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群体心理及行为)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B)口头的规范(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2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B)方向(C)范围(D)纪律约束3 监考老师在考生身边来回走动会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这种现象是( )(A)社会助长(B)社会干扰(C)社会惰化(D)社会促进4 “三个和尚没水吃 ”的现象是 ( )(A)社会促进(B)社会惰化(C)社会进步(D)社会退步5 一些
2、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他人在场能够缩短人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完成任务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 )(A)去个性化作用(B)社会懈怠作用(C)社会助长作用(D)社会干扰作用6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这种现象称为( )(A)侵犯行为(B)兴奋转移(C)去个体化(D)个体化7 一个群体经过讨论,原先群体中大部分人的意见会变得更强,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会更相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这种现象是( )(A)群体极化(B)群体思维(C)昌险转移(D)去个性化8 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
3、象形成时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社会过滤效应(D)最近效应9 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表面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A)宽大效应(B)中心品质(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10 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 )(A)近因效应(B)第一印象(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11 “一好百好 ”“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 )(A)刻板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12 在人际认知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这是 ( )(A)正性偏差(B)近
4、因效应(C)第一印象(D)定势效应13 找工作面临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前三分钟,这是利用了( )(A)投射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晕轮效应14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印象(D)近因效应15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临别时的情景。这体现的是(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16 人们在和他人接触时会产生“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之感,此时产生(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认知启发17 在人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成分是( )(A)认识成分(B)情感成分
5、(C)行为成分(D)成熟成分18 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B)行动一致(C)观点趋同(D)相互理解与扶持19 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B)不团结、不信任(C)拉帮结伙(D)互相为难20 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B)辅助因素(C)外部互动因素(D)环境因素21 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是( )(A)从众(B)服从(C)依从(D)盲从22 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
6、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二是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B)将有助于他(C)旁观者的意见(D)是客观的意见23 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 )(A)服从(B)从众(C)模仿(D)暗示24 行为上从众,内心不从众属于从众类型中的( )(A)真众众(B)权宜从众(C)不从众(D)伪从众25 道德水平越高的人,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独立价值观行事,拒绝服从权威而去伤害他人,这是影响服从因素中的( )(A)他人的支持(B)行为后果的见解反馈(C)行为后果的声音反馈(D)个性因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群体心理及行为)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
7、案】 A【试题解析】 群体规范一般可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群体规范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干扰指他人在场时。因为害怕其他人评价,个体就会紧张和焦虑,使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惰化也叫社会逍遥,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5 【正确答案】 C
8、【试题解析】 社会助长也叫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一起活动或有他人在场时,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去个性化的概念。【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社会心理学中,总体印象形成时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人们从一种已知特
9、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称为晕轮效应,外表的吸引力有明显的晕轮效应。【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刻板效应是指当我们把某一个人归入某一个类别的时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一类别的特征。【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近因效应指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又叫最近效应。【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
10、考查首因效应的内涵。【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刻板印象的内涵。【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近因效应的内涵。【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1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情感成分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为一致为特征。【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际排斥是指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和谐、
11、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及行为对抗为特征。【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现有的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的主要原因。【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从众是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引起从众的原因有两个,一种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二是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是权威的。【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众是指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的原因之一是行为参照。题干中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买来穿,属于对别人行为的参照。【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权宜从众是从众的一种主要类型。表现为行为上从众,内心不从众。【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道德水平是影响个体服从的个性因素。【知识模块】 群体心理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