学生热

    19、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应舍掉,故 A 项评价正确,当选。二、填空题11 【正确答案】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12 【正确答案】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3 【正确答案】 即从巴峡穿巫峡14 【正确答案】 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15 【正确答案】 中庸;大学16 【正确答案】 官场现形记;孽海花17 【正确答案】 转注18 【正确答案】 速度;四19 【正确答案】 开放而有活力20 【正确答案】 正确性和有效性三、文言文阅读21 【正确答案】 (1)于:介词,在。(2)所以:用这些来。22 【正确答案】 (1)空乏:使受贫困之苦。(2)拂士:拂,通 “弼”;弼士,能直谏过失的大臣。

    20、23 【正确答案】 (1)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24 【正确答案】 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四、教学实践25 【正确答案】 (1)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 ,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的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

    21、给人的感觉不是“ 悲” ,不是 “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2)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 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26 【正确答案】 (1)朗读设计:学生集体朗读全词,发现字词读音问题,教师做诵读指导。明确:熟悉字音(生字:舸 g 遒 qi 稠 chu 遏 );理解词义(生词:寥阔、挥斥方遒、中流);先找韵脚,把握韵脚,读出韵味(韵脚:秋、头、透、流、由、游、稠

    22、、遒、侯、否、舟)。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听教师朗读全词(范读),感受形象,理清思路。A作为记游之作,本词突出地塑造了“我” 的形象,圈出塑造“ 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B深秋季节,毛泽东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明确:看到了“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想到了“峥嵘岁月 ”“祖国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C全词描述了几幅画面?明确: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板书)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学生全体朗读全词。(2)重难点研习教学方案: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A学生朗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23、,橘子洲头”。B让学生简要说明其大意: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C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 直立”或“站立”?明确:“独立 ”不仅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首先:带着问题让学生朗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A作者是如何变换视角来描绘这眼前大好秋色的 ?明确:远眺、近观、仰视、俯视B联系写作背景,说明本段大意。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 ,大好河山,秋景无限。寓意各种革

    24、命力量蓬勃发展。C诗词讲究炼字,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明确:染、争、击、翔D品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思考词人为什么 “怅”。联系时代背景,想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面对“ 万类霜天竞自由 ”想到现实社会中被压迫的人民、蓬勃兴起的各种革命力量,想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百感交集而“怅” ,提出革命领导权问题,抒写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其次思考: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 、与众不同?这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

    25、满生机?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最后:品读词的上片引导学生背诵。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带着问题让学生朗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承接过渡B “峥嵘岁月稠” 说明了什么?“恰同学少

    26、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是如何描绘同学少年这一意象的 ?明确:“峥嵘岁月稠 ”是对往日不平凡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精神面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活动和志趣表达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具体研习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 ”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采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师生一起回忆背诵 沁园春.雪,比较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雪在“境”

    27、和“意”上的异同。境:沁园春.雪写的是冬天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长沙描绘了秋天的南方湘江;相比之下沁园春.雪的境界更开阔一些。意:沁园春.雪抒写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革命者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沁园春.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相比之下沁园春.雪气势更宏大一些。27 【正确答案】 (1)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2)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 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 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28

    28、【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并正确读写文本中的重要字词。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榆树的特点,分析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在阅读中圈点勾画,分析文章的行文,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本主题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质朴、坚强、不畏艰辛、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榆树的特点,分析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文本主题。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榆树的象征意蕴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老人的精神品质及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2)导入语示

    29、例一: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吃过榆钱饭?关于榆钱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教师讲述“榆树钱 ”的故事)。榆树是我国北方其常见的一种树,它的叶子和树皮均可人药,它的花被我们称为榆钱,可以说榆树全身都是宝贝。(播放榆树的 PPT 图片)榆树是一种耐旱、耐寒、耐瘠薄、不择土壤、适应性很强的树,它可以生长在悬崖边,它可以茁壮生长于峭壁里,它虽然长相难看如一位满目疮痍的老者,但其却具有让人为之叹服的不屈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作家王崇亚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曾深深地向一棵榆树,向一位如榆树一样的老人鞠躬。大家想具体了解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向一棵树鞠

    30、躬。导入语示例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向人鞠过躬?或许你曾叹服于一位古人的成就而向古人鞠过躬;或许你曾敬佩于一位国家领导人而向他鞠过躬;或许你曾感恩于你的老师、父母而向他们鞠过躬。但是,你有没有向一棵树鞠过躬?相信大家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然而我们的作家王崇亚就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深深地向一棵榆树鞠过躬。鞠躬表达一种敬意、一种感谢。作家为什么会敬重一棵树,感谢一棵树呢?不要着急,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从王崇亚的笔下寻求到答案。(板书:王崇亚向一棵树鞠躬,同时出示 PPT 向学生展示榆树的图片。 )五、写作题29 【正确答案】 让孩子翱翔吧一位哲人曾说过:“ 平静的湖面训练不出勇敢的水手;安逸的环境培养不

    31、了伟大的人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潮,我们国家和民族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我们的教育方法却在剪断孩子们的翅膀,而不是让他们接受历练丰满他们成长的羽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家所熟知的一条真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道理虽是众人皆知,但做起来却很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越发的养尊处优。物质条件的改善并没有带来人文素质的提高,中日两国少儿夏令营活动中,中国少年的种种孱弱行为,无不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原因虽然很多,但究其根源却在我们的家长身上。我们家长惟恐向孩子们表达的爱心不足,给孩子们报补习班,学钢琴、学舞蹈,参加奥林匹克各种学科大赛等,使

    32、我们的青少年不堪重负。我们的学校和社会所呼吁的各种精英教育,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试想我们的孩子以后还能脱离用爱心筑起的巢穴吗?回想古人,难道他们也是如此之教育,如此之溺爱后代吗?不是!屈原博闻强志,从少年时代起就发愤读书。他不依赖前人的勋业,自立为强,奋发有为,处逆境而著离骚,这岂是我们今天备受溺爱的孩子所能比拟的?太史公少年时代亦胸怀壮志,自强不息,访名山,寻前人踪迹,为史记的撰写而不辞辛劳地储备材料,虽身受宫刑,却身残志坚,秉笔直书春秋,立一家之言,试问这又是我们平日所骄宠的孩子们所能做到的?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 “爱”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我们的孩子才能展翅翱翔,

    33、也只有这样,他们脚下的路才更坚实、牢靠。家长们、老师们,放开你们手中的锁链,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要知道,雄鹰属于天空,过度的关爱只会折断飞翔的翅膀。高尔基说:“ 不幸是一所很好的大学。 ”那么就让孩子们在种种的人生奇遇和挫折中,去磨练他们的意志,去锤炼他们的心性,因为社会的不幸和苦难是最好的练兵场。让孩子们展翅翱翔吧!【试题解析】 这幅漫画取材于社会生活,贴近现实,令考生觉得亲切,容易接受图画所包含的信息。这道漫画作文题不仅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材料选择能力。更考查考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这幅漫画蕴含了深刻的含义,留给考生广阔自由的思考空间,立意角度多样。如果站在“社会、

    34、学校、家庭”的角度来写,可以批判教育现状。家庭的溺爱、学校的封闭、社会的极度呵护和过度关注,夺走了孩子磨练的机会。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不要把孩子管得太死,不必小题大做,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写,可以谈励志,谈磨练,谈自立。孩子摔了一跤,这是一件小事,也是好事,应该自己主动站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锤炼一种坚强的品质,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才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当然,考生完全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切入。明确了以上几点,考生就对这道漫画作文试题有了很好的把握,可以为文章准确立意了。一般情况下,考生容易理解命题人的意图,但可能不敢大胆作文,而是束手束脚,容易陷入空洞说教、泛泛而谈的误区。


    注意事项

    本文([职业资格类试卷]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sumcourage2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