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职业资格类试卷]江西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9及答案与解析.doc

    • 资源ID:896046       资源大小:42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职业资格类试卷]江西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9及答案与解析.doc

    1、江西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A)智育等于教学(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 20 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A)教育实践的热潮(B)教育改革的实践(C)素质教育运动(D)教育的国家化走势3 在实践中,教育目的有不同层次的表述,学科教学目标又称为( )。(A)国家教育方针(B)学校培养目标(C)班级教育目标(D)课程教学目标4 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2、( )。(A)学科的教学目标(B)班级的教学目标(C)课程单元的教学计划(D)教师的教学目标5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 )。(A)杜威(B)卢梭(C)洛克(D)赫尔巴特6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B)卢梭(C)赞科夫(D)福禄贝尔7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B)发展学生个性特长(C)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8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自然人 ”。这一观点体现的是教育目的的 ( )。(A)教育无目的论(B)科学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9 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

    3、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的教育学家是( )。(A)陈鹤琴(B)梁启超(C)蔡元培(D)陶行知10 下列哪项观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A)学生应该什么都学,并且什么都要学好(B)为减轻负担,不给学生留作业(C)不要学生考试,尤其是百分制考试(D)教育应该使学生主动、生动、愉快地发展11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高水平的智力(B)道德修养(C)健康体魄(D)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 ( )是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A)美育(B)德育(C)智育(D)劳动技术教

    4、育13 “在教育的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表达的教育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B)个人本位(C)团体本位(D)虚无主义14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 ) 。(A)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B)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C)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改革(D)培养外交人才15 “想得好不如做得好,心动不如行动” 这句话倡导的是 ( )。(A)心理创新教育(B)思维创新教育(C)实践创新教育(D)理论创新教育16 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 )的创新。(A)教育环境(B)教育思想观念(C)教育媒介(D)教育方法17 古希腊一些哲学家认为,人是理性动物,是理性

    5、的负荷者。教育的目的、理性和价值,就在于使人的本质规定和人的和谐发展得以实现,这属于( )的观点。(A)外在目的论(B)内在目的论(C)个人本位论(D)社会本位论18 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知识和智慧基础的是( )。(A)德育(B)智育(C)美育(D)劳动技术教育19 爱因斯坦认为:“ 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

    6、会有合适的关系。” 爱因斯坦的上述看法反映出的教育目的观是( )。(A)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B)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C)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D)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20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 )。(A)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B)努力提升受教育者的能力(C)服从于政治的需要(D)以培养受教育者智力为主21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22 下列既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的是( )。(A)教育评价(B)教育目的(C)教学大纲(D)教学课程23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7、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与企业相结合(C)教育与政党相结合(D)教育与工厂相结合24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 ),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制方面全面发展。(A)素质教育(B)法制教育(C)科学教育(D)创新教育25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人。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符合素质教育的 ( )特征。(A)差异性(B)全面性(C)主体性(D)创新性26 人的素质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只包括( )。(A)生理素质(B)心理素质(C)社会文

    8、化素质(D)群体素质27 “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 教育没有过程之外的目的,这属于教育目的的( )。(A)神学论(B)社会本位论(C)个人本位论(D)教育无目的论二、判断题28 主张教育应该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理论是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理论。(A)正确(B)错误29 教育方针的具体表示中包含教育目的的相关内容。(A)正确(B)错误30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是由于个人利益的不同。(A)正确(B)错误31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不能进行惩罚。(A)正确(B)错误江西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9

    9、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卢梭是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素质教育是实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素质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

    10、人自我实现。【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素质教育的特征就是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诺笃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

    11、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诺笃尔普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所以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实践创新教育即指动手创新能力教育。一个人不能光停留在思维创新中,要培养学生多想、多尝试,才有可能发现许多新的知识。【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个人本位论是指教育目的要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个人自我实现。这与题干中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一致。【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

    12、理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知识与智慧基础。智育是其他各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前提。德育解决的是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问题,它保证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爱因斯坦的观点强调教育过程中人的感受性,是典型的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体现。【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故 A 项正确。【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1 【

    13、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德育有助于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日常行为规范,在教育发展中起到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故选择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

    14、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会生存一书所倡导的受教育对象成为教育主体的观点,突出强调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说法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特征当中的主体性特征所以选择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的素质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即生理素质。【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他在民主主义与

    15、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故选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二、判断题2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与题干表述相符。【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

    16、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实施教育的途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它虽然是由人们主观提出的,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可见,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单一地由个体原因所造成。【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应给以必要的惩罚,有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但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


    注意事项

    本文([职业资格类试卷]江西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9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explodesoak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