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3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 萨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意义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A)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B)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C)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D)主张辩证地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3 近代英
2、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4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5 建筑单位或者建筑师总是先设计图纸再施工,最终盖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离不开物质(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6 事物的质变和量变是非常复杂的。其中,部分质变是指(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在总的量变过程
3、中有局部性和阶段性的质变(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7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8 实践和认识之间要经过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目标,那么,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是指(A)从事物形式到内在本质的飞跃(B)从个性认识到全体的共性认识的飞跃(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肯定阶段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9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
4、服时,给人的感觉是收缩感,它会显得这个人稍瘦;当一个人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的感觉就是扩张感,它会显得这个人稍胖。这种穿不同条纹的衣饰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表明(A)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10 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人民的思想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B)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11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通过(A)社会革命表现出来的(B)社会生产关系表现出来的(C)社会制度表
5、现出来的(D)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的12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A)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13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简单再生产(B)资本积累(C)物质资料再生产(D)可变资本14 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总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总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15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A)
6、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B)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C)消除和防止经济危机爆发(D)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6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在(A)实践性(B)发展性(C)永恒性(D)科学性与革命性17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其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在其研究对象中,科学社会主义是(A)理论基础(B)运用过程(C)目的与归宿(D)核心和理论结论18 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7、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B)我思故我在(C)心生万物,心外无物(D)理在事先19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B)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C)时空是相对的(D)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固有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20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就是运动,不存在静止(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21 马克思指出:“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
8、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告诉我们(A)意识先于物质,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2 正所谓,一看书就不开心了,一不开心就不看书了,一不看书就开心了,一开心一天就过去了。临近考试时,就像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段话表明时间具有(A)三维性(B)有限性(C)不可逆性(D)一维性23 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
9、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这个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24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这句话揭示了科学研究的任务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以下对现象和本质的概念表述正确的有(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B)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C)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D)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即使假
10、象也是本质的表现25 下列说法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C)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D)坚持辩证法26 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正确理解生产方式,应该看到它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C)社会物质生活最重要的条件(D)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27 以下关于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有(A)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B)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
11、8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被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具有的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表现为(A)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B)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C)经济上保护自由竞争、等价交换(D)政治上推崇自由、民主、平等29 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局限性在于它没有(A)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B)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C)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D)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30 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
12、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A)一种科学的理论(B)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C)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D)所有人追求的社会理想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3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题于是列宁的名言,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不仅反映”承认了物质的第一性,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而且创造”,是在“反映”基础上的“创造”,坚持了意识的能动性。B 选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
13、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C 选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元气等)出发,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D 选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因此,选项 A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选项B 并不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而且马克思主义
14、哲学是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恩格斯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在 19 世纪 80 年代末期;选项 C 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选项 D 的错误在于,黑格尔也主张辩证地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属于唯心主义。因此,选项 A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必然陷入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和实在基础。离开物质谈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A,D
15、 选项都主张世界的物质性;C 选项不承认事物的运动。因此,选项 B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辩证法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其弟子克拉底鲁提出的,是夸大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所导致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因此,选项 C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正确的意识对物
16、质发展起促进或积极的作用;其二,错误的意识对物质发展起阻碍或消极的作用。建筑单位或是建筑师总是先设计图纸,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但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设计图纸作为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仍然来源于实践,而非头脑中本来就存在的。A,B 选项表述错误;C 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因此,选项 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部分质变是指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性和阶段性的质变。因此,部分质变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形式。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
17、阶段性。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其中某些部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选项 A 表述错误,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选项 C,D 表述的是二者的相互关系。因此,选项 B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由题干中“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可以看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选项 A,C,D 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因此,选项 B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的过程有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
18、的第一次飞跃,其实质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是出于实践和理论的需要,意义更加重大。因此,选项 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受客体的限制和制约。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的衣服条纹作为客体,会限制和制约主体的认识程度。因此,选项 A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
19、考查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从哲学基本问题中,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延伸到社会历史领域,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因此,选项 C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但自然地理环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必须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自然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因此,选项 D 正确。
20、【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劳动二重性的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因此,选项 C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
21、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因此,选项 B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劳动生产率变化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由于无法确定单位商品价值量改变的大小和使用价值量的多少,所以无法确定在单位时间内价值总量的变化,其可能增加、减少,也可能不
22、变。因此,选项 A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本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同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为了暂时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B,D 选项分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干预所要达到的目标及作用,不是实质,故不符合题意。选项 C,资本主义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消除和防止经济危机爆发也是不正确的。因此,选项A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3、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6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C 选项,永恒性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此,选项A,B,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
24、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过程,科学社会主义是目的、归宿、核心和理论结论。因此,选项 C,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人的主观精神决定的,要着重把握主观精神的表现形态。选项中的“感知”“思”“心”都是主观精神的表现,“理”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因此,选项 A,B,C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5、原理认为,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照其固有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选项 B 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选项 C 表述片面,故排除。因此,选项 A,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因此,选项 C,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意识的理解。A 选项表述错误,是唯心主义观点
26、。题干中“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先在头脑中建成(意识的能动作用),然后在实际中建成,说明意识可以指导人们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因此,选项 B,C,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空的特性之一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题干中“时间都去哪儿了”表明时间具有一维性,即时间一去不复返,具有不可逆性,并且体现出有限性的特征,即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A 选项描述的是空间的
27、特性,与题干无关。因此,选项 B,C,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人与规律的关系。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C 选项错误,只有人利用自然,自然不能利用人。因此,选项 A,B,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首先,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多变
28、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因此,选项 A,B,C,D 均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选
29、项 A,C 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符合题意。选项 B 体现了量变质变规律,与题意不符。选项 D 与题干无关。因此,选项 A,C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容。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A 选项是社会形态的概念,故排除。因此,选项 B,C,D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剩余价值与
30、利润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这样,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因此,选项 A,B,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
31、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资本主义民主制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虽然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在经济上保护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推崇自由、民主、平等,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无疑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因此,选项 A,B,C,D 均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
32、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第二,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第三,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因此,选项B,C,D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共产主义的理解。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D 选项不选的原因在于,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但它并不是所有人的社会理想。因此,选项 A,B,C 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